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2年 1月 13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行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术后 6个月的随访结果对手术后不同时间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转复为窦性心律有 78例 (5 9.0 9% ) ,维持 2 4 h以上有 4 3例 (32 .5 8% ) ,窦性心律维持 2周以上有 2 1例 (15 .91% ) ,6个月以后则有 2 3例 (17.4 2 % )为窦性心律。术后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心胸比例、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术后电击复跳次数等因素有关 ,窦性心律的维持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等有关。结论 瓣膜置换术可使部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对心房颤动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6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房颤组(n=87)和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组(n=75),统计年龄、性别,换瓣前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两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年龄大,LAD、RAD、RVD增大,而LVEDD变小,LVEF降低(P<0.01)。单和多因素回归均显示LAD与房颤发生呈正相关(P<0.01),而LVEDD和LVEF与房颤呈负相关(P<0.01)。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主要与心脏结构发生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有无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每组4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左心房面积、二尖瓣膜口面积、抗凝酶Ⅲ(AT-Ⅲ)活性以及左心收缩期内径等情况进行检测,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结果情况。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左心收缩期内径、左心房面积、肺动脉压以及二尖瓣跨瓣压差明显大于无血栓组患者,且血栓组患者的AT-Ⅲ活性明显小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部分阻塞的左心房血栓形成因素复杂,临床需要加强防范措施,避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的瘤体质量与心功能、肺动脉压的关系及术后病理学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7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57例左心房黏液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19例,年龄34~83岁。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4组:Ⅰ级(9例)、Ⅱ级(19例)、Ⅲ级(22例)、Ⅳ级(7例)。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肺动脉压水平,HE染色观察心脏黏液瘤。结果随着NYHA分级增高,患者心脏黏液瘤的瘤体质量也呈增加的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各组随着NYHA分级增高,LVEF值呈降低趋势,LVEDD以及肺动脉压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患者术后3个月LVEF值均较术前升高,LVEDD及肺动脉压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脏黏液瘤患者的瘤体质量与患者手术前的LVEF呈显著负相关(r=-0.497,P0.001),与LVEDD及肺动脉压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和0.572(P均0.01)。瘤体病理学观察可见较多的血管及肿瘤细胞浸润。结论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瘤体质量与其心功能、肺动脉压密切相关;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心脏超声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将11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分为房颤组(64例)和窦性心律(窦律)组(52例),统计分析换瓣前心脏超声检测结果。测量两组患者左房内径(LAD)、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口面积(MO)、三尖瓣反流量(TR)、左室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平均肺动脉压(mPAP)。结果: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LAD、RAD、RVD、IVST、PWT及mPAP增大,而LVEDD与MO缩小,LVEF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mPAP与房颤呈正相关,而LVEDD、LVEF及MO与房颤呈负相关。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主要与心脏结构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清糖类抗原125水平(CA125)与不同病因心力衰竭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145例CHF患者:(1)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NYHAⅠ/Ⅱ级组、NYHAⅢ级组、NYHAⅣ级组,比较各组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清CA125、BNP水平;(2)根据不同的基础病因分为冠心病组、高血压心脏病组、扩张型心肌病组、瓣膜性心脏病组、其他心脏病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清CA125、BNP水平,分析CA125与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A125水平随NYHA分级增高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CA125与BNP、LVEDD、LA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组CA125与BNP、LVEDD、LA、LVEF有相关性,但无规律。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CA125在不同基础病因心力衰竭患者相关性无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益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8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试验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左心功能指标〔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VDs、FS、LVDd、LVEF及NYH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患者LVDs和LVDd低于对照组,FS和LVEF高于对照组,NYHA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4.4%,对照组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效果,总结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74例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50 mm Hg)患者的临床资料。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术中、术后肺动脉压及阻力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检测术前、术后肺动脉压、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射血分数,门诊随访评估患者心功能。结果 74例(8.5%)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43.2%),年龄26~72岁,平均(48.6±16.4)岁,病程22.3±9.6年(16~35年),术中死亡6例(8.1%),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术后即刻和24 h平均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均为P0.05),心脏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复查超声心动图发现,左房内径明显缩小[(53.2±12.4)mm比(76.5±19.6)mm,P0.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54.7%±8.9%)比(46.3%±7.8%),P0.01]。随访心功能明显改善(P0.01)。亚组分析发现,高肺动脉压力(肺动脉压力体循环平均动脉压)患者的术后早期肺动脉压、肺血管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无明显下降,心脏指数无明显增加,手术死亡率明显增加[22.3%比3.6%,P0.001]。但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肺动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88.2±13.6)mm Hg比(52.1±8.7)mm Hg,P0.01],心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可改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短期预后。但高肺动脉压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高,需加强此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8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心功能Ⅰ级、Ⅱ级患者比例明显上升,心功能Ⅲ级、Ⅳ级患者比例显著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上升,左心房内径(LAD)、术前肺动脉收缩压(SPAP)、中心静脉压(CVP)均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病死率为5.00%。结论为提高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小左心室外科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必须重视围术期处理,且术中必须重视患者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0例诊断为CHF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数据;根据QRS间期分为QRS<120ms组和QRS≥120ms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 QRS<120ms组与QRS≥120ms组心功能NYHAⅡ级和Ⅳ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NYHAⅢ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120ms组LVEF均值高于QRS≥120ms组,LVEDd均值小于QRS≥120ms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延长的CHF患者LVEDd明显增大,LVEF显著降低,并与NYHA心功能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可反映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功能状态在肾小球滤过率(GFR)不同范围内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择20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在病情稳定情况下检测NT-proBNP、血清肌酐水平,评价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计算GFR。结果:NT-proBNP和NYHA随GFR降低而增加,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GFR降低而降低(均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在不同范围GFR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GFR水平45ml/min时,NT-proBNP与NYHA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无明显相关;在GFR水平45ml/min时,NT-proBNP与NYHA、LVEF和LVEDd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NT-proBNP和心功能状态的关系需考虑不同的肾小球滤过率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老年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48例老年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曲美他嗪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炎性因子和内皮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LVEF均显著升高,LVEDD和LVPWd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炎性因子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内皮细胞功能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在NYHA心功能分级方面,治疗组Ⅰ+Ⅱ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及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平均左心房压(LAMP)变化对经皮球囊二尖瓣扩张术(PBMV)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2001- 01至2006-12在我院成功行PBMV患者167例,其中105例资料完整并完成2年随访,失访患者21例,资料不完整41例.手术采用改良的Inoue球囊法.导管测定患者PBMV术前、术后LAMP,计算左心房压变化,由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价,并于术前及术后2年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二尖瓣瓣口面积(MVA),二尖瓣跨瓣压差(MV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等参数.随访时间为2年.将术后2年6分钟步行试验与术后一周6分钟步行试验对比,心脏原因导致的死亡、二尖瓣置换术、重复PBMV、心力衰竭等设为评价预后的指标.将105例患者分为预后好组 (n=66)和预后差组 (n=39).结果:①预后好组与预后差组比较Wilkins评分、术后即刻二尖瓣反流程度、术前及术后2年LAMP、术前二尖瓣瓣口面积、术后2年左心房内径、术前及术后2年6分钟步行试验、术后2年肺动脉压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LAMP变化、术后肺动脉压程度及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纳入回归方程.结论:LAMP变化、术后肺动脉压程度及术后二尖瓣反流程度为PBMV术后预测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0 mm)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92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于2012-04~2013-07在该科接受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系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该文对此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肺部感染、低心排、急性肾功能衰竭,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和床旁透析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第6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2例痊愈出院,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随访13~18个月,心脏彩超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5 mm和46 mm,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0.78和0.76,均较术前改善。结论小左心室患者病程长,病情重,多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及肺动脉高压,晚期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左心室萎缩及右心功能不全,手术风险大,病死率高;重视围术期处理,可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背景老年肥厚型心肌病(HCM)并肺高血压患者的病死率高,预后差,而目前有关老年HCM患者并发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报道较少。目的分析老年HCM患者并发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于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HCM患者80例,根据是否并发肺高血压分为观察组(HCM并肺高血压患者,n=22)和对照组(单纯性HCM患者,n=58)。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基础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胱抑素C(Cyc-C)〕。老年HCM患者并发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以分析预测模型对老年HCM并发肺高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病程、SBP、DBP、基础疾病、LVEDS、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年龄、hs-CRP、NT-proBNP、Cyc-C高于对照组,LVEDD、LAD长于对照组,LVEF、Alb低于对照组,NYHA分级劣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DD〔OR=1.773,95%CI(1.205,2.609)〕、LVEF〔OR=0.716,95%CI(0.585,0.876)〕、NYHA分级〔OR=1.907,95%CI(1.354,2.686)〕、NT-proBNP〔OR=3.117,95%CI(1.329,7.311)〕是老年HCM患者并发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P=1/〔1+e(7.041-0.573X2+0.334X4-0.646X5-1.137X9)〕,e为自然对数,X2为LVEDD,X4为LVEF,X5为NYHA分级,X9为NT-proBNP。预测模型预测老年HCM患者并发肺高血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5〔95%CI(0.645,0.866)〕,灵敏度为0.727,特异度为0.603。结论LVEDD、LVEF、NYHA分级、NT-proBNP是老年HCM患者并发肺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且预测模型对患者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23例,其中1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4例房颤患者(房颤CRT患者)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另6例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患者)继续服用抗心衰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分级(NYHA),6 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测定各房室腔内径大小、LVEF、二尖瓣反流以及速度向量成像超声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 17例患者三腔起搏器置入术均取得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房颤CRT患者心功能分级[(3.00±0.00)级vs(2.25±0.50)级]、左心房内径[(52.75±3.50)mm vs (45.25±3.50)mm,P<0.05]、LVEF[(36.25±4.79)% vs (42.00±5.16)%]及二尖瓣反流(3.25±0.50 vs 1.50±0.58,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速度向量成像超声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与药物治疗患者比较,房颤CRT患者LVEF、左心房内径、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结论对于慢性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在有效控制心室率的基础上行CRT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与窦性心律患者一样可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与缝线成形术对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成形效果.方法 选择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69例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69例患者分为缝线成形组及人工瓣环组.两组间在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肺动脉压力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前后径(RVD)、三尖瓣反流面积、心排出量(C0).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手术死亡及住院死亡.两组患者组内术后1 w、术后6个月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前后径、三尖瓣反流面积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心排出量术后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三尖瓣反流面积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心排出量术后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缝线成形组出现4例(4/36)三尖瓣重度反流;人工瓣环组未出现三尖瓣重度反流.结论 缝线成形术和人工瓣环成形术均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方法;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成形效果优于缝线成形术;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可明显增加术后中期心排出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二尖瓣换置(MVR)可使多数慢性风湿性二尖瓣疾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获得改善,但有些病人虽然手术很成功但心功能并无好转。心功能不全的原因较多,如风湿性心肌炎、手术时的缺血性损害等,然而即便这些因素均不存在,仍可有心功能不全。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纤维性变在风湿性心脏病亦可见到,心壁内小冠状动脉的微动脉病(microarte-riopathy)可能也是引起心功能不全的原因。目前尚未见有关研究微动脉病变与左室功能不全相互关系的报道。本文研究慢性风湿性二尖瓣病人心肌内冠状动脉的改变,侧重与左室功能的关系。资料与方法:46例二尖瓣换置病人,男25例,女21例,年龄范围15~50(平均30.5)岁,均有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左室偏小患者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的球囊直径及扩张后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及心腔大小的变化。方法 选择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左室偏小患者共 2 7例 ,采用Inoue法行PBMV ,球囊扩张直径为身高 / 10 +10mm ,分别测定其扩张前后左房及左室压力 ;随访其术前及术后近期心功能 ;超声评价术前 1周、术后 1周、1、3、6月二尖瓣瓣口面积、二尖瓣跨瓣压差、最大肺动脉收缩压及心腔大小的变化。结果 扩张即刻左房压力及二尖瓣跨瓣压差明显下降 ,舒张期杂音减轻 ,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 ;术后一周左房内径变小 ,左室内径增大 ,心功能改善不明显 ;术后一月左房内径变小 ,左室内径增大及心功能改善均达最佳效果 ,并维持至观察结束时。结论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左室偏小患者仍可以球囊直径 =身高 / 10 +10mm进行扩张 ;术后 1周心腔大小明显变化 ,1月达最佳效果 ;心功能的改善 1月才达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及各种治疗方案对肺动脉高压与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2008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14例明确诊断为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结果肺动脉高压患者X线胸片示右下肺动脉增宽7例,检出率50%,且主要为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心电图示右室肥厚4例,检出率28.57%,仅见于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动脉高压与右室内径增大及右下肺动脉增宽有一定的相关性。14例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中左心功能不全4例(28.57%),全心功能不全5例(35.71%)。在各种抗风湿及抗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案中以激素盼疗效最为显著,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心功能不全发病率较高,对结缔组织病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应常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胸部影像学检查,以在了解肺动脉压的同时了解心功能状况;早期积极治疗可纠正肺动脉高压,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