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氟比洛芬酯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抑制神经外科术后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神经外科手术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氟比洛芬酯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停用麻醉药前30min静注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5mg/kg和加生理盐水5ml。在围拔管期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呼唤睁眼时间、躁动呛咳发生情况以及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程度评分。结果围拔管期观察组的血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躁动和呛咳发生例数少,清醒度镇痛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神经外科围拔管期可减轻气管拔管期不良反应,同时可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并维持满意的镇静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术后镇痛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氟比洛芬酯组)、B组(芬太尼组)、C组(未行PCIA组)。记录术后1、2、4、12和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Ramsay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前与术后1、2、4、12和24h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浆ET-1水平。结果同C组相比,A组和B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术后各时间点A组和B组显著高于C组(P0.05)。A组嗜睡、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2、4、12和24h,C组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术后12h和24h,A组血浆ET-1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与芬太尼相比,氟比洛芬酯术后PCIA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可抑制手术应激所致的血浆ET-1水平升高,从而有效降低神经损伤作用,可在神经外科术后镇痛中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氟比洛芬酯对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 ASA Ⅰ~Ⅱ级,20~60岁的功能功能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氟比洛芬脂超前镇痛组)和B组(对照组),各30例.麻醉后,于手术开始前10min,A组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B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于术后2,24,48h对疼痛行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并记录各时间点镇痛药用量.结果 A组在2,24,48h的VAS镇痛评分及静脉自控镇痛(PCIA)用药容积均明显低于B组.两组在各时间点上的镇静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过度镇静(如昏睡、昏迷).结论 氟比洛芬酯具有良好的超前镇痛效果,适用于功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罗哌卡因棉球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扁桃体切除术患儿60例,ASA分级Ⅰ级,年龄6~12岁,随机分为RF组(氟比洛芬酯联合罗哌卡因组)、R组(罗哌卡因组)、F组(氟比洛芬酯组)各20例。术前15 min,RF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F组静注氟比洛芬酯1.5 mg/kg,R组静注生理盐水1 mg/kg。RF组与R组在扁桃体切除止血彻底时,用0.5%的罗哌卡因棉球紧紧填塞于扁桃体窝5 min;F组用生理盐水棉球填塞5 min取出棉球。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儿术后拔管即刻(T0)、术后30 min(T1)、2 h(T2)、4 h(T3)、8 h(T4)、6 h(T5)、12 h(T6)、24 h(T7)的疼痛评分,记录患儿首次追加镇痛药时间、例数以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RF组各时点的VAS评分低于F组与R组(P0.05);R组T0~T4的VAS评分低于F组(P0.05);RF组术后首次追加镇痛药的时间长于R组和F组(P0.05);RF组和R组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比例低于F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罗哌卡因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肥胖患者高血压脑出血(HICH)开颅血肿清除术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肥胖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氟比洛芬酯(F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其中F组于术前30min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术后氟比洛芬酯50mg加入0.9%Nacl溶液100mL静滴,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观察并记录2组拔管时间,拔管时MAP、HR,拔管后10 min的躁动评分(RS)、Ramsay镇静评分(RSS)、全麻后身体舒适度评分(BCS)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C组相比,F组拔管时MAP、HR,拔管后10 min的RS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与C组相比,F组拔管后10 min的RSS评分、BCS评分升高(P0.05);2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肥胖患者HICH开颅血肿清除术中,氟比洛芬酯具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疼痛与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可明显提高苏醒期质量。  相似文献   

6.
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开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用于颅脑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择期颅脑手术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5mg/kg,B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给予曲马多2mg/kg,观察术后1h、3h、6h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静、恶心、呕吐现象,记录血氧、心率、呼吸频率。结果A组各时段镇痛满意程度明显高于B组(P〈0.05);不良反应中恶心、呕吐普遍低于B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静脉推注用于颅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曲马多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的效果及对患者术后恢复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8-01—2020-01收治的16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分别接受舒芬太尼和芬太尼麻醉方法,对比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VAS评分以及MME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自主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VAS评分及MMES术后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具有更好的镇痛作用,对气管插管时患者出现心血管反应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术后患者苏醒时间较快,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将酯化氟比洛芬封闭于脂肪微球中,比较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凯纷)与芬太尼配伍用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及相关副作用。184例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分别使用芬太尼1.0 mg;凯纷50 mg+芬太尼1.0 mg;凯纷100 mg+芬太尼0.5 mg;术前静脉予充凯纷50 mg,继而凯纷50 mg+芬太尼0.5 mg。结果表明凯纷与芬太尼联合用于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镇痛效果明确,副作用较少,以先静脉预充凯纷50 mg+自控静脉镇痛(凯纷50 mg+芬太尼0.5 mg)为较好的组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对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予以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实验组予以舒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观察2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围拔管期不良反应、VAS疼痛评分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实验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围拔管期躁动、寒战明显低于对照组,拔管后5min、30min、1hVAS评分及术后24h使用镇痛药物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优于瑞芬太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剖宫产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与神经阻滞镇痛复合静脉镇痛效果。方法收集2013-03—2014-10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手术产妇182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91例。A组术后予以静脉自控镇痛,B组术后予以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镇痛,比较2组的镇痛效果。结果 B组术后6h、12h、24h和48h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A组不良反应率为12.50%,B组为9.3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地区剖宫产后应用神经阻滞镇痛复合静脉镇痛效果优于静脉自控镇痛,不良反应少,镇痛效果安全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疼痛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72例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至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接受静脉注射50~100mg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或姑息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生活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中至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2%(26/36).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以及非甾体类药物常见的腹痛、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疼痛患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剂量奥美拉唑对重症脑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损害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重症脑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损害致上消化道出血的2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奥美拉唑治疗组(A组,132例)和大剂量奥美拉唑治疗组(B组,140例).另有C组为西咪替丁治疗组(76例).观察各组治疗3 d后应激性胃黏膜损害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3 d后,A、B、C三组胃液潜血试验转阴率分别为53.79%、86.43%、26.32%,抑酸率(胃酸pH值≥6)分别为67.42%、95.00%、38.16%;无论是胃液潜血试验转阴率,还是抑酸率,B组均明显优于A组和C组(P<0.01).结论 大剂量奥美拉唑能有效地控制应激性上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开颅夹闭和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73例,其中行开颅夹闭治疗30例,行介入治疗43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并发症、住院时间和预后情况. 结果 脑水肿、脑梗死、颅内出血、脑积水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住院时间[(17.56±7.57)d]长于介入治疗组[(13.12±7.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25例,预后不良5例,介入治疗组患者出院时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不良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不优于开颅夹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脑脊液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1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感染患者70例,非颅内感染患者251例。分析颅内感染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时间、有无输血、有无外引流;归纳所有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炎性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乳酸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以及脑脊液糖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外科术后保留外引流是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乳酸、血清乳酸、脑脊液糖含量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鉴别神经外科术后是否出现颅内感染具有指导意义;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脑脊液糖含量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为96.4%和75.7%。结论脑脊液乳酸、血清乳酸、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含量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中均有意义;未发现血清及脑脊液降钙素原水平对颅内感染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自2009年1~9月,连续入选在我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发病72小时内明确诊断的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和病死率,采用改良的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定两组患者术后30 d预后不良率。结果 研究中共入选86例患者,其中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术35例。两组术后7 dNIHSS评分、GCS评分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颅动脉瘤夹闭组治疗30 d不良预后率(mRS>2分)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5.3% 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的短期预后优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6.
轻型颅脑损伤分型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轻颅脑伤病人伤情及结局,提出对其进一步分型方法,方法:应用GCS评分,头AIS分级,早期放射学检查及GOS分级回顾性分析956例GCS13-15的的轻型颅脑伤,结果,全组有头部较严重解损伤(头AIS3-5分)者占25.52%轻型 伤病人的GCS评分愈高,其解剖损伤程度愈低,需神经外科处理率愈小,预后愈好,重新分组后A组672例均列需神经外科处理,且预后良好,B组284例中13.03%需神经外科处理,且中,重残及死亡率分别为11.27%,2.46%,0.70%,两组需神经外科处理率及预后均相差显著(P<0.001),结论:GCS评分及早期放射学检查对病人危险性判断有意义,因此可将GCS15分,无放射沈阳 性征者称为I型轻型颅脑伤,而将GCS13或14分,及GCS15分并有早期放射学征阳性者称为11型轻型颅脑伤,II型轻型颅脑伤刘经外科处理的可能性明显较高,而预后较差,需引起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术两种方法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湘潭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开颅夹闭术治疗的45例和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3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主要并发症、术后死亡率、恢复优良率、复发率和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开颅组术后动脉瘤复发率低于介入组,分别为2 2%和19.4%,开颅组和介入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6±0.9天及11±0.8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9%和8.3%、31.1%和36.1%、2.2%和5.6%,死亡率分别为2.2%和2.8%,恢复优良率分别为82.2%和83.3%,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无明显优劣之分,可按照个体化治疗原则,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监测目标导向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治疗的60例sTB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重症传统监护治疗管理,试验组在实施神经外科重症传统监护治疗管理基础上予以rScO2目标监测指导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NSICU住院时间、出院时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6个月后的死亡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GOS评分。 结果2组患者出院时GCS评分均高于入院初始评分,且试验组患者出院时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NS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试验组患者mRs评分及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试验组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rScO2监测目标导向治疗能有效缩短sTBI患者的NS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