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卒中(stroke)是突发性的脑部疾病,患者可因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甚至破裂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和一过性/永久性脑功能损伤[1]。卒中后情感障碍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而焦虑和抑郁又是卒中后情感障碍最常见的类型。急性卒中常并发焦虑障碍,发生率为40%~50%[2],而有1/3卒中后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3],国外Paolucci等[4]对卒中患者长期追踪观察发现,PSD的发生率为36%,轻度抑郁占80%。目前,  相似文献   

2.
<正>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 s sion,PSD)是指发生于卒中后,表现为一系列抑郁症状和相应躯体症状的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且可治疗的并发症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影响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回归社会的能力。最近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PSD在卒中后5年内的综合发生率为31%~([1])。PSD可以发生在卒中后急性期(1个月),中期(1~6个月)和恢复期(6个月),发生率分别为33%、33%和34%~([2])。大量研究发现,PSD与卒中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不仅可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神经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血管病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它属于继发性抑郁.是指卒中发生后,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障碍,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心境体验和躯体功能障碍,同时还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活动功能的康复.其发生与病灶部位、病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社会、家庭、卒中后神经功能缺陷等因素有关.PS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分轻、重两型,本文就卒中后抑郁的相关促发因素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占脑卒中患者的20%~60%~([1]),其显著延长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疾病复发率和病死率~([1-3]),因而提高临床医生对PSD的认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P300是大脑在外界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以抑郁、情绪低落、认知功能障碍和兴趣下降为特征的精神疾病。PSD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色氨酸代谢异常与PSD的相关性引起了广泛关注,卒中后在促炎细胞因子介导下调节色氨酸代谢被认为对PSD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卒中后炎症反应对色氨酸分解代谢中的酶表达和活性及代谢产物的影响进而导致PSD的病理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PSD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门诊和住院的20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PSD及其相关因素的现状调查,运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卒中患者进行评定,将研究对象分为非PSD组(SDS总分<30分)和PSD组(SDS≥30分),再将PSD组进一步分为轻度抑郁症状亚组(HAMD评分>7分且≤16分)和中-重度抑郁症状亚组(HAMD评分>16分).结果 PSD的发生率为36.06%,其中轻度66.67%、中-重度33.33%;PSD的特点为以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卒中后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有病灶数目、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病灶部位以及脑卒中史.结论 PSD发生率较高,以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其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脑卒中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卒中后一年内PSD的累积发病率在30%左右[1]。PSD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自责内疚、精力明显减退、睡眠障碍等。它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心境体验和躯体功能障碍,同时还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活动功能的康复,而且PSD患者的死亡率要比未患者高[2]。因此研究PSD发病的相关因素,阐明其发生发展规律,对于PSD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实际意义。与PSD相关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下列几方面。1生物学因素1.1脑卒中的部…  相似文献   

8.
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相关因素和治疗情况。方法对11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进行评定,分析符合PSD诊断的5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PSD的发生率为47.37%,以轻-中度抑郁为主,PSD的常见症状有全身症状、能力减退感、睡眠障碍、忧郁情绪、工作和兴趣减退等。结论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是卒中后最常见的精神障碍,而卒中后是并发抑郁障碍的高危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还增加卒中的病死率.一项随访10年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人口学因素、共患躯体疾病、用药、躯体及认知损害、病灶部位等因素后,PSD患者的死亡率是卒中后非抑郁者的3.5倍.然而,PSD症状常常被临床医生及家属忽视,约75%的患者因种种原因被漏诊.因此,神经科医生有必要对PSD的发生、危险因素、诊断标准等深入了解,在临床工作中早期筛选与识别PSD患者.……  相似文献   

10.
重视卒中后情感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后可出现各种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淡漠、情感失禁和躁狂。卒中后情感障碍会加重认知功能的损害和阻碍神经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虽然卒中后情感障碍发病率高,但在临床实践中其诊断率却很低,其主要原因是医师及家属一般只重视患者的躯体功能康复情况,忽视了患者情感方面的变化。1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最常见的卒中后情感障碍之一,文献报道的PSD发病率为18%~78%,综合估计值  相似文献   

11.
正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近50%~([1]),认知功能障碍累计发生率高达80%以上~([2]),两者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3])。近期研究发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尤其心血管系统调节障碍与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调查卒中单元模式下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发病14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相关临床指标及影像学资料。发病后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心理量表的评定,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差异,分析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268例患者入组,其中PSD组116例,非PSD组152例。PSD组女性、糖尿病史、性格急躁和内向的患者的比例高于非PSD组;PSD组发病后14 d NIHSS分值高于非PSD组,MMSE低于非PSD组;PSD组梗死病灶累及基底节的比例高于非PSD组;PSD组双侧内侧颞叶、右侧顶叶、双侧枕叶脑萎缩出现率高于非PSD组。女性(P <0.0001,OR 7.064,95%CI 3.334~14.966)、发病14 d NIHSS(P =0.0020,OR 1.158,95%CI 1.055~1.272)是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前性格随和(P=0.0264,OR 0.447,95%CI 0.220~0.910)是避免急性期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女性、发病后14 d的神经功能缺损水平是卒中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前性格随和是避免发生PSD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患者的发生率、发病因素及临床特点,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0-07—2012-07于我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130例,并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对比分析PSD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130例脑卒中患者中,卒中后抑郁障碍者49例,发病率为37.69%,且多为轻度抑郁;PSD组与非PSD组年龄、性别、职业、脑卒中类型等因素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而脑卒中发生部位、神经功能障碍程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SD组患者的焦虑/躯体化、运动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评分较非PSD组显著升高(P0.05),而体质量、认知障碍及病情的日夜变化评分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SD的发生率为37.69%,且以轻度抑郁为主,脑卒中发生部位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是其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焦虑、体质量减轻、症状加重、情绪低落等,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DM)及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3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1月内进行测试,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与卒中类型、年龄及性别无关;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病变部位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抑郁发病率偏高,可能主要与内在因素、大脑功能及皮质下结构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与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以及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科就诊并完成1年随访的脑卒中患者,以卒中后抑郁(PSD)患者108例为PSD组,并选取112例同期治疗的不伴有PSD患者作为无PSD组,分析PSD与患者远期功能恢复和1年内再发风险的关系。结果中、重度PSD患者的NIHSS评分、1年内卒中复发率、mRS评分均高于无PSD和轻度PSD患者(P0.05),Pearson相关模型显示SDS评分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2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PSD、卒中后2周NIHSS评分、卒中后2周mRS评分均为1年内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PSD与患者远期功能恢复以及1年内再发卒中风险呈显著相关性,PSD患者远期功能恢复较差,加强早期对PSD的发现与干预。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约有1/3的卒中患者由于失语导致交流障碍,对其是否伴有PSD及其程度无法准确评估。评价失语患者是否伴有抑郁情绪及其程度,评价工具和手段是关键。对PSD患者进行抑郁评估的手段有很多,但是尚缺乏公认的统一标准。失语患者抑郁障碍的诊断和评价工具亟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抑郁是较常见的卒中后神经精神症状之一。在卒中发病后最初3个月内卒中后抑郁障碍(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累计患病率是27.3%[1],在最初1年内PSD的累计发生率为41.8%[2]。近半数PSD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康复,然而部分患者几个月后或2年内将成为重度抑郁患者,还有一部分患者抑郁症状变化不定[3]。与卒中后无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有5个或以上抑郁症状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超过1.5倍,PSD患者在卒中后10年内死亡风险增加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卒中后抑郁(PSD)2周及3个月的患病率与相关因素.方法 对257例急性卒中患者进行2周及3个月前瞻性随访,调查卒中2周及3个月PSD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卒中2周PSD患病率为32.59%,其中轻型抑郁20.92%,重型抑郁11.67%.卒中3个月PSD患病率为42.68%,其中轻型抑郁19.87%,重型抑郁22.81%.卒中2周PSD相关因素是人格特质中的内向特质(P=0.000)、是否合并有糖尿病(P=0.000)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00).卒中3个月PSD相关因素是急性期已经诊断PSD(P =0.000)及前循环卒中(P=0.04).结论 PSD患病率较高.卒中2周PSD发生与内向人格特质、合并糖尿病及神经缺损有关,3个月发生与急性期PSD及前循环卒中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PSD)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卒中后14 d及90 d对30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分,并据此分为PSD组及非PSD组,对两组间的卒中部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140例(46.7%)患者发生PSD;卒中灶多发或位于左侧半球、额颞叶及基底节的患者PSD发生率明显高于卒中灶单发、位于右侧半球、顶枕叶及皮质的患者(均P<0.05);PSD组发病14 d时NIHSS评分、发病14 d及90 d时mRS评分明显高于非PSD组(P<0.05~0.01)。结论 PSD发生与多灶性卒中及卒中灶位于左侧半球、额颞叶、基底节区有关;且与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残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抑郁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发生率为28%~80%,这主要取决于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和观察时间等方法的不同[1]。研究[2]表明,PSD增加脑血管病的死亡率,阻碍神经及认知功能康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对PSD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减轻患者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1PSD的病因P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单胺假说生物模型即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缺乏一直被认为是抑郁症状的理论基础。然而,单胺假说似乎只是抑郁症状发病机制的一部分,因为主要作用于海马部位的一种5-羟色胺(5-HT)再摄取增强剂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