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帝内经·素问》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医养生理论,书中的养生术语更是传达养生学核心概念、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的重要载体,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本文通过对比《黄帝内经·素问》中"术数"、"酸生肝"、"积精全神"等七个养生术语在三个具有代表性英译本中的译文,探讨中医养生术语直译、意译、音意译结合和音译加注等四种常用的翻译技巧,以求忠实、通顺地再现中医养生术语的内涵和语言优美。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养生的理论、现代研究、发展前景等方面简述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古人倡导"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预防观,"顺乎自然、燮理阴阳"天人相应整体观,"固守精微、摄养精神"形神合一生命观。自古以来,中医养生倡导天人相应,应顺应四时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饮食有节,房事适当,形神共养,动静适宜,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以上皆是中医养生的终极目标和归宿。通过养生,养自己达到一个健康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饮食不仅为日常所需,更是民众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食养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人类在学习使用火的时候发现"炮生而熟,令人无腹疾",出现了饮食养生的萌芽。西周时期设立食医和食官,重视食物的营养与保健。《黄帝内经》成书奠定了中医食养理论的基础,唐代孙思邈食养食治专著的出现,使饮食养生进入兴盛阶段。此后历代对饮食养生的研究更加深入,实践也更加广泛,至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成熟理论体系和多样化方法。通过梳理有关中医食养的历代文献,溯源中医食养理论的发展脉络,推古及今,汲取中医食养理论的精华,指导当代饮食养生实践。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思想中,养生保健是比较重要的,"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生"就是生命、生长、生存。简单的说,养生的主旨就是健康的保养生命。在养生过程中,应该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然后融合我国传统中医理论,对养生进行指导,科学的调养身体,保持健康。在中国的养生理念中,非常重视人和自然的关系,认为养生要顺着自然气候的变化,使得身体与自然达到平衡。中医是中国的瑰宝,中医养生更是驰名中外,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喜爱。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简单的概述,接着对中医养生与慢性病防治做了一些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医膏方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发挥着独特的功用。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越来越强,膏方养生不再是达官贵人的"专利品",而已成为百姓们的养生保健新时尚。膏方作为独具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剂型,既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又能用来养生保健,调理亚健康状态。近年来随着"治未病"的深入人心,适用于慢性病调养及养生保健的膏方,又焕发了新的生机。本文通过对膏方历史源流的梳理,反映历代膏方特色,充分认识膏滋药的重要作用,古为今用,以期为人类的健康和长寿继续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医道相通”启示我们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思想有一定影响。中医养生学与道教文化的同源性表现在阴阳哲学、先秦道家哲学、原始宗教的巫术、方仙道的神仙方术等几方面。延年益寿的价值取向成为医道相通的纽带,历代道医的修道行医活动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养生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医养生为中医学所特有,其特点鲜明,根植与中华文化的沃土,蕴含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理念是历代中医人对如何养护人体生命之经验及理论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黄泗猷 《微创医学》2003,22(6):896-899
当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比例也日益增加,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祖国医学是养生保健的一大宝库,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老年养生保健,对这方面有十分详细的论述.本文结合历代和当前医家对老年保健的研究成果,就老年保健及中医养生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有着系统理论、丰富方法 和手段的中医养生尤显其重要意义.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饮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调理理论,对现代社会人们养生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近十年来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和方法 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医食疗学教学心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彬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70-71
中医食疗学是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学有关食疗养生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理论实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现将本课程教学心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医膏方之源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梳理中医膏方之源流,了解膏方发展之轨迹,反映膏方在历代中医的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宜古为今用,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中医养生提供科学证据。方法:从中医古籍中明确中医养生原则和常见的方法,用自由基理论来验证每一种养生方法。结果:1、中医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在100岁以上。本文用进化论、社会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来验证,这些结果均表明中医的理论是可靠的。2、中医养生的总原则是"返璞归真",中医认为原始人处于半饱状态,对健康是有利的。现代研究证实,半饱状态时的自由基水平较低,支持中医的这一理论。3、中医认为原始人的食谱更健康。现代研究认为,冰河时期的食谱含抗自由基成分和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最有利于健康。4、原始人每天在觅食中进行中等体力活动,中医主张效仿这样的中等体力活动。动物实验证明,这样可提高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论:自由基理论支持养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未病"说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未病"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既是医疗保健的理想境界,也是衡量医者水平的重要标志。"未病"包括无疾之身、疾病隐而未发、发而未传三种状态;"治未病"具有三种境界,可概括为"未雨绸缪,保身长全""见微知著,救其萌芽""料在机先,阻截传变"。现代"治未病"切入点可以表达为:养生是基础,体质是根本,关注高危人群、发病先兆和干预亚健康状态是重点。中医"治未病"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减轻医疗卫生负担、保障民众健康、发挥中医优势、实现中西医对话与交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寻"实脾"理论的内涵及其与现代肝病的关系,为临床应用"实脾"理论治疗现代肝病提供充实依据。[方法]查阅历代文献,从起源及历代医家经验等角度研究"实脾"理论,根据生理功能、临床表现等特点论证现代医学的肝脏与中医"脾脏"的关系,确定治疗肝病的具体"实脾"法则,并举两验案佐证。[结果]"实脾"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被誉为"上工之举","实脾"理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现代医学的肝脏是中医"脾脏"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脾"治疗现代肝病具有充分的理论及实践依据。具体"实脾"法则,包括补气调中、消食化积、祛湿利水、祛瘀养血。两则验案,充分佐证了运用中医"实脾"理论治疗现代肝病的正确性。[结论]中医"实脾"是治疗现代肝病的重要方法,应用于临床有望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回顾历代医家的"肺"理论,结合现代研究阐述中医五脏之一"肺"所蕴涵的大量的现代免疫学思想,认为中医之"肺"和现代免疫学有较强的关联性,希望通过研究"肺"对现代免疫疾病的诊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为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学派,自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两千余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最官方也是最主流的学派。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同时其中对于养生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其思想也对中医养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该文讨论儒家的文化思想对于养生的影响,以及儒家的养生方法与特点。儒家的仁学重视人的生命,从孝道出发重视保持身体的健康平安,儒家的中庸思想对于中医的养生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儒家仁者寿的思想提出了道德养生的命题,儒家在饮食起居等方面非常重视养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功能加忠诚"原则的翻译观,对中医民间养生谚语的英译进行分析,提出在翻译实践中,究竟该直译还是该意译可以遵循两大原则:一是译者可否理解译文;二是原文的形式有没有价值。如果谚语中的术语是中医特有的或是带有民族特色的,那就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8.
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博大精深,在其文献中养神、调神之法论述浩繁,其内容占据了中医养生学的核心地位。从古至今,善养生者尤其擅长调神,将调神视为长寿健康的根本条件。人体的生理活动在神的支配下进行,中医调神理念不仅可以指导人们调治精神,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理身体。基于调神与"养生"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应充分重视调神在养生中的影响,因此对其方法的整理尤为重要。文中对调神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概括,以期对形成以调神为核心特色的养生文化有所贡献,对当代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以及实现延年益寿的目标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内科门诊患者对中医养生知识的认知需求,为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192例患者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进行现场调查。结果患者对中医养生认知率低,需求程度高;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中医养生认知需求有显著性差异(P0.05),饮食、运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生活起居、情志、家庭康复护理是患者的主要需求项目。结论应根据患者的需求,针对不同的文化程度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发挥中医养生的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医研究亚健康状态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中医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亚健康的概念,但是自古以来对与亚健康状态密切相关的"未病"态有着深入的观察与认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思想、先进的"未病"学理念对研究亚健康状态有着理论指导作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在识别与诊断亚健康状态方面的优势。在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调摄方面,中医丰富多彩的养生保健和治疗手段也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