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查阅总结近几年高血压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文献,阐述中医体质的分类,并从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等方面探讨高血压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分析高血压病中医体质构成比的差异,从而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一些学者从综合、联系的角度对高血压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一些成果 ,现就该病在中医证型体质规律方面的研究状况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它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并伴有心、脑、肾及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的进行性损害,起病及经过缓慢,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源远流长,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了,中医药治疗这类疾病的临床疗效,特别是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学的有机结合研究,揭示了不少中医药对高血压病的作用机理,显示了中医药对该病治疗的广泛前景.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70年代以来从理论构建到临床应用、从群体调研到基础研究逐步深入发展。本文就80年代中期以来体质学说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研究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1)中医体质分型尚缺乏统一的标准,给体质学说的临床研究参考标准带来了选择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2)在临床实验方面,应当重视病理性体质类型的研究,建立统一的规范,从而使病理体质分型更加客观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血压病有两大趋势:一是发病率上升,并发症严重,二是发病年龄逐渐降低,中青年患者增多.因此,防治高血压病,成为当今医学界研究重点.中医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目前中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其高患病率、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随着对高血压研究的逐渐深入,中医治疗逐渐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有两大趋势:一是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并发症严重;二是发病年龄逐渐下降,中青年患者逐渐增多。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能标本兼治且药物毒副作用较小、疗效持久,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稳定疗效、逆转靶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其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9年2月于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并患有高血压病的4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身心康经络传感仪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采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心血管危险因素、传导系数及中医四诊信息,建立三维结构化关联数据库,分析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480例高血压病患者体质分布情况为:平和质22例(4.6%)、阴虚质64例(13.3%)、痰湿质127例(26.5%)、湿热质115例(24.0%)、血瘀质61例、(12.7%)、气郁质48例(10.0%),由高至低顺序排为: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高血压病痰湿质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比例最高,是涉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最多的体质,其中,同时存在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占比均最高,比例分别为79%、60.9%、71.9%和50%;在糖尿病患病情况方面,痰湿质与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湿热质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烟情况方面,痰湿质与平和质、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湿热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饮酒情况方面,湿热质与阴虚质、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脂异常方面,湿热质与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是高血压病患者最常见的3种体质类型,且同时合并存在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影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最常见的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常见中医体质患者的饮食习惯与情志变化。方法: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4组(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常见中医体质高血压病患者的饮食习惯及情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中医体质的高血压病患者目前饮食习惯都以清淡饮食为主,占总频次77.3%;高血压病患者的情志问题主要集中表现焦虑不安、精神抑郁、健忘、善恐易惊、精神不振、急躁易怒,其中以焦虑不安(24.3%)为最高,精神抑郁(20.1%)、健忘(19.6%)、善恐易惊(19.1%)次之;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情志表现相对单一,气郁质情志表现则较为复杂,以多种情志交叉表现为主,其中3种及以上达到69.0%。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常见中医体质饮食习惯均有明显改善,而情志的影响日渐突出,从情志调节中医体质入手调整患者血压作为社区高血压防治的重点可能对社区高血压病健康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关于人体体质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自20世纪70年代中医体质学说正式确立以来,中医工作者在理论、临床及基础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体质的分类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生物学基础及动物实验研究等方面对目前体质学说的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行思考,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和观察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从而分析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方法。方法将115例患有高血压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85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对两组进行中医体质的分布观察研究,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气阴两虚、痰湿和脾肾阳虚三种体质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在血淤气滞体质中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多集中痰湿体质,而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则多集中在气阴两虚体质,对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防治应注意患者体质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体质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重点从体质的概念、分型及其与证和发病的关系、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古代小儿体质主要的学术观点包括“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少阳”学说和“五脏有余不足”学说。“纯阳”学说突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稚阴稚阳”学说强调小儿之阳为未充稚阳。“少阳”学说将“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辩证统一,阐明小儿生长发育处在以阳为主导的动态平衡当中,且为娇嫩软弱之少阳。“五脏有余不足”学说从临床应用入手总结出小儿脏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特点。近代小儿体质研究主要探讨小儿个体化体质分型及发病特点,并根据影响小儿体质的先天与后天因素,针对其易感因素制定标准规范化的养护及诊疗方案,纠正偏颇体质。  相似文献   

15.
16.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以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为主要并发症,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改善、缓解临床症状明显优于降血压效果,与中医辨证论治以证候表现为首要及关键切入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们致力于此不断进行探索,以期丰富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就证候研究的相关内容作一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高血压病症的中医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十年来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诊疗资料以及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查阅总结,同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中医治疗高血压多将其以症候进行分型,同时在治疗方法上有古方治疗、经验方治疗、单方治疗或中成药治疗。除上述几点治疗针灸治疗以及贴敷治疗、药枕治疗、足浴治疗等在中医临床的诊疗上也有一定应用。结论: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见效时间虽远不如西药快,但中药治疗具有兼顾全身、控制血压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等优点,故其具有一定的临床深入研究以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 大学生焦虑障碍研究现状 焦虑障碍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障碍,焦虑障碍有两种主要的临床形式: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1],其表现为提心吊胆和焦虑不安的心情[2],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容易出现的是焦虑状态,这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多是由于生活中的那些可能会造成心理冲突和挫折的某种事物或前景所产生,其典型表现就是不明原因的忧虑和紧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通过中老年女性高血压病体质分析,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自愿参与实验的中老年女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血压病组女性平和质所占比例少于对照组,兼夹体质所占比例高于普通组;兼夹体质中出现频率按高低排列为: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特禀质。结论:高血压病女性以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兼夹为多的虚实夹杂体质为主,临床应以益气活血、养阴滋阴为主治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已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危险因素,中医从体质角度探讨不同体质类型患者罹患AS相关疾病的倾向性。现将诸多文献予以归纳总结,并初步探讨生活饮食习惯对体质及AS的影响,以期发现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