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自膨胀颅内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自膨胀支架治疗16例16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动脉瘤破裂10例,未破裂5例,复发1例;采用单纯支架治疗3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3例。结果本组支架均成功释放。13例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病人中,动脉瘤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3例。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大脑中动脉上千闭塞,但无临床症状)。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0-2分14例。4分1例,6分1例。本组均获临床随访,平均随访18.7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9例行影像学随访,平均随访5.8个月;动脉瘤均保持稳定或改善,载瘤动脉无支架内狭窄。结论自膨胀颅内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上可行,安全性高。即刻栓塞结果满意;但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Y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采用Y支架技术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共20个动脉瘤(破裂的9个,未破裂的11个),其中使用交叉Y型支架技术治疗16个,平均用平行Y型支架技术治疗4个。术后即刻造影示10个致密栓塞,8个瘤颈残留,2个瘤体残留。造影和临床随访平均时间分别为9个月和17个月,17例完全治愈、2例瘤颈残留、1例复发(再次采用弹簧圈填塞最终获得致密栓塞)。所有患者出院和随访时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评分为0~1分。结论采用交叉或平行Y型支架技术治疗一些复杂的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7月至2015年4月采用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21例。结果 栓塞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15例,瘤颈部分残留6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再出血2例。21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其中DSA随访15例(9例即刻完全栓塞的患者造影复查动脉瘤仍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6例栓塞即刻大部分栓塞患者5例动脉瘤级瘤颈未显影,1例瘤颈仍部分显影;术后支架移位2例,载瘤动脉轻度狭窄1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结论 采用支架辅助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是安全的,复发率低,规范的操作、栓塞材料的合理选择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思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韵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自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经血管内治疗的25例椎动脉V4段梭型动脉瘤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及远期(>8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动脉瘤再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所有患者随访3~21个月, 复查DSA评估动脉瘤复发情况及载瘤动脉情况, 以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 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25例患者共26个动脉瘤, 其中破裂动脉瘤13个, 未破裂动脉瘤13个。7个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 7个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13个破裂动脉瘤中6个采用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病变段血管, 7个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个未破裂动脉瘤中9个采用支架辅助栓塞, 4个采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16个支架辅助栓塞动脉瘤中7个采用了双支架叠加辅助技术。所有患者术后短期及远期均未出现出血、缺血性脑卒中等并发症。20例患者完成DSA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 3例动脉瘤复发, 1例出现无症状性支架内血管闭塞。25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疗效和技术要点。方法选取2013-01—2019-04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采用3D-DSA选择工作角度测量动脉瘤大小(前后径、上下径、最大径、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弯曲角度)。随访脑血管造影3~20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对所有35个微小动脉瘤成功实施了弹簧圈栓塞,其中30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弹簧圈栓塞。术中均未破裂出血,发生脑栓塞事件2例,术中弹簧圈不能完全填入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28个,次全栓塞5个,部分栓塞2个。术后半年复查造影,27例复查DSA,动脉瘤完全闭塞22例,不完全闭塞5例。结论介入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有效手段,治疗关键是准确的术前评估和术中精细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8月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通过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I级26例,II级8例,III级3例。28例患者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10.4个月,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或复发。36例患者临床随访9—48个月,平均21.3个月,无再出血或死亡病例。结论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该技术通过增加瘤颈周围的填塞密度和改善血液动力学进一步提高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 flex embolization device,PED)治疗的有2个及2个以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围手术期并发症,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及临床预后; 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结果 14例患者共32个动脉瘤,均一期行PED治疗; 1例破裂串联动脉瘤患者联合弹簧圈栓塞,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动脉灌注后恢复血流,术后出现载瘤动脉供血区梗死,术后2周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 13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均采用单纯PED治疗,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随访术后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2例患者共27个动脉瘤,中位随访10个月(6~20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率74.1%(20/27),支架内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 临床随访13例患者,中位随访12个月(6~30个月),均预后良好(mRS 0~2分)。结论 血流导向装置一期治疗未破裂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技术要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10月云浮市人民医院因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手术并发症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23例微小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6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致密栓塞19例(82.61%),4例(17.39%)瘤颈残余。所有患者载瘤动脉均通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4.35%)术中发生载瘤动脉狭窄闭塞,置入支架后载瘤动脉恢复通畅。术后6~30个月DSA随访均无再出血。1例(4.35%)瘤颈残余患者1年后出现瘤颈部动脉瘤复发,给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23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分共21例,2分有2例。结论介入栓塞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后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