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者女,55岁,因反复头晕、心悸10年,晕厥1次入院.曾于外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平均心率59次/min,最慢18次/min,大于2.0 s停搏8002次,最长停搏4.0 s,伴房室交界性逸搏.入院后体格检查:血压13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62次/min,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图1).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增大(左心房内径42mm)伴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0.7.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故于入院第2天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术中X线透视下发现右心房增大且收缩活动明显减弱,尝试多个部位起搏参数不满意,最终选择的起搏部位起搏阈值1.2 V,阻抗1200 Ω,感知2.8 mV,心室导线植入顺利.固定电极导线并与脉冲发生器(PhilosⅡD,德国百多力公司)连接后置人囊袋内,逐层缝合.  相似文献   

2.
图1 说明见正文。例1患者男性,64岁。因胸骨后疼痛伴气急1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Ⅱ导联(图1)示窦性搏动1次,房性期前收缩2次,P'波形态略异但偶联间期固定为0.55s,可见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逸搏心律,其QRS形态与窦性略异,其后均跟随形态一致的P-波,R-P-间期有0.10、0.20s两种。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窦性静止,多形性房性期前收缩,房室交接区性逸搏及短串逸搏心律伴非相性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房室结逆向双径路传导。例2患者男性,72岁。因胸闷、心悸2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长Ⅱ导联(图2)示窦性P-P间期0.7…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72岁,因心慌时发作而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该文附图为心慌时Ⅱ导联连续记录的心电图。P波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上行P_(1、3、6、7、9)和下行P_(1、4、6),形态园凸,电压时限正常,为窦性P波;第二种是上行P_(4、10),重迭于T波上,为房性早搏的P~1,房早下传心室呈右束支差异性传导图形;第三种是上行P_(2、5、8、11)和下行P_(2、3、5、7、8、9),为房性逸搏的P~1波。下行P_(7~9)~1连续出现三次,构成房性逸搏性心律。综上分析,本图诊断:1.窦性心律,2.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3.房性逸搏和房性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4.
《心电学杂志》2004,23(1):60-60
本图为Ⅱ导联非连续记录心电图,第2行R4及第3行R6后均间断过(经作者确认)。本例有两种不同形态P波。一种P波直立,形态略尖耸,但高度尚在正常范围,P-R间期0.21s,P-P间期0.91s,心率66次/min,考虑为基本窦性心律。另一种P波低平,P-P间期起步第1次为1.24min,此后连续出现时为1.20min,考虑为房性逸搏。窦性搏动后第1次逸搏均较慢,为起步现象。房性逸搏的出现可能因窦性频率减慢、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所致,因房性逸搏可侵入窦房结使窦性节律重整,故较难断定上述由何种原因所致。第3行倒数P3形态介于上两种P波形态之间,为房性融合波。第2…  相似文献   

5.
过缓的房性逸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称为过缓的房性逸搏心律(slow atrial escape rhythm)或称房性心动过缓(atrial bradycardia)。常规心电图描记时间短,很难捕捉到房性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6.
例1 患者女性,32岁。心悸、有时晕厥10余天。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阿-斯综合征。入院时心电图(图1)示:第1行P_6为房性早搏。房早前窦性P 波节律不齐,频率36次/min,与37次/min 的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形成干扰性房室脱节。房早后窦率加快为50次/min,频率亦不齐。第8个P 波后,频率又明显减慢。第2行P_7为长间歇后的房性逸搏。第3行P 波频率平均34次/min,P_(5、6)为房性逸搏。第4行P_3为房早。房早后窦率又明显加快,节律不齐,平均50次/min。两次房早后均有窦率暂时性明显加快,好似睡眠的窦房结被房早唤醒。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窦性暂停、房性逸搏、间断性缓慢的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干扰性房室脱节、房早及窦房结唤醒现象、双结病变。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23岁,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行原位心脏移植术后6年,发作性心悸、黑矇2个月。心电图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逸搏心律。24h Holter监测显示反复发作性短阵房性心动过速700余次,发作终止时频发结性及室性逸搏(最长间期3.68 s),时呈室性逸搏心律。停搏3 s左右时患者有黑矇感觉。成功植入DDD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随访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77岁。临床诊断:乳房癌。体检:血压1 30 /80mmHg( 1mmHg =0 .1 33kPa) ,心脏超声示各房室大小正常。常规1 2导联同步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见图1 ) ,示窦性心律,心率64次/min ,P R间期1 60ms。上行第8,下行第2、3、5心搏,为房性期前收缩;下行的R1 、R4为交界性逸搏,逸搏间期为1 0 4 0ms;R6~8为交界性逸搏心律,逸搏周长为1 0 4 0ms( 5 8次/min)。下行的P4、6波倒置,P1、7~9波先负后正(其中P7正向波小于P1、8)为交界性逆传心房波与窦性融合波,P6~9由倒置变为负正双向,正向P幅度向逐渐增大直至正向P波,为程度不同的房性融合波…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胸闷、胸痛10年加重1d入院。入院心电图曾记录到41次/分的窦缓。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远端分叉处70%狭窄.置入支架。监护心电图出现漏搏。分析如下:图Ⅰ为模拟Ⅱ导联记录。示窦性心律。75次/分。P—R间期0.28s。第3、5、7心搏后出现长达1.16s的间歇.其中未见P波.长间歇后出现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P—R间期0.24s,为房性逸搏。因长间歇是以房性逸搏结束,故未能测得长间歇的P—P间距与窦性者是否成倍数关系.间歇前未见P—P间距逐次缩短。第6、7、8心搏的P波与窦性者不同,考虑为一串三个异位缓慢心律。心电图诊断:①一度房室阻滞;②二度Ⅱ型窦房阻滞;③成串房性逸搏。呈缓慢心房律。  相似文献   

10.
例1 患者男,70岁。临床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心室肥大。心电图V_1记录(图A)P-P不齐,相差>0.16s,上行R_2起QRS由0.09s逐渐增宽至0.16s,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LBBB)图型,同时R-R频率明显增快,P波形态变化不明显,考虑为右房上部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下行(图略)QRS由0.16s逐渐变窄至0.09s,同时R-R频率变慢,P-R变短,为房速转为窦性心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伴不同程度的室内差异传导(AVC)呈QRS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男性,15岁,因胸闷6d就诊,否认既往心脏病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心室预激图形。体检:体温37.4℃,血压130/81mmHg,呼吸20次/min。叩诊心界正常,听诊心率71次/min,心律尚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超声心动描记术、X线胸片正位片、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室预激图形,双源房性期前收缩610次,室性期前收缩1次;于21:26及21:27分别可见4.75s、4.55s两次长P-P间期,提示一过性窦性停搏、全心停搏(图1)。  相似文献   

12.
<正>1临床资料32岁,女性。反复心悸、头晕3年,加重2月入院。3年前出现心悸、头晕,伴黑矇,1~2s后自行缓解。2年前弯腰时晕厥一次,持续2s左右,未诊治。5月前怀孕体检,动态心电图(Holter)示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6.25s,交界性逸搏,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月前症状开始加重,发作较前频繁,心悸、头晕症状较前明显。此次为行起搏器植入术入院。入院心电图示交界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左、右心房,房室隔,腔静脉或冠状窦组织的心搏,称为房性心搏。包括过缓的房性逸搏、房性逸搏、加速的房性逸搏、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并行心律等。房性心搏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称为房性心律。包括过缓的房性逸搏心律、房性逸搏心律、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房性心动过速等。  相似文献   

14.
《3相房内传导阻滞伴3∶2窦房文克白周期》一文中图1的房性逸搏周期,从其下联显示为0.98—0.99s,而中联的长P-P间期为0.90s,显然短于房性逸搏周期,故其矮P波不似房性逸搏。其次,如果假定中联的矮P波是房性逸搏,则前后两个逸搏的间距,严格等于上联窦性P-P的3倍,似太巧合。图上这种关系固定不变,说明有很强的重复性,而非巧合。因此,用3∶2窦房文克白周期解释,更符合两者的内在联系。第三,如果假定中联的矮P波定房性逸  相似文献   

15.
周江  王丽颖 《心电学杂志》1996,15(2):110-111
患者男,33岁,因心悸、胸闷就诊。体检:心率50次/min,可闻及早搏,未闻及杂音。X线胸透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临床诊断:心动过缓。心电图Ⅱ导联连续记录(附图)见P-P间距不等,P波呈3种形态,P_(1、2、6—8)直立,系窦性P波,窦性周期1.12—1.20s,窦性频率52次/min;P_(3、4)为倒置P波,联律间期0.06s,P_3为房性早搏,上行P_(4、5)和下行P_5为平坦或双相介于P'(或P~-)、P两种形态之间。P_3-P_4间距大于窦性间距,为1.32s,故下行P_4考虑为房性逸搏。上行P_3-P_4、P_4-P_5、下行P_4-P_5间距介于窦性周期与逸搏周期之间,上行P_(4、5)、下行P_5迥异于窦性P波和异位P波,考虑为窦性与房性逸搏的融合波;QRS波群呈R型,为室上性。心电图诊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5岁.因产前8周起出现胸闷、气促,产后4O无症状加剧入院.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心室及左心房扩大.临床诊断:围产期心肌病.入院时心电图(图1)示: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率140次/min,l、aVR、aVL导联可辨认异位P’波,时间0.11s,呈双峰状;监测导联(下行)示心室律不齐,但有一定规律性,为房性心动过速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文氏周期的第1个P’  相似文献   

17.
罕见大于11秒窦性停搏而无晕厥发生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女性,73岁。因反复心悸、胸闷七年,再发三天伴胸痛入院。患者有高血压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10年;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史。给予“异搏定”静注治疗后转复,发作时无晕厥。入院查体:神清.血压120/70mmHg,呼吸平稳,颈软。气管居中,桶状胸,双肺呼吸音低,未及明显干、湿性哕音.心率70次/分。律不齐,可及期前收缩5~6次/分。未及明显病理杂音。腹部(-)。门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肺性P波。ST—T改变。入院后Holter检查示:窦性心律.部分交界性逸搏。平均心率69次/分。最慢心率33次/分。最快心率98次/分;室上性期前收缩5491次;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98阵;大于2s的停搏237次,其中大于5s的停搏12次。最长的R—R间距为11.187s(发生于凌晨03:03。未发生晕厥)(见图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后最长R—R间距9.32s。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结病变。入院后给予植入VVI起搏器、扩张冠脉等治疗后心悸、胸闷、胸痛症状缓解出院。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 ,70岁。 2周前无诱因出现反复心慌、胸闷及一过性黑朦急诊入院。体检 :T3 6 .8℃ ,BP1 2 0 /80 mm Hg(1 mm Hg=0 .1 3 3 k Pa) ,HR6 0次 /min,律不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即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 ,偶发房性期前收缩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窦性停搏 (2 4 h可见 >2 s的 R- R间期 2 0余次 ,其中最长为 3 .6 76 s)。临床诊断 :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第 3天置入DDD永久起搏器。术后多次复查心电图 ,可见起搏器根据自身心房率、心室率及 P- R间期转换为 4种工作模式。术后第 7天复查心电图可见窦性频率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DEC)特征。方法对比8例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与10例非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和DEC特点。结果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均发生短阵心房颤动,发作时间为2~15min不等,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24±0.03)s,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0.34±0.05)s(P<0.01)。结论肌袖性房性心律失常的DEC中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交替转换,诱发心房颤动发作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几乎均呈“P-on-T”现象。  相似文献   

20.
周青  吴翔明 《心电学杂志》1991,10(3):163-164
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频率通常在100—150次/min,极易误诊为窦速。笔者遇到2例 IART 酷似窦速伴Ⅰ°、Ⅱ°房室传导阻滞,经食管心房调搏证实为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特报道如下。例1 男性,48岁,因反复发作胸闷、心悸就诊。图1A 为心悸发作时描记的Ⅱ及V_1导联,P_Ⅱ正向切凹,P_(v_1)负正双向,P-P 间期规则为0.48s,相当于125次/min,P-R 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下传受阻(从0.18→0.22→0.28→∞)如此周而复始,呈3∶2、4∶3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