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治疗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8例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6个月的抗凝治疗,其中以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治疗的为治疗组(34例),以传统抗凝药华法林治疗的为对照组(34例),比较利伐沙班和华法林对慢性静脉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 06%和94. 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的出血率(23. 53%)低于对照组(38. 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复发率为5. 89%显著低于对照组23. 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使用期间无调药和停药,而对照组发生率为32. 35和8. 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各组内皮功能如血纤溶酶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6-酮前列腺素f1α和血浆内皮素-1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0. 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新型抗凝药利伐沙班对慢性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血栓栓塞复发率,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中应用利伐沙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乳腺癌患者共30例,分为研究组(n=15)和对照组(n=15),研究组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药的不良反应。方法入选非瓣膜性持续性或阵发性房颤患者74例、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36例和华法林组38例,术后利伐沙班组每天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d),华法林组每天给予华法林片(2.5 mg/d),术后的第1、3个月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统计脑卒中发生率和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用药前后及两组间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血小板、尿常规、大便隐血、尿素氮、谷丙转氨酶、低密度脂蛋白、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房颤复发率,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个别指标异常与观察药物无关。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无死亡病例,利伐沙班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无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1例;华法林组缺血性脑卒中1例,无外周动脉栓塞。两组患者牙龈出血各1例;华法林组患者皮肤出血1例,利伐沙班组出现血尿1例,患者停药后出血症状消失,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患者。结果显示无论在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上,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具有强效抗凝作用,无需监测出凝血指标,可以安全有效地减少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卒中和栓塞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利伐沙班用于防治房颤患者卒中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本院就诊的6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用药后给予及全面、细致、科学的临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用药依从性为96.67%,对照组的用药依从性为93.33%,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1例出现卒中,卒中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发生卒中1例,卒中发生率为3.33%,两组患者卒中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服药后有2例出现牙龈出血,不良反应率为6.67%,对照组有2例恶心,2例头晕,2例牙龈出血,临床不良反应率为2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利伐沙班用于防治房颤患者卒中具有较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华法林相比,利伐沙班临床不良反应率较低,对患者产生的毒副作用较低,有利于患者的预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比华法林用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围手术期抗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六安世立医院收治的84例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其中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并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血栓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最终两组各纳入40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INR、PT、APT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FIB及血清hs-CRP、Hcy水平均显著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高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接受治疗的高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分为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利伐沙班组(60例)加用利伐沙班治疗,华法林组(60例)加用华法林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凝血功能、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分、栓塞、出血以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D-D)、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NT-proBNP均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个月后,2组MMSE、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期间,利伐沙班组栓塞率、病死率与华法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利伐沙班组出血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控制高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凝血功能、NT-proBNP指标及改善智力状态、生活能力等方面药效相似,但利伐沙班能够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的出血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传统抗凝药物在80岁以上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80岁以上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利伐沙班治疗28例(利伐沙班组),传统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或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7例(传统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内的复发、出血、死亡及总体有效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内,两组复发、出血、血栓相关死亡及抗凝总体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及其肿瘤患者亚组的全因死亡均低于传统抗凝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传统抗凝药物在80岁以上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预防陈旧性下肢复杂骨折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12年3月收治的240例复杂"股骨或胫骨平台"陈旧性骨折(外伤时间〉3周)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6月—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作为观察组,骨折术后48 h始接受常规口服利伐沙班,每日1片,应用4周,期间参考D-二聚体变化,定期复查颅脑CT。选取2005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0例作为对照组,骨折术后未常规抗凝治疗。统计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并观察颅脑出血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无颅脑出血发生,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0%(6/120),对照组为30.0%(36/1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陈旧性下肢复杂骨折合并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术后应用利伐沙班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安全、可靠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个体化综合性应用多种介入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先经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央型135例,经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 F鞘管手动机械性血栓抽吸;混合型291例,采用Fogany球囊拉栓及12~14 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联合治疗。258例合并髂总静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胭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1~3 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88.97%;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均较术前明显减小(t=19.37、23.99,P0,001)。409例随访3~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分别为6.85%、2.69%、0%;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89.49%;临床总有效率98.53%。结论个体化综合性应用多种介入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微创、手术成功率及血栓清除率高,且住院周期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膳静脉穿刺血栓抽吸及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患侧胭静脉入路综合性介入治疗,在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前提下,先行球囊扩张机械性破碎血栓及IOF改良下腔静脉支架输送鞘行血栓抽吸,然后行接触性溶栓治疗,4例患者于溶栓后行骼静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以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及健、患肢周径差等指标评价疗效,患者随访1年以上。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30例患者于治疗6个月复诊,双下肢周径差〈1.5cm,行下肢静脉造影复查,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分别为(9.5±2.6)、(3.6±2.1分),Z=1.65,P〈0.01],静脉通畅率为(69.5±13.2)%。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胭静脉综合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50例经彩超、D-二聚体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常规组24例,采用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治疗,溶栓组26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治疗。结果:常规组中,20例基本治愈,2例有效,2例无效;溶栓组中,基本治愈者25例,有效者1例,无无效病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临床治愈时间:常规组平均15 d,溶栓组平均11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早期应用肝素、华法林结合尿激酶等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评价血栓形成前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375例下肢骨折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患者手术前后观察下肢深静脉各段内径,血栓累及部位、范围及血栓的特殊表现,观察管腔内血流是否充盈、充盈的血流走行是否迂曲。分析性别、年龄、体重、骨折类型及部位对血栓产生的影响。随访6个月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结果检出静脉血栓患者114例,超声检出率为30.4%,手术前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腿内静脉易发生血栓;检出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无性别差异;膝部骨折患者检出率最高,足踝部骨折患者检出率最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时间、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血D-二聚体是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胫后静脉及以上各段静脉血栓、血栓粗大及血栓浮动是引发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结论下肢骨折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下肢静脉血栓的解剖部位及血流特征,预测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采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抗凝等治疗。结果所有病例经治疗后症状缓解,复查超声提示血栓消失或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可继发肺栓塞导致死亡,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引起足够重视,对骨科技术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要早期预防,做到及时发现、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后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治疗方法 .方法 51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A组患者给予手背静脉滴注尿激酶和丹参注射液;B组患者给予手背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尿激酶于患肢股深静脉远端、在超声引导下置管滴注,并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结果 A组病例平均疗程(13....  相似文献   

18.
The diagnosis of 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is critical to emergency physicians because of the risk of pulmonary embolism.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iagnostic modalities available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lower extremity DVT. The use of compression ultrasonography and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D-dimer assays are emphasized. A clinical algorithm that utilizes a non invasive approach to this potentially life threatening disease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患者的超声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杭州市富阳区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305例LEDVT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将其设置为LEDVT组。另选择同期无LEDVT的健康体检者785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吸烟史、手术史、饮酒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软组织损伤史、肿瘤史、糖尿病、肢体活动受限、下肢静脉曲张史以及肺部/关节炎症史。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E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LEDVT组患者以血管腔内异常回声和血流改变为主要的特征性表现。与对照组比较,LEDVT组患者年龄> 40岁[39.75%(312/785)vs. 82.95%(253/305),χ2 = 164.236,P < 0.001],有手术史[25.86%(203/785)vs. 53.11%(162/305),χ2 = 73.258,P < 0.001]、肿瘤史[10.32%(81/785)vs. 22.95%(70/305),χ2 = 29.371,P < 0.001]、糖尿病史[5.60%(44/785)vs. 39.67%(121/305),χ2 = 198.444,P < 0.001]、肢体活动受限> 3年[11.46%(90/785)vs. 75.74%(231/305),χ2 = 436.735,P < 0.001]、肺部/关节炎症[19.24%(151/785)vs. 29.84%(91/305),χ2 = 7.536,P = 0.006]的占比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40岁[比值比(OR)= 3.869,95%置信区间(CI)(2.333,6.415),P < 0.001]、有手术史[OR = 5.145,95%CI(1.835,14.425),P = 0.002]、有糖尿病史[OR = 6.586,95%CI(1.553,27.925),P = 0.011]、肢体活动受限> 3年[OR = 3.979,95%CI(1.723,9.188),P = 0.001]、有肺部/关节炎症[OR = 4.166,95%CI(2.411,7.198),P < 0.001]为L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LEDVT患者的超声表现多样,以血管腔内异常回声和血流改变为其主要的特征性表现,且年龄> 40岁,有手术史、糖尿病史、肢体活动受限> 3年、肺部/关节炎症为影响LE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