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仲景桃核承气汤治疗淤滞性皮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2007年门诊治疗280例淤滞性皮炎,一律采用桃核承气汤加减口服煎剂和桃核承气汤原方煎后湿敷局部.结果:280例经治疗3个月后,除10例因静脉曲张严重而要求手术者,余全愈,占92.86%.结论:桃核承气汤治疗淤滞性皮炎效果确切,桃核承气汤应用范围又扩大了一步.  相似文献   

2.
近10年来桃核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核承气汤乃《伤寒论》治疗太阳蓄血证之方,后世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不但用于治疗下焦蓄血,而且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病证。现将近10年来该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逐瘀通淋排石法治疗石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石淋临床诊断的病例52例,运用加味桃核承气汤辨证加减治疗,并根据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观察。结果治愈35例,占67.3%;显效9例,占17.3%;有效6例,占11.5%,无效2例,占3.9%。总有效率96.1%。结论石淋多属湿热,以逐瘀通淋排石为治疗大法,用加味桃核承气汤以桃核承气汤为主方,配五灵脂、炒浦黄、金钱草、鸡内金、海金砂、川牛膝治疗石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逐瘀通淋排石法治疗石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石淋临床诊断的病例52例,运用加味桃核承气汤辨证加减治疗,并根据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观察。结果治愈35例,占67.3%;显效9例,占17.3%;有效6例,占11.5%,无效2例,占3.9%。总有效率96.1%。结论石淋多属湿热,以逐瘀通淋排石为治疗大法,用加味桃核承气汤以桃核承气汤为主方,配五灵脂、炒浦黄、金钱草、鸡内金、海金砂、川牛膝治疗石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桃核承气汤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50例,用桃核承气汤配合中药外敷加味内服治疗,并配合必要的中药外敷,治疗24个疗程。[结果]有效率为86%。[结论]桃核承气汤配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湿疹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桃核承气汤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桃核承气汤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20例,结果临床缓解4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85%。该方作用在于明显改善肾功能,可以降低血清尿素氮和血肌酐;还可以改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高凝状态。提示以桃核承气汤为主治疗CRFI为研究仲景学说开辟了新途径。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Ⅱ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发分为对照组(40)与观察组(40),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联合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72.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21,P0.05)。结论对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能调节内分泌、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胰岛功能明显改善,疗效理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邹亮 《中外医疗》2010,29(12):94-94
目的探讨丹那唑和桃核承气汤加味方联合用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组,对照组采用丹那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用桃核承气汤加味方口服用药,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丹那唑和桃核承气汤联合用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疗效确切,而且也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医的日益发展,《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书籍中的经方收到中医学者及研究者的日益关注,现对桃核承气汤的历史沿革与临床应用简要叙述,并对其在临床上丰富的应用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太阳蓄血证篇载"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可治之,当先解其外,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治之,宜桃核承气汤主之."笔者从事精神科工作十余载,观其临床症状,以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癫狂,收效颇佳,兹举验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总结桂枝类方治疗以女性反复下腹疼痛为主证的妇科痛证的临证运用特点。临床上使用的桂枝类方剂主要有小建中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少腹逐瘀汤、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等。小建中汤类加减可治疗气血不足型妇科下腹部痛,桂枝茯苓丸类加减适用于寒凝血瘀型妇科下腹部痛,桃核承气汤类加减适用于瘀热互结下焦型妇科下腹部痛,少腹逐瘀汤类加减适用于少腹寒湿瘀阻型妇科下腹部痛,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适用于脾虚夹瘀型妇科下腹部痛等。总结桂枝类方治疗妇科下腹疼痛的运用规律,可为中医药治疗妇科痛证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以承气命名的方剂有四,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及桃核承气汤,四者既有承气之名,亦有承气之义,且四者均为治病八法"下"法中具有代表性的方剂,称为四承气汤。张志远先生临床运用四承气汤具有丰富经验,能灵活、准确地将其运用于诸多杂症,诸如眩晕、高血压、咽炎、盆腔炎等,取得良好疗效。此外,先生还根据临床经验,全面深入研究四承气汤方的用药剂量及其比例关系,总结了一系列的遣方用药法,既能有效提高疗效,又能避免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继承发展了仲景辨证论治之精髓。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桃核承气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内科门诊近两年确诊为高脂血症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两组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服用桃核承气汤方加味)治疗前后比较,TC、TG、APO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POB基本无变化(P<0.05);与对照组(服脂必妥片)比较,TC、TG、APO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桃核承气汤加味能够降低血脂,并能防治高脂血症对心脑血管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归纳与探讨桃核承气汤治疗小便异常的证治规律.方法 手工检阅文献中运用桃核承气汤治疗小便不利的相关医案,采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1.4),采用频次分析与关联分析,对所纳入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6例医案,桃核承气汤治疗的小便异常主要见于癃闭、血淋、尿血、石淋等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仲景使用攻瘀三方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及抵当丸的思路。[方法]搜集历代注家对有关攻瘀三方条文的解释及方解并进行分析整理,结合《内经》的中医基础理论、训诂学知识及个人体会,总结仲景使用三方的本意。[结果]桃核承气汤主以泻热而次于化瘀,主治邪热由表陷里,与血初结而出现之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之证;抵当汤为攻坚逐瘀之峻剂,主治瘀热深结而出现之少腹硬满,其人发狂,喜忘,身黄,脉沉而微之蓄血重证;抵当丸为抵当汤之轻剂,主治蓄血之轻者。[结论]比较攻瘀三方,当以"浅深"二字区别桃核承气汤证与抵当汤证、以"轻重"二字区分抵当汤及抵当丸,较之近世以"轻重"区分前二者、"缓急"分别后二者,庶几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6.
桃核承气汤治疗盆瘀征3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瘀征属妇科临床顽关,尚无特效疗法,笔者根据其病机特点,选用经方桃核承气汤化裁治疗本病38例,总有效率达92.1%,提示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收集《二续名医类案》中桃核承气汤的医案,建立资料数据表,对其药味总数、加味药物、方药剂数、各药物用量、主要药物配伍比例、病种以及不同病种主药用量、不同医家药物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发现清至民国时期医家应用桃核承气汤总体呈现出加减变化少、用量范围广、方药剂数少、配比多样化、主治范围扩大的特点,且病种和医家个体认识、经验的不同是影响其方药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桃核承气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8例C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桃核承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水平、炎性因子和营养学指标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低于对照组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核承气汤可降低CRF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机体肾功能指标,缓解临床症状,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笔者师承甘肃省名老中医赵文鼎,赵老研究<伤寒论>多年,学养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常用合方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临证运用五苓散和桃核承气汤合方治疗急性膀胱炎伴精神症状,柴胡桂枝汤合温胆汤和定志丸合方治疗抑郁症初发,均取得良好效果. 合方应用源于<伤寒论>,经方合方应用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更为复杂的病证.笔者师承甘肃省名老中医赵文鼎,常见其应用合方治疗疑难杂症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典型案例与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