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中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主流认识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随着对消渴病的研究逐渐深入,近现代医家提出了气阴不足、血瘀、肾虚、脾虚等病因病机的学说。其中脾虚致消越来越被医家推崇和认可。吾师石岩教授临证多年,认为脾虚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并用益气健脾之法治之效佳。故笔者上溯古代医家之旧论,试从脾的解剖、消渴的病因病机和治消渴的方药来论述脾虚是消渴病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根据临床症状特征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指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证候表现的疾病。其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对其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对近10年来中医学有关研究综述如下。1概念研究1.1消渴述源赵兵对消渴进行了述源,指出消渴首见于《内经》,方药滥觞于《金匮》,迨至晋唐之后对其论述蔚为大观,金元医家对消渴的探讨更使之理论内涵升至更高的层次。姜德友等从消渴的病名、病因病机、论治三方面对消渴病的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自<黄帝内经>首载"消渴"之后,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探讨,不断充实.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以及具有多尿、烦渴特点的尿崩症,出现消渴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医学说将糖尿病归属于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消渴"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由大多古文献可知,由于人体感受外邪,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太过,或饮食失节,或情志失调,或脏腑寒热相移等诱发消渴病(糖尿病)。而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当中,周围群山环绕,夏天气候炎热潮湿为主,冬天气候寒冷干燥为主,地区的气候条件及风俗习性决定人们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尤偏好燥热辛辣之味,进而表现为引起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与传统文献阐述的病因病机有所差别,文章对此做简要阐释,以期对该地区消渴病(糖尿病)的中医诊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中医界视西医之"糖尿病"为古之"消渴症",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多以阴虚内热立论,但阳虚症状在消渴病人的病程中亦屡见不鲜。文章从消渴病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及古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温阳法在临床中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相关文献系统梳理刘完素论治消渴的中医理论框架结构,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分析总结刘氏论治消渴的内在理论体系。病因病机方面,从玄府出发,将消渴的病理机制归于"燥热",并阐述了消渴并发症的病机;辨证论治方面,以泻实补虚为原则,提出了"泻心火、除胃热、补肾水"的基本治法,主张三焦论治,开后世之先河。刘完素论治消渴,见解独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孙一奎为明代新安著名医家,在辨治消渴病时师古而不泥古,随证而变。本人从孙氏辨治消渴的病因病机、上、中消与下消用药特色,剂型以丸散剂为主和喜药食同用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孙一奎辨治消渴的临证用药特色,以期对当今中医临床辨治消渴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相关各医家的著作来研究消渴病的中医理论框架结构,从病因病机方面分析总结各医家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知。病因总结为外感淫气、先天禀赋、饮食酒味、精神情志、房事劳欲,病机总结为心肺火盛、脾胃失因、肝失疏泄、肾失滋养。该研究旨在为中医临床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理法方药运用是从《内经》中提出消渴开始的,但《内经》多理论而少方药。此后,历代医家随着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的逐渐深入,理法方药运用也逐步充实起来。《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出消渴之名,认为其病位多在上、中二焦,始于胃而极于肺。并根据病人的体质等分为肺消、膈消、消中等。关于病因及治法也有了初步而较简单的认识,除论及火热及禀赋不足外,也暗示了湿郁在消渴病中的重要性,清代更提出病位在肝的理论,发挥《内经》而立化痰利湿治法,并在临床实践中体现出来,基本形成了辨证论治消渴病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沿革来看,"痰湿困脾"是消渴病的根本病因病机,"健脾化湿"是治疗本病的大法;从"三因制宜"来看,"痰湿"是消渴病的根本致病因素,"健脾化湿"法应当贯穿本病治疗始终。随着消渴患者的日渐增多,医家对于本病的治疗也是百家争鸣,目前对于消渴的治疗有"阴虚论"[1]、"痰瘀论"[2]、"肾虚论"[3]、"脾虚论"[4],许多医者亦通过临床资料证实各自疗法的有效性,笔者长期从事消渴病的治疗,在临床闲余之时翻阅古籍,来谈谈治疗本病的一点小小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整理归纳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期古代文献中关于"骨痹"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并检索现代文献中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病因病机的认识,阐释骨质疏松症理论研究源流。  相似文献   

12.
消渴病机目前多认为足“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忽略了历代医家对其病机尚有不同论述,尤其是因阳虚所致之“阴消”向来不受重视,以致临证中多有误治。本文从古医籍中整理出有关阴消病机的阐释并结合临床病例,以期拓展中医治疗消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内经》论消渴谭一松(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关键词内经,消渴,病因病机,治疗理论消渴病名首见于《内经》,以其病邪的性质、发病的部位及证候的表现不一,又有鬲消、消中、消瘅、肺消等不同名称。《内经》对消渴的论述虽无专篇,然从散在的篇幅中,对消渴的论...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医以阴虚燥热作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主。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深入,活血化瘀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李显筑老师从瘀血论治消渴,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文章分析了瘀血致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以活血化瘀为大法,辨证分型,随症加减,有效治疗消渴病及其变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消渴病痹证的重要病因病机虚、瘀、浊、毒。[方法]结合《黄帝内经》中关于消瘅和痹证的条文与《金匮要略》中的相关理论,探讨虚、瘀、浊、毒在消渴痹证发病中的相互作用。同时,以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临床医案进一步说明祛浊化毒、扶正补虚、活血化瘀之法在消渴病合并痹证治疗中的应用。[结果]虚、瘀、浊、毒能很好地体现消渴痹证的病机,虚、瘀、浊、毒在消渴病痹证衍化过程中是联动的整体,桂枝芍药知母汤论治消渴痹证符合虚、瘀、浊、毒的的病机。[结论]消渴痹证的病机为虚瘀浊毒,全面认识四者在消渴痹证发病中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喻嘉言是明末清初的名医,其一生临证经验丰富,著作颇多。尤其是创立了"秋燥论"学说,是对外感六淫致病的重要发展。其对其他内科常见疾病亦有很多创新立说的见解,如对消渴病疾病的认识上就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医家的辨证思想。文章就其证治消渴病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简单探讨,认为其发展了对消渴病的认识和诊疗,丰富了治疗消渴病的方法和药物。在病因病位上认为消渴病源于气虚,起于胃腑;病机病证上提出了传变新解,思路独特;在治则治法上缓急有度,知常达变等,为后世医家证治消渴病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肺痹病因病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肺痹病因病机理论以《内经》为源,为五脏痹之一,后世阐发多宗于此;两晋隋唐时期,医家多从气极论述肺痹,并强调脏腑内虚在肺痹发生发展的作用;宋金元时期,发挥了《内经》多种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强调其虚劳性特点;明清两代,除了继承前代理论外,温病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或以肺痹为肺气痹阻,或以其为病机一环,扩大了肺痹的外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系统梳理历代医家对"毒邪"的认识和中西医对"肾络"的认识,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对"毒损肾络"理论进行系统阐释,旨在使该理论更好地指导科研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9.
岳新 《中外医疗》2010,29(27):125-126
在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上,"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的统治地位似已成定论,与此相适应的"滋阴清热法"也成为治疗消渴病的唯一正治大法。《中医内科学》教材中也持相似观点。然亦有不少医家对此论断提出异议,如当代名医桑景武即大胆提出"漫云口渴多燥热,治需温阳用真武",力倡在消渴病治疗中应用温阳法。本人通过阅读古今医籍,发现历代医家不仅大量论述了阴虚消渴,对阳虚消渴亦多有论述,治疗上重视应用温阳之法。  相似文献   

20.
许叔微是宋代临床大家之一,其在《普济本事方》中设立专篇论述消渴病,详细阐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禁忌等,为后世医家防治消渴病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