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12):1106-110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评价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患者行3D-TOF和HR-MRI序列(包括T2WI、T1WI和增强T1WI)的扫描。分析斑块所在的位置及定性地将斑块分为等、高、低和混杂信号4类,并定量测量斑块强化率。比较非急性卒中组和急性卒中组MCA斑块的上述形态学特征。结果最终纳入本研究的72例狭窄患者中,非急性卒中组44例,急性卒中组28例。管壁成像显示,急性卒中组的混杂信号斑块明显多于非急性卒中组(P<0.0001);斑块强化率在急性卒中组中也较高(P=0.0218)。结论高分辨率MRI技术可无创性的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疾病,综合考虑斑块强化率及混杂信号两个因素可以提高对急性卒中的预测价值,并对制定临床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主要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索
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所致狭窄与梗死灶分布类型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
索不同脑梗死类型与斑块性质、重塑率及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机制。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于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14 d内发生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并进行
HRMRI扫描的患者临床资料。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上将梗死类型分为
穿支动脉梗死(perforating artery infarct,PAI)、皮质支供血区梗死(pial infarct,PI)、分水岭梗死
(border zone infarct,BZI)和混合型梗死(PAI+PI,PAI+BZI,PI+BZI,PAI+PI+BZI)。在矢状位HRMRI上测
量MCA M1段狭窄率及重构率,并收集斑块位置、长度、厚度等形态学指标。正性重构>1.05,负性重
构<0.95。将PAI、PI、BZI的患者分入单型梗死组,将PAI+PI、PAI+BZI、PI+BZI、PAI+PI+BZI的患者归入
混合型梗死组。
结果 共纳入51例MCA狭窄程度≤50%的患者,其中单型组32例,混合组19例。单型组中,PAI 2 2
例(68.8%),PI 6例(18.7%),BZI 4例(12.5%),正性重构22例(68.8%)。混合组中PAI+BZI 7
例(36.8%),PAI+PI 2例(10.6%),PI+BZI 5例(26.3%),PAI+PI+BZI 5例(26.3%),正性重构17例
(89.5%)。混合型组的狭窄程度较单型组重(P =0.01),斑块厚度较单型组大(P =0.001),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同程度的MCA狭窄,其梗死灶分布有所不同,单型梗死主要为PAI,混合型梗死主要以
PAI+BZI多见。同时HRMRI发现对于轻型MCA狭窄的患者,血管的狭窄程度和斑块厚度增加可能与混合
型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通过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评估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患者的斑块特征与发生缺血性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HR-MRI检查的MCA粥样硬化M1段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斑块是否导致缺血性症状的情况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比较两组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管腔狭窄程度、斑块特征。结果 97例患者中症状组62例,无症状组35例。症状组患者管腔重度狭窄比例(66.1%)高于无症状组(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主要分布于腹壁、上壁(75.3%)及M1段近端(80.4%)。症状组斑块上壁分布比例(43.5%)高于无症状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斑块明显强化比例(61.2%)、斑块负荷(81.2±11.1)均高于无症状组(25.7%,57.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MCA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多分布于腹壁、上壁、M1段近端;强化程度、斑块负荷与是否发生缺血性症状具有相关性。[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 49(2):6-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斑块成像评估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的价值。方法对25例DSA确诊的单侧(MCA)症状性狭窄≥50%患者行HRMRI检查,观察HRMRI上MCA狭窄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计算狭窄率并与DSA上的狭窄率进行比较。结果 16例MCA在HRMRI上均发现管腔狭窄,14例管壁增厚,其中13例为偏心性增厚;12例偏心性强化,1例无强化;1例为向心性增厚并强化;2例管壁大致正常,外径缩窄。在DSA和HRMRI上测量的狭窄率之差为:10%±5%,HRMRI狭窄率(76%±14%)普遍高于DSA狭窄率(64%±11%)(t=8.702,P<0.05)。结论 HRMRI能清晰的显示症状性MCA狭窄的管腔和管壁特点,对于MCA狭窄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中国人群中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影像
学的技术进展,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为无创性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构成和特点、与
动脉狭窄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更精准的成像技术,其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磁
共振成像中3维时间飞跃序列(3D time of flight,3D-TOF)及T1序列(T1-wei ghted i magi ng,T1WI )、T2序
列(T2-weighted imaging,T2WI)、质子序列(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磁化准备快速梯
度回波序列(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MP-RAGE)、强化序列(T1 contrast enhanced
weighted imaging,T1+C)上有不同的信号特点,这些序列也是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学特点
及其与临床预后关系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研究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重构模式。方法分析我院75例中重度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HRMRI序列上测量大脑中动脉最窄处血管面积(VA_(MLN))和管腔面积(LA_(MLN))及参考处血管面积(VA_(reference))和管腔面积(LA_(reference)),分别计算最窄处管壁面积(W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重构分数(RI)、狭窄率(SR);根据重构分数分为阳性重构组和非阳性重构组,比较两组管壁各参数的差异。结果非阳性重构组和阳性重构组的RI分别为(0.86±0.10)和(1.36±0.3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最窄层面,非阳性重构病变与阳性重构病变相比,VA、PA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LA、WA、PB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9,P=0.001,P=0.002),而SR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106)。在参考层面非阳性重构和阳性重构之间VA具有显著差异(P=0.013),LA、WA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94,P=0.065)。结论 HRMRI具有清晰显示MCA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管壁特征的优势,对于评价病变的重构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在MCA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中非阳性重构同阳性重构一样常见。同非阳性重构模式相比,阳性重构模式的血管面积、管腔面积、管壁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更大,阳性重构患者病情更为严重,可见评价病变处管腔的重构模式可以帮助临床获取患者的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斑块性质,初步探讨ICAD斑块与复发脑梗死(RCI)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本院住院的由头颈MRA或CTA证实存在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6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5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1.7±6.1)岁。所有患者分为初发脑梗死(PCI)患者28例和RCI患者33例,所有脑梗死患者均行HRMRI检查,根据不同信号特点分析ICAD斑块性质,区分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观察两组颅内不稳定斑块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不稳定斑块与RCI的相关性。结果(1) RCI组和PCI组之间基线临床特征比较,RCI组年龄、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比例显著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RCI组不稳定斑块比例明显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了年龄、2型糖尿病外,颅内不稳定斑块是R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为18.088,95%CI为2.587~126.450,P值为0.004)。结论颅内易损斑块与RCI密切相关,重视中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不稳定斑块的检测,有助于预测RCI的风险,为二级预防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不同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别。
方法 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标准连续收录症
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患者作为研究
对象,并依据梗死机制将sICAS患者分组,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的责任动
脉管壁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 MRI)扫描,比较不同机制
sICA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
结果 共有56例sICAS患者、9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纳入本研究。与无症状性ICAS患者比较,sICAS患者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表现为:病变局部正性重构率高、负性重构率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更多位于穿支动脉开口处。但不同机制s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未发现明显差别。入组
患者中10例经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经HR MRI检查发现存在粥样硬化斑块。
结论 HR MRI有助于发现sICAS患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但不同机制sICAS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的HR MRI特征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14-01—2016-01收治的32例经高分辨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我院体检的行MRI扫描的25例无脑梗死患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等扫描序列,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分型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0例(93.7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例(6.25%);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例(24.00%),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9例(76.00%);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共发现60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Ⅰ~Ⅱ型7块(11.67%),Ⅲ型8块(13.33%),Ⅳ~Ⅴ型19块(31.67%),Ⅵ型21块(35.00%),Ⅶ型2块(3.33%),Ⅷ型3块(5.00%);对照组共发现14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稳定性斑块为主,Ⅰ~Ⅱ型13块(92.86%),Ⅳ型1块(7.14%)。2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3个部位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内部成分,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MRI可对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作出预测,为临床防治脑梗死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9,(4):317-321
目的 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评估,探索脑梗死的病因。方法 纳入2017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1 w,且完成高分辨磁共振等血管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收集其年龄、性别、血糖、血脂、血压、吸烟史、同型半胱氨酸资料,根据DWI弥散受限部位,通过头部MRA确定责任血管,对责任血管应用3. 0T高分辨磁共振进行扫描。根据高分辨磁共振扫描结果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将斑块阳性组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比较两组斑块分布特点,管壁体积百分比,血管重塑指数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共纳入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经高分辨MR发现责任血管斑块阳性组34例,斑块阴性组18例。斑块阴性组中:脑动脉夹层9例(颈内动脉夹层4例,椎动脉夹层4例,基底动脉夹层1例),烟雾病2例,血管炎1例,血管无异常组6例。本研究中经高分辨MR发现的斑块阳性组中头部MRA正常者11例(11/34),头部MRA提示管腔狭窄及闭塞者23例(23/34)。斑块阳性组与斑块阴性组在高血压(P=0. 02)及年龄(P=0. 0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动脉斑块阳性组中前循环组12例(均为大脑中动脉);后循环组22例(基底动脉19例,椎动脉3例),前循环组与后循环组两组间在斑块分布特点(P=0. 68)、管壁体积百分比(P=0. 18)、血管重塑指数(P=0. 41)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联合高分辨磁共振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的评估有助于脑梗死病因判断。前后循环在斑块的分布、管壁体积百分比、血管重塑指数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9年5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5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前均采用HRMR-VWI评估动脉粥样斑块的位置和稳定性。通过临床随访明确患者术后30 d的病死率、致残率以及术后12个月的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采用影像学随访评估再狭窄率。结果35例患者的术前HRMR-VWI评估结果提示,15例斑块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腹侧壁,12例位于下壁,8例位于上壁;其中7例大脑中动脉M1段存在不稳定斑块。3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支架均贴壁良好,血流通畅。2例(5.7%)患者术中出现技术性并发症。术后30 d 1例(2.8%)患者因脑疝死亡,1例(2.8%)患者遗留神经功能障碍。术后12个月,34例患者无一例发生缺血性卒中,获影像学随访的5例患者未见再狭窄发生。结论HRMR-VWI对于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处斑块的位置、稳定性等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利于提高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磁共振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不同狭窄程度时的脑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表现。方法对31例经DSA诊断为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脑磁共振PWI检查,并对不同程度MCA狭窄状态下患侧和健侧大脑半球的脑灌注参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达峰时间(rTT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DSA诊断单侧MCA轻中度狭窄14例,其中脑灌注异常11例;患侧大脑半球rTTP较健侧显著延长(P0.01)。MCA重度狭窄或闭塞17例,均出现异常灌注;患侧大脑半球rTTP较健侧显著延长(P0.01),而患侧rCBF较健侧明显减少(P0.05),患侧rMTT健侧亦显著延长(P0.05)。结论通过脑灌注成像参数综合分析,磁共振PWI能准确评估MCA狭窄程度和脑组织血供情况,可为脑缺血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舒降之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舒降之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陈卓友!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包仕尧!215004苏州$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