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研究背景 全球每年大约有500万患者死于脑卒中,脑血管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每年约有1500万人发生非致命性脑卒中,其中1/3致残。脑卒中发生后5年内,大约有10%~20%的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有高度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 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非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人群血压水平与首次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即舒张压每升高4~5mmHg,首次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就增加1/3。无论是高血压或非高血压者均为如此。一系列大样本随机对照的抗高血压临床试验汇总分析表明,舒张压每下降5~6mmHg,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就减少30%~40%。 有样本数有限的资料提示,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压水平与脑卒中的再发危险有关,即患者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再发的危险越大。  相似文献   

2.
对于血压115/75mmHg的患者,收缩压每升高20mmHg,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将增加1倍;Framingham研究表明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的患者4年后进展为高血压的比例(49.5%,95%CI42.6%~56.4%)显著高于理想血压的人群(25.5%,95%CI20.4%~31.4%);对老年患者的研究也显示,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1亿,通常情况下,舒张压每升高7.5mmHg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就增高一倍。14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舒张压降低5~6mmHg可以减少脑卒中发生率的42%,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研究(SHEP)结果显示,单纯收缩压增高的患者通过降压治疗,脑卒中的发生率可降低36%,降压治疗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非常有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对于血压115/75mmHg的患者,收缩压每升高20mmHg,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将增加1倍;Framingham研究表明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的患者4年后进展为高血压的比例(49.5%,95%CI42.6%~56.4%)显著高于理想血压的人群(25.5%,95%CI20.4%~31.4%);对老年患者的研究也显示,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证实,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血压水平和心血管危险性呈线性关系,收缩压(SBP)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危险增高49%(包括缺血性卒中增高47%,出血性卒中增高54%);舒张压(DBP)每增高5mmHg,脑卒中危险增高46%。亚太队列研究(APCSC)H0显示:亚洲人群SBP每升高10mmHg,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  相似文献   

6.
《河南医学研究》2003,12(2):168-168
美国国家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与治疗联合委员会的第 7次报告发布了高血压预防与治疗的新指南 ,并在 5月 2 1日刊登在JAMA上。该指南提出了新的高血压分类概念 :高血压前期。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为 :① 5 0岁以上的人收缩压 >14 0mmHg,是比舒张压更重要的心血管疾病 (CVD)危险因素 ;②CVD危险 ,自血压 115 / 75mmHg开始 ,每增加 2 0 / 10mmHg ,CVD危险加倍 ;5 5岁时 ,血压正常的人发生高血压的终生危险为90 % ;③收缩压 12 0~ 13 9mmHg或舒张压 80~ 89mmHg者 ,应考虑为高血压前期 ,需要改变生活方式 ,以预防CVD ;④噻嗪类利尿剂应…  相似文献   

7.
<正>冠心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血压正常者的2~5倍,长期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50%死于冠心病,血压升高与冠心病发生率呈线性相关,收缩压每增加2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每增加10 mmHg,其患病的危险性即增加1倍。HOT试验表明,降压治疗使平均血压达138.5/82.6 mmHg,死亡危险性明显降低,使冠心  相似文献   

8.
以往舒张压(DBP)是评估高血压严重性的指标,近年的研究资料表明,收缩压(SBP)是评估心血管病危险性的重要因素;脉压(PP)增大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比收缩压和舒张压更能准确地估测心血管事件。多项研究发现,当收缩压恒定在160mmHg时,舒张压75mmHg比舒张压95mmHg的患者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12%;而在冠心病的临床试验中也发现,脉压在100mmHg比脉压在40mmHg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上升1.5倍。这说明,脉压越大的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害越高。因此,目前对高血压治疗已从对舒张压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对收缩压及脉压控制的关注。近年来,对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版中国高血压指南要点介绍与高血压的联合治疗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心脑血管病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大杀手,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危险升高40%。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每下降2mmHg,脑卒中危险下降7%,冠心病危险下降3%。由此可见,有效防治高血压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根本所在。为此,我国于2004重新修订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南对高血压概念进行了明确规定,强调高血压的危害性不仅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同时也取决于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情况,并制定了高血压危险分层的标准,强调按照高血压危险分层进行分层治疗。确立了不同的治疗目标值,强调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结合使血压达标,并强调其他危险因素和疾病的干预治疗,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危险。本文摘其要点简述如下,并重点介绍高血压的药物联合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卒中后高血压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强  谢冰 《医学综述》2000,6(2):80-81
<正>高血压是发生卒中惟一最重要的危险因子,血压与卒中危险的相关性是:通常舒张压每升高7.5mmHg(1mmHg=0.133kPa),卒中的相对危险性随之增加1倍。因此认为,治疗高血压对卒中的一级预防是有效的。但卒中后高血压的临床意义还不明确,现复习有关文献,对卒中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治疗观点及与预后的关系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自1990年以来许多流行病学资料及大规模临床干预实验显示,血压从115/75 mmHg开始每升高20/10 mmHg心血管病危险增加一倍.收缩压每降低10~12 mmHg和(或)舒张压每降低5~6 mmHg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16%,总的心血管事件减少20%[1].抗高血压评价研究(VALE)实验提示尽早控制血压有利于减少血管事件[2].  相似文献   

12.
姜红  谢晋湘  刘力生 《中国医药导刊》2002,4(5):364-367,380
目的:应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每日口服1次国产卡维地洛的降压疗效。方法:符合入选标准、停用所有降压药物7天或未服降压药物的患者20例,服用安慰剂1~#/d共2周,若舒张压在95~114mmHg,进行ABPM;当24小时平均舒张压≥85mmHg,每例均从卡维地洛10mg/d开始治疗。每2周作1次疗效评价,如舒张压<90mmHg或下降>20mmHg进行ABPM;若24小时平均舒张压<85mmHg,维持原剂量不变,否则每2周递增10mg/d,当剂量增加至40mg/d,连用4周后进行ABPM。结果:①卡维地洛明显降低诊室偶测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降低幅度为20.5/14.2mmHg.总有效率为85%,总显效率为60%。②卡维地洛可使24小时动态血压平均值(MSBP/MDBP)降低8.2/7.4mmHg,日间血压降低9.6/8.1mmHg,夜间血压降低6.9/6.5mmHg,相应的血压负荷均显著降低(P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升高能够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随血压升高而增加。研究显示,舒张压长期增高5~6mmHg,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0%~25%;  相似文献   

14.
年龄在40~70岁之间血压在115/75mmHg至185/115mmHg的范围内的人群,收缩压每增加20mmHg或者舒张压每增加10mmHg则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1倍.据估计,在有危险因素的I期高血压患者,10年内如能将持续降低收缩压12mmHg可以在11例患者中避免1例死亡.对有心血管疾病或者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采用同样的标准可在治疗的9例患者中就可以避免1例死亡.在临床中,抗高血压治疗平均可以降低35%~40%的脑卒中发生,20%~25%的心肌梗死和超过50%的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国内文献报道,在调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增加1mmHg,病死率增加1%。近年来发现收缩压升高的危害性不亚于舒张压增高,其对靶器官的损害甚至超过后者,尤其是脑血管意外伤害的危险性更大,故适度的降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50岁以上的人,收缩压超过140mmHg者要比舒张压更重要,这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2.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从血压为115/75mmHg时即已开始,血压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疾病危险增加至两倍。55岁正常血压者终生有90%发展为高血压的危险; 3.收缩压为120~139mmHg或舒张压为80~90mmHg的个人应视为高血压前状态,并需要改变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 4.大多数无高血压并发症的病人应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单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某些高危情况是开始使用其他降压药物的强适应证(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  相似文献   

17.
孙璟  林青  梁伟  吴畅  金翠燕 《上海医学》2008,31(7):470-473
目的对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长期临床观察,分析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00例,每半年至少随访1次,观察期为3年。每次随访测坐位血压、血糖、同步胰岛素、血脂、肾功能及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作为观察终点。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因素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与年龄大、收缩压高、舒张压低、脉压宽等因素有关(P值均<0.05)。脉压每增加10mmHg(1mmHg=0.133 kPa),终点事件发生率增加2.5倍,为10.8%。脉压≥80mmHg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达28.57%,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脉压≥80mmHg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正>1高血压概述高血压主要指以收缩压或舒张压发生显著增高,分别为舒张压≥90 mmHg,而收缩压≥140 mmHg。患有高血压者常伴有肾、脑、心等器质性损害或是器官功能障碍。在临床治疗中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便是高血压,同时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健康人群的血压会跟随环境内外的变化而发生适当的波动。通常血压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升高,其  相似文献   

19.
控制高血压,可大幅减少或预防并发症。同时,控制高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环节,也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临床研究表明,降低收缩压10mmHg、舒张压5mmHg,脑卒中发生危险下降40%~50%,冠心病发生危险下降15%~20%,心力衰竭发生危险减少50%。为提高我国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压达标(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压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与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关系.方法661例血压达标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84例)和非冠心病组(477例),对2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 回归方法对冠心病的混杂因素如年龄、心率、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脉压差、收缩压、舒张压、年龄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经多因素逐步筛选变量分析脉压差与冠心病呈正相关关系,脉压差每增加5 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4.20倍.舒张压与冠心病呈负相关,舒张压每增加5 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减少1.07倍.收缩压每增加5 mmHg,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1.51倍.年龄每增加10岁, 其发病风险平均增加1.04倍.其他混杂因素如饮酒、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程、心率、体重指数等与冠心病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血压达标高血压病患者随着脉压差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随着舒张压的增加,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相应降低.对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上不仅仅要将血压降至靶目标水平,而且要综合干预,注意监测脉压差,为冠心病一级预防和高血压药物选择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