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预防脑脊液外漏所致的颅内压下降而引起的血管性头痛,蛛网膜下隙(spinal anesthesia,SA)后去枕平卧6~8 h是一项实施多年的护理常规,但在临床工作中,有少数患者不习惯去枕平卧,去枕平卧改变垫枕睡眠习惯使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为了解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剖宫产术后6 h产妇去枕或垫枕平卧对头痛影响的区别,本文对287例产妇采取2种体位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椎管内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联合麻醉简称椎管内复合麻醉(CSEA)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通过各20例椎管内复合麻醉及单纯硬膜外腔麻醉(EA)在脐下手术中的对比。观察病人麻醉起效时间。用药量、毒副作用。及可靠性。结果:两组病例手术麻醉起效时间,用药量及可靠性,术中辅助用药各不相同,CSEA组明显优于EA组。结论:椎管内复合麻醉的应用在下腹部以下手术优于单纯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氧明预防性泵注对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择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孕妇80例,随机分为4组各20例。M1组、M2组、M3组术前分别将2、4、6mg甲氧明加入生理盐水配成20mL溶液,并于麻醉穿刺成功即刻以0.1、0.2、0.3mg/min速率泵注,对照组不泵注任何药物。记录4组产妇入室时(基础值)、麻醉后1、3min,胎儿娩出时,胎儿娩出后1、3min及术毕血压、心率变化,观察术中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静脉血气指标。结果 M1组、M2组、M3组、对照组麻醉后1min时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06.8±9.6)、(111.2±12.8)、(109.8±11.3)、(107.1±16.5)mm Hg]均较基础值[(119.8±7.8)、(121.5±8.9)、(116.8±8.9)、(123.4±8.1)mm Hg]下降(P0.01),M1组、M3组、对照组麻醉3min时SBP[(99.4±8.7)、(104.0±15.2)、(99.5±11.6)mm Hg]低于麻醉后1min(P0.05),M1组、M2组、M3组、对照组术毕SBP[(109.4±7.1)、(113.6±9.0)、(111.2±7.6)、(109.9±7.7)mm Hg]均低于基础值(P0.01);麻醉后1min,M1组、对照组心率较基础值增高(P0.01),M3组心率较基础值下降(P0.05),M2组心率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娩出后1min,仅对照组心率较胎儿娩出时增高(P0.01);M1组、M2组分娩前低血压发生率(30%、15%)低于对照组(70%),M2组恶心呕吐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40%),M3组心动过缓发生率(40%)高于对照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脐静脉血pH、pa(O_2)、pa(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以0.2mg/min速率泵注甲氧明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患者麻醉后低血压,且血流动力学平稳,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静脉血气指标稳定。 相似文献
4.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20,(6)
目的探讨新型子宫托架对蛛网膜下腔麻醉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椎管内麻醉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分为子宫托架组和体位改变组各30例。麻醉成功后取平卧,子宫托架组将新型子宫托架安置于手术床两侧,并将两侧托球置于产妇子宫下缘,向上托起子宫后固定托球;体位改变组将手术床左倾30°。记录产妇麻醉前取仰卧位时(T_1)、麻醉及干预后(T_2)、麻醉后5 min(T_3)、胎儿娩出时(T_4)和手术结束时(T_5)收缩压和心率。记录2组T_1~T_3时下腔静脉呼气末最大内径(maximum end-expiratory diameter of inferior vena cava, IVC_(max))和吸气末最小内径(minimum diameter of inspiratory end of inferior vena cava, IVC_(min))及下腔静脉塌陷指数(collapsible index of vena cava, cIVC),观察2组术中低血压和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胎儿娩出后1、5 min时Apgar评分及新生儿脐带血血气指标。结果 2组各时间点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T_3时,子宫托架组收缩压[(112.6±9.7)、(104.8±11.2)mm Hg]高于体位改变组[(104.4±3.6)、(84.7±13.5)mm Hg](P0.05),IVC_(max)[(15.0±2.5)、(14.5±2.6)mm]和IVC_(min)[(10.1±2.3)、(9.9±2.1)mm]大于体位改变组[(13.6±2.5)、(13.5±1.7)mm,(8.5±1.6)、(8.4±1.4)mm],cIVC[(32.4±5.9)%、(31.1±8.4)%]小于体位改变组[(38.0±10.1)%、(37.9±9.1)%](P0.05);T_2、T_3时,2组IVC_(max)和IVC_(min)均大于T_1时(P0.05),子宫托架组cIVC小于T_1时(P0.05),体位改变组cIVC与T_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托架组新生儿脐动脉和静脉血pH、p(O_2)高于体位改变组(P0.05),碱剩余负值小于体位改变组(P0.05),新生儿1、5 min时Apgar评分[(8.3±0.2)、(9.8±0.1)分]均大于体位改变组[(7.2±0.3)、(8.7±0.5)分](P0.05),低血压发生率(10.0%)和恶心、呕吐发生率(0)低于体位改变组(56.7%、36.7%)(P0.05)。结论应用新型子宫托架预防产妇蛛网膜下腔麻醉剖宫产术低血压效果确切,有助于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 相似文献
5.
蔡永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4):1127-1128
目的 比较腰硬联合麻醉不同麻醉体位对剖宫产产妇及新生儿的综合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行剖宫产13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7例.A组进行卧位下麻醉,B组进行坐位下麻醉.将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黄碱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B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幅度小于A组,麻黄碱总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优于A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新生儿不同时间段的Apgar评分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坐位下腰硬联合麻醉更适用于剖宫产产妇,但不同麻醉体位对新生儿的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娩的92例健康足月临产产妇,根据其是否进行镇痛处理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不进行无痛分娩;观察组46例,应用无痛分娩技术,使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 min)、产后出血量等指标。结果两组产妇的潜伏期、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产妇活跃期[(155. 82±32. 23) min]、第二产程时间[(57. 39±17. 56) min]较对照组[(117. 62±34. 21) min,(41. 20±12. 50) min,P <0. 05]延长;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新生儿的体质量、Apgar评分以及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产程,但对产妇、新生儿均无明... 相似文献
7.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6)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剖宫产中对产妇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乐市医院产科行剖宫产的5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1h采集产妇手部和足部静脉血,采用TEG对产妇麻醉前、麻醉后凝血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比较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1h产妇手部静脉血TEG各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1h产妇手部静脉血TEG参数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数值低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1h产妇手部静脉血TEG参数α角、最大振幅(MA)值、凝血指数(CI)数值高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前、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1h产妇足部静脉血TEG参数R、K、MA值、CI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1h产妇足部静脉血TEG参数α角数值高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产妇采用不同血液标本进行检测TEG参数值在麻醉前、麻醉后变化较大;采用TEG评价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产妇凝血状况时,血液标本采自于上肢静脉血时,TEG参数值变化较大;血液标本采自于下肢静脉血时,TEG参数值可无显著变化;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行剖宫产产妇上肢静脉血和下肢静脉血TEG检测参数值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产妇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妊娠高血压产妇1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联合组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方法进行麻醉,硬膜外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进行麻醉,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剖宫产麻醉效果、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剖宫产麻醉效果显著优于硬膜外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患者在术毕和术后2h血清IL-6和TNF-α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硬膜外组,联合组患者血清IL-1仅在术后2h时表达显著低于硬膜外组,差异有显著性(P<0. 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效果要优于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炎性反应的作用要强于硬膜外阻滞麻醉,血清炎性因子IL-1、IL-6和TNF-α水平上升幅度明显低于硬膜外阻滞麻醉,值得在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手术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海燕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6,7(12):119-12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联合麻醉)对产妇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22例阴道分娩健康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分娩镇痛分为2组,一组为联合麻醉组即镇痛组,共220例;另一组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为对照组.共302例。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1、5min Apgar评分。结果:镇痛组的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而两组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痛组与对照组产钳助产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1、5min Apgar评分〈7分例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镇痛分娩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进展减慢。总产程时间延长,阴道产钳助产率增加,故镇痛后的产程处理不能单纯按非镇痛下的Friedman产程图进行。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隙联合硬膜外麻醉剖官产术后产妇体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防脑脊液外漏所致的颅内压下降而引起的血管性头痛,蛛网膜下隙(spinal anesthesia,SA)后去枕平卧6-8h是一项实施多年的护理常规,但在临床工作中,有少数患者不习惯去枕平卧,去枕平卧改变垫枕睡眠习惯使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为了解蛛网膜下隙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剖宫产术后6h产妇去枕或垫枕平卧对头痛影响的区别,本文对287例产妇采取2种体位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应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需行急诊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妊娠妇女,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应用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麻醉,Ⅱ组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间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诱导时间、局麻药用量、血流动力学影响、术后镇痛效果等。结果麻醉操作时间Ⅰ组比Ⅱ组略长,麻醉诱导时间Ⅰ组比Ⅱ组明显减少,局麻药用量Ⅰ组比Ⅱ组少,血流动力学、术后镇痛效果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急诊剖宫产手术起效快,麻醉效果好,是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聂德魁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6):70-7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与单纯硬膜外阻滞对产程进展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136例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A(40例)、实验组B(46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A: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麻醉;实验组B: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对照组: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观察产妇产程、人工破膜、缩宫素应用情况、阴道顺产率、产钳助产率。结果:实验组A、实验组B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实验组B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短于实验组B(P0.05)。实验组A、实验组B缩宫素应用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B阴道顺产率低于对照组,产钳助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加硬膜外阻滞和单纯硬膜外阻滞都会影响产程,延长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增加缩宫素应用及总发生率,但单纯硬膜外阻滞会降低阴道顺产率,增加产钳助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对铡宫产产妇寒战的影响。方法:剖宫产产妇10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I组实验组和Ⅱ组对照组。选用联合腰麻十硬膜外麻醉,于L3~4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入腰麻液3ml(含布比卡因7.5mg),I组腰麻液含盐酸吗啡0.5mg。记录阻滞平面、BP和HR,观察病人寒战发生情况。结果:寒战发生例数I组26例,明显低于Ⅱ组37例(P<0.05)重度寒战I组11例,Ⅱ组24例,I组明显低于Ⅱ组(P<0.01);胎儿娩出前出现寒战者I组4例,明显少于Ⅱ组15例(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可降低剖宫产产妇胎儿娩出前寒战发生率及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蛛网膜下腔阻滞对剖宫产术产妇血压、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3月在常州市中医医院产科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采用随机分组软件将6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选择传统穿刺下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组选择超声引导下蛛网膜下腔阻滞.比较两组阻滞效果以及不同时间点... 相似文献
16.
17.
许海鸥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
剖宫产手术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手术助产方法之一,其主要是指剖开产妇腹壁及子宫而取出胎儿的手术操作[1].随着麻醉学、护理学、优生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剖宫产手术的比例亦不断提高,并呈逐年上升的迅猛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对自然分娩产妇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自然分娩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组行单纯硬膜外麻醉,研究组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情况况及生命体征情况.结果 镇痛前两组VAS...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的麻醉镇痛技术如CSEA和新的药物如罗哌卡因及脂溶性阿片类药如苏芬太尼的应用 ,使所谓“可行走的硬膜外镇痛”成为可能 ,并接近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 ,本文综述了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总结55例经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与55例正常未干预组产妇比较,结果镇痛组对第二产程、分娩方式及胎儿、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有应用价值。助产士在镇痛前的宣传教育、镇痛后的观察、护理评价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