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人活着总要交朋友,古今中外无不如此。朋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内有“五曰联朋友”之句。后来郑玄作注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再后来人们就朋友泛称相交好的人。朋友在《易经》中又称作“朋”。 朋友中有一种是年辈不相当的,人们称之为忘年文。《南史》  相似文献   

2.
八珍古今说     
古人云:“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可见“八珍”早在古代就已成为食品中之珍馐了。 “八珍”原指古代八种烹饪法。《周礼·天宫·膳夫》又说:“凡王之馈,珍用八物。”“珍”指贵重珍奇的食品。东汉末,郑玄《周礼注》说:“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珍、渍、熬、肝也。”贾公彦《周礼注疏》对以上“八物”的制作过程及要求又做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到:"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政治家以和治国。同理,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意思是说,若人体的阴阳调和,就身体健康,反之,就会生病。自古以来,中医认  相似文献   

4.
糕香撩人     
何谓糕?《说文解字》解释:"糕,饵属。"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与黍米粉两种,黍米有黏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饵"。黍为五谷之长,黍在古代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们以黍米为应时的尝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本草纲目》定义为:"糕以黍、糯合粳米粉蒸成,状如凝膏也。"中国的食糕历史久远,早在仰韶时代,就有了笼蒸的甑糕。《周礼.天宫》有羞笾之食糗饵  相似文献   

5.
东汉建武年间的两次礼议与两"汉"之间法统关系的梳理有关。光武帝同时设立"一祖二宗"的汉高庙和尊奉其父祖的"南顿四亲"庙,组成新七庙。士人张纯以"为人后者为人子"为由批评南顿四庙的设置,要求光武以汉帝为大宗,变四庙为皇考庙。王莽曾诠释"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之经义,并在新朝设立"九庙",两件事之间的逻辑关联显示光武立南顿四庙有自视为受命而非继统之意。"继统—绝统"的争议又见于封禅议中对圣王封禅两大条件的论述:张纯强调"治世之隆",凸显光武重振了衰微的前汉国运;而曹充强调"受命而帝",凸显光武乃汉绝统后兴起的创业新王。两场礼议对经义的诠释皆着眼于现实,反映了东汉立国之初一度存在"创革"与"中兴"两种观念的抵牾,光武最终择定"受命—中兴"说是对二者的整合。  相似文献   

6.
时习之 《现代养生》2011,(13):23-24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性欲清,泥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一)处世之环境人类生活的社会空间,正如《遵生八笺》所说:"仰观宇宙之廓落,俯视身世之卑戚,如一浮萍之泛大海,一秭米之寄大仓。"意为身处宇宙大空间的每个人,像大海中漂浮的浮萍,大粮仓中的一粒米一样渺  相似文献   

7.
因元代礼制不堪袭用,明初亟须创设一代礼制。开国仅三年,明朝就修成《大明集礼》,这标志着明初"五礼"体系重建的完成,也奠定了明代礼制的基本格局。明初"五礼"体系的重建所依托的礼制实践基础并不充分,但在稽古议礼的过程中秉持繁简适中、适礼之宜、务为可行的标准,并持有独特的礼制见解与价值取向,使其在绍续周汉唐宋"礼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新的礼制趋向:礼仪趋于简化,但礼体愈益尊崇,帝王之礼借助王国典礼与宾礼进一步扩张,官民之礼却相应收缩,内外朝礼仪正式分立,男女之防严密化。这些新趋向不仅在之后得到延续,成为中国礼制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且与帝制晚期中央集权加强,皇权独尊的历史大势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性欲清,泥沙污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一)处世之环境人类生活的社会空间,正如《遵生八笺》所说:"仰观宇宙之廓落,俯视身世之卑戚,如一浮萍之泛大海,一秭米之寄大仓。"意为身处宇宙大空间的每个人,像大海中漂浮的浮萍,  相似文献   

9.
历来言经文"书法"义例者,本自《春秋》学,多就经文归纳凡例,发明义理,其后放例而至于《易》《礼》《尚书》诸经,是为汉晋诸儒"比经推例"之重要方法。《尚书·禹贡》一篇,朱子称其"条理精密而义例可推",故言其"书法"义例者,今可考见,前儒马融、郑玄开其端,《尚书》孔传承之,洎孔颖达等编定《五经正义》亦间有称述,至宋儒如蔡沉、林之奇、程大昌、毛晃等或专研《禹贡》,或疏注《尚书》,其言加详。或因《蔡传》之影响,后儒对其续有论述,如胡瓒、胡渭、牟庭等,并将施用于地理考证、经文校勘等。至现代亦不乏继踵者,然多为零散论述,缺乏系统而全面的专论。文中首先探讨"书法"义例等解经方法如何由《春秋》学而推衍至于《尚书·禹贡》,其后则在历代《禹贡》注释及考论之基础上略仿前儒治《春秋》之法,以《禹贡》经文为中心,排比归纳,前后互证,为之发凡起例,粗成义例十二条。各条之下,先引述前人论述,然后加以梳理考辨,总名之曰"《禹贡》条例"。  相似文献   

10.
花馔     
肖理 《药物与人》2007,20(9):35-35
鲜花入馔(zhuàn音同撰),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既赏心悦目又尽享口福。我国的食花文化古已有之。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有食花的习惯。屈原《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名  相似文献   

11.
岳南 《食品与健康》2007,(11):29-29
成语"君子三戒",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在年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中国曾经号称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但在当下总有失落之意味。《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仪并非是约束人的繁琐规矩,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善意、友好和规则,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礼仪对他未来的人生意义重大。那么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身教言传,培养"乐而有礼"的宝贝?0~1岁宝宝|王禹涵跟禹涵说"礼",她有听没有懂,但她喜欢学着爸爸妈妈的行为,模仿能力很强。该阶段特征宝宝还没能力表现"礼貌",但无时不刻在吸收环境中的相处之道。父母应该做的宝宝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在家庭里,所以家人需要达成一致的教养理念,用友善、微笑、轻柔的语言,营造出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这是滋养"礼貌"之树的无形力量。  相似文献   

13.
雨与健康     
《论语·雍也》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代养生学者也有"乐水者康"的观点。雨水作为一种"天降之水",对人体健康究竟是益还是害,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必须根据雨水(雨滴)是否遭受污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因时而烹,适时而调,这是我国中医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之变更;气候有温、热、冷、寒之差异,人体阴阳气血亦有消、长、盛、衰之不同。为了调整机体适应自然之变化,烹调饮食应当注意适当调节。《饮膳正要》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周礼·天官》也说:  相似文献   

15.
中医文献中对疟疾防治的记载 祖国传统医学对于疟疾的诊治历史悠久.殷商时代,甲骨文就有疟、疥、蛊、龋、蛔、疫等疾病的记载.《周礼·疾医》说"秋时有疟寒疾",可见当时已经认识到疟疾在秋季流行.中国南方湿热的气候更适于蚊虫的滋生,疟疾发病率尤高.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记载"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中老翁自残也是因为瘴气:"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相似文献   

16.
刘林 《现代养生》2003,(9):14-14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相传很久的重要节日。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定为秋季,八月十五是在秋季的中间,人们仰望高挂天空玉盘般皎洁的明月,自然会联想到与家人的团聚,独在异乡旅居的人,也期望借助明镜般的皓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们又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 中秋节在我国由来已久。据《国语周语上》记载,我国夏、商、周三代时有“暮夕月”的习俗。这夕月,即是祭拜月亮神。而“中秋”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年《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活动。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行寒和祭月。以后历代帝王都沿袭此俗。到了魏晋,中秋赏月开始传到民间。  相似文献   

17.
宋代,朱子《家礼》一书的面世过程是一个具有开头、中间与结尾的连贯性故事,包含着朱熹写书、被窃以及录书、刻书等情节。朱熹弟子们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进程时,只陈事实,对别人的讲说不提异议或形成某种交集。元代,部分学者保持着《家礼》为朱子"未定之书"的看法,部分学者则将之演绎成《家礼》"非朱子之书"的说法,两种观点的持有者隔着时间的距离交换着彼此的意见、立场与思想。当现代学者将之表述为"真伪问题"时,颇具判断性术语的引入,使得问题不断话题化。当相关话题进行到某一程度时,很可能就会变成一种陈词滥调式的复述,但是,话题中答案的固定性是将大量的历史信息得以秩序化的方法,从而使之成为认知手段,并产生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开元二十九年,玄宗所置玄元皇帝庙并非太庙,它属于古代礼制中的先圣祭祀,与文宣王庙、武成王庙性质相同。《新唐书》所载之高祖庙不在太原,而在龙门县,其性质是地方神祠。天宝二年,玄宗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为紫极宫,这是玄元皇帝庙从先圣祭祀转向道教宫观祭祀的重大转折之一。天宝八载加"圣祖"及高祖以下诸帝尊号,并规定每至禘祫于太清宫圣祖前设位序昭穆,有认祖归宗之味,使太清宫祭祀朝着"太庙"发展。天宝九年规定太清宫及太庙祭祀改为朝献,南郊之前依次祭祀太清宫、太庙,使太清宫具备与太庙的同等重要地位。天宝元年亲享玄元皇帝庙,将玄元皇帝庙的礼仪纳入国家礼典规范中,道教科仪渗透到国家礼制之中。  相似文献   

19.
重阳节美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三国时期的曹丕在《九日与钟繇节》中说:"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在古人的眼里是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为"重阳"。九月九日谓  相似文献   

20.
<正>仁,是一个道德概念,引入医学为身心,为精神。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明·吕坤《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