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中医古代文献对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论述,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归纳脾胃学说与儿科临床应用的重要意义,并指导儿科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脾胃病治疗之我见甘淑琴(河南省第五建筑公司职工医院,450004)主题词脾胃病/中医病机,脾胃病/中医药疗法近年来,随着脾胃学说的发展,其治法门类越来越多,越分越细,我认为在脾胃病的治疗上,以调治脾胃本身和调他脏以治脾胃,是治疗脾胃病的两大法则,二者...  相似文献   

3.
李杲脾胃阴阳升降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真定东垣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师承张元素,创脾胃学说,为补土派代表人物,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今就《脾胃论》(本文所据为湖南中医药研究所《〈脾胃论〉注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年本...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张仲景勤求古训,搏采众方,把古来医家之经验通过临证实践,融会贯通,整理总结,创造性地为后世留下这部医著,它是一部具有严谨的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医疗规范,丰富和发展了“辨证施治”的规律,在临床上广泛地运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太阳病篇脾胃学说浅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太阳病篇脾胃学说浅识王兴华导师陈亦人(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主题词脾胃学说,《伤寒论》,仲景学说《伤寒论》以“六经”作为疾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但在其具体诊疗过程中,却十分重视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常以脾胃盛衰作为察病因、辨病机、别征候、定...  相似文献   

6.
周亨德教授擅长运用脾胃学说治疗消化系统多种疾病,从溯源求本、医理贯通,多法并举、进退有序,优化组方、丝丝入扣,药食兼顾、调治身心四个方面来介绍其治疗脾胃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学理论认为情志是人体对于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正常反馈,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过大,思虑太过,情志不遂,情志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中医治疗独具特色,对情志病的辨治多从心、肝、肾入手,而对脾胃论述较少。脾具有主思、藏营、舍意的功能,脾与胃以膜相连,互为表里,是一身气机升降的通路,能够协调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又在调节情志活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故笔者认为情志病从脾胃论治尤为重要,兹将  相似文献   

8.
初探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10.
论脾胃的气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探讨与反证了脾胃间存在着阴阳相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气化结构,揭示脾胃生理的内在机制,说明脾与胃密切的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12.
论脾胃为枢是机体内在平衡的调衡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与临床两个方面探讨了脾胃为枢对五脏气机升降的调衡作用,说明脾胃为枢是机体内在平衡的重要调衡机制。  相似文献   

13.
搜集和分析了《伤寒论》中有关条文,认为仲景藉脾胃证以阐述病因病机、诊断主证病名、鉴别病证病位、揭示误治变证、确立治疗原则、推测传变预后。  相似文献   

14.
人们通常认为,朱丹溪用药苦寒,戕伐生气。通过对朱丹溪著作的研读,阐述朱丹溪对脾胃的系统论述,说明其治病用药重视中焦脾胃,处处注意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从而表明应更加全面地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垂杰,男,1956年生,山东龙口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一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从医24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重点从事脾胃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特别是对各种慢性胃炎、胃癌前状态性疾病,功能性胃肠病的防治有较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脾胃学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疏理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提出"脾胃为脏腑核心"之观点;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关键所在;善治病者安脾胃可以调五脏、和气血.并根据湿邪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治疗脾胃病证祛湿药物的应用,提出脾胃与湿邪密切相关,两者致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无论外感、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常法.同时,以"天人相应"为依据,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及体质差异,指出南、北方脾胃病证在病邪易感及治法、用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一门,在宋代即设有专科,当时虽无脾胃专著,但对脾胃病的治疗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至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内经》“胃气为本”、“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理论基础上,又师承了张洁古“养胃气”的方法,还接受了他“师古方,裁新方”的改革思想,创作了著名的(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脾与胃在生理上是相反相成的,既矛盾又统一。主要表现在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个方面。只有纳化有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维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益气生血和统血。在纳化方面,景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复习和整理,对脾胃学说的形成、发展及对后世的影响和指导价值,作了简要介绍,进而结合临床实践,对脾胃的生理病理、致病因素、脾胃病对其它脏腑的影响及脾胃病的辨证论治等方面作了具体、系统的阐述,归纳出了脾胃病的治疗大法,针对不同病因病机提出五种基本证治,并对常见脾胃病的分型和治疗要点作了提纲挈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研究尚不完善,目前多从“肝郁”论治,但不能全面反映和概括抑郁症病机及临床证候特点。笔者在王永炎院士提出的“虚气流滞”病机理论指导下,深入剖析了抑郁症“虚气流滞”创新病机特点,详细阐述了本病以“虚气”为本,以“流滞”为标,气郁为先、痰阻为渐、血瘀为著的病机演变规律,指出“虚气”与“流滞”具有相因积损、恶性循环的特点,为抑郁症执简驭繁地辨“机”论治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防治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仲景脾胃学说临证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追根溯源,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无不推崇仲景脾胃学术思想。作者通过系统学习仲景脾胃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受益匪浅,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疾病,重视阳气的作用,推崇温补脾胃,重视脏腑气机的上下通畅,强调行气导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