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总结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方法:40例病人根据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及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7例原发性粒细胞减少的病人服用丙基硫氧嘧啶后,粒细胞回升,33例甲亢合并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的按其减少程度分别选用普通升白细胞的药物、强的松、集落刺激因子,结果:甲亢合并粒细胞轻度减少普通升白细胞的药物即可奏效,白细胞正常后可继续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合并粒细胞中度减少用强的松可有效升白细胞,但集落刺激因子可缩短治疗时间;甲亢合并粒细胞重度减少用集落刺激因子或与强的松联合升白细胞,待白细胞正常最好采用手术或I^131治疗甲亢。结论:甲亢合并粒细胞减少的治疗可依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及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而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在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的应用.方法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每个献血者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对362例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单采粒细胞的采集,利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混入量(Nct)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362例单采粒细胞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准要求;初次捐献粒细胞的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4%,较再次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口唇及四肢麻木等早期症状的枸橼酸盐中毒或低钙反应;初次献血与再次献血者满意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做好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的个性化护理工作,既保障了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保证了单采粒细胞产品质量关键.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粒细胞肉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报告2例近期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粒细胞肉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以局部孤立性肿物为首发症状,病理标本的免疫组化MPO、CD68(KP-1)、溶菌酶均阳性,手术切除肿物后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方案化疗,均效果良好。结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易误诊为淋巴瘤,诊断主要依靠免疫组化,MPO、溶菌酶和CD68(KP-1)阳性对诊断粒细胞肉瘤最有意义。治疗方法有局部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2例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均有输注疗效,单采血小板有效率CCI 89.09%,PPR 93.64%,浓缩血小板有效率CCI 63.73%,PPR 69.61%;单采血小板组和浓缩血小板组在输注后1 h CCI、24 h CCI以及1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临床出血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可明显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并能迅速起到止血的目的,防止大出血并发症,而浓缩血小板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01-2007—07收治的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80例临床资料。结果: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与感染、药物、放射线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特点有发热、精神萎靡、乏力、贫血、皮疹等多种表现。结论:小儿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以病毒感染为主,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39例接受大剂量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发现在rG-CSF治疗后的3-11天,绝大多数患者白细胞回升、感染控制,除4例有骨痛、发热外、余未发现其它严重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功能、心肌再生的影响。【方法】应用负荷超声心动图观测射血分数、室壁增厚率、半定量室壁运动记分指数。【结果】G-CSF组在射血分数、室壁增厚率、半定量室壁运动记分指数等数据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剐(P〈0.01)。【结论】GCSF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并可能使心肌梗死部位心肌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输注粒细胞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传播疾病的认识,粒细胞的输注量逐年下降。但临床上白血病和恶性肿瘤患经化疗和放疗,骨髓受损严重,导致中性粒细胞数下降,继而并发感染,需要输注粒细胞以增加抗感染能力,因此粒细胞输注仍作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低而并发感染患的一项可选择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宫颈粒细胞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对1例罕见的宫颈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宫颈粒细胞肉瘤以宫颈肿块为首要表现,形态学上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小至中等大小,胞质少,核圆形、椭圆形,染色质细腻,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MPO、CD15、CD68和溶菌酶(+)。结论宫颈粒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仅凭形态学易误诊为淋巴瘤、ES/PNET、小细胞癌等。了解其本质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进行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氢化可的松在粒细胞减少的应用。方法将40例骨髓抑制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静脉滴注氯化钠溶液250 ml+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00 mg,对照组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75~150μg,两组6 h和24 h后复查血象。结果 6 h血象实验组比对照组起效快,P〈0.05;24 h血象两组无差异性,P〉0.05。结论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可帮助判断粒细胞贮备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科2007-10收治1例第9次住院行输血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在输注同型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男,36岁,因确诊重型再障1 a余、再发牙龈出血、皮肤瘀点2 d入院。血常规示:RBC 1.83×10^12/L,Hb 54 g/L,W BC 2.10×10^12/L,PLT0。当日下午予输注同型单采少白血小板10 U,输血前30 m in静推地塞米松2.5 m g预防过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疗效。方法:应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11例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组11例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均合并严重感染,经治疗后均显效,有效率100%,感染治愈率90.9%,仅1例因故中途放弃治疗,无1例死亡。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有效提高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病人的粒细胞水平,对及时控制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化疗前粒细胞减少处理方法。方法:白细胞总数正常,中性粒细胞≥1.5×10^9/L;或WBC≥3.0×10^9/L,N≥1.8×10^9/L,继续原方案化疗(化疗组14例),2d后复查血象;对于不符合上述条件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200mg,5h后复查血象(观察组10例)。结果:22例能顺利完成化疗,2例无明显变化,暂缓化疗,需G—CSF治疗。结论:采集血液成分来自循环池,并不能如实反映粒细胞贮备功能,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帮助判断粒细胞贮备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对缺乏、重度血小板减少、重度贫血1例治疗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45岁。因头痛、发热1 d入院。既往有红白血病6周期化疗史,院外体温最高时达42.0℃,门诊急查血象:WBC 0.3×109/L,PLT 23.0×109/L,Hb 56.0 g/L。以急性粒细胞缺乏、重度血小板减少症、重度贫血、AML-M6收治。查体:T 38.5℃,神清,颈软,胸壁、腹壁可见3个约1 cm×1 cm大小瘀斑,压之不褪色,双下肢可见散在针尖样出血点。左侧颊黏膜及上腭可见2个大小约0.5 cm×0.5 cm、1 cm×1 cm溃疡面,已结痂,咽部充血,扁桃体轻度肿大,胸骨压痛,心、肺、腹未见异常。辅检:大便隐血(±)…  相似文献   

17.
1936年Loffler首次报道纤维壁性心内膜炎伴嗜酸粒细胞 (EC)增多的病例。EC临床表现极复杂 ,诊断有一定困难 ,而治疗和预后又因病因的不同而不一。作者自1990年以来观察了38例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病人的预后 ,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中男25例 ,女13例 ;年龄15~78岁 ,平均49岁。寄生虫病9例 (其中钩虫病3例 ,华支睾吸虫病2例 ,肺吸虫病4例 ) ,肺癌5例 ,胸膜间皮瘤1例 ,子宫腺癌1例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7例 ,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症5例 ,药物过敏1例 ,结核病2例 ,特发性气胸1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 ,白塞氏病1例。高嗜…  相似文献   

18.
各种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严重时均可引起粒细胞缺乏。但是急性粒细胞缺乏是指突然发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感染的特征的综合征。研究认为这种综合征在多数患者与药物有关。现将本院1989年12月至2002年12月诊治的26例药物性急性粒细胞缺乏的临床特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Freireich等[1]和Morse等[2]将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粒细胞输给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开创了粒细胞输注的先河。由于粒细胞在人体外周血中含量极少[正常人白细胞总数(4.0~10.0)×109/L,中性粒细胞占46%~63%],同时它与红细胞比重差异又较小(比重分别为1.070~1.092,1.078~1.095),因此从正常献血者外周血中获得足够量的粒细胞以供粒细胞减少的患者输注始终是一个难题。90年代研制出的基因重组人白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动员正常献血者体内的粒细胞已有数年历史。笔者就中性粒细胞动员剂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粒细胞采集经历的三次技术飞跃 由于连续流动的血细胞分离机的研制成功,红细胞沉降剂的应用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如地塞米松、考的松、强地松等)作为动员剂等,曾经使粒细胞的采集技术发生了3次重大飞跃[3]。早在70年代,人们就可以通过上述技术从健康献血者体内获取1.0×1010~2.0×1010的粒细胞,并将这些细胞输给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但输入的这些粒细胞只能使患者体内白细胞数呈现轻微而短暂的升高,因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使外周血粒细胞数大幅度升高的动员剂。在过去单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作动员剂,分离前4h让献血者口服8mg地塞米松,这种动员方法只能使献血者外周血中的粒细胞数轻微升高。刘景汉等[4,5]将硫酸葡聚糖(Dextran Sulfate)作为动员剂应用于正常人体及白血病患者,动员后采集的中性粒细胞或外周血干细胞,分别用于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静脉注射硫酸葡聚糖3h后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较给药前增加3~8倍。但要采集有抗感染功能的中性粒细胞需在给药48h以后,因为新动员出的白细胞绝大部分是幼稚的单个核细胞。 Dale等[6,7]将G-CSF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G-CSF600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8mg口服),12h后开始采集粒细胞。以高浓度枸橼酸钠(46.7%)加羟乙基淀粉作为抗凝剂(羟乙基淀粉∶全血=1∶13),采用连续流动的血细胞分离机(COBE Spectra,Cobe BCT Inc.Lakewood.CO)循环处理献血者血液10L,粒细胞得率为77.4×109±6.4×109。  相似文献   

20.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约占全部白血病的20%~35%,表现为脾大、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出现大量的中晚幼稚细胞.临床观察发现,CML在病程进入加速期后除疗效欠佳以外,当出现长期发热时,也可以作为判定CML预后不良的指征.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辨证治疗,收到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