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组威胁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一些局限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主动脉夹层)个案报道中尝试使用;其与外科升主动脉置换联合进行的杂交手术在适宜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应用获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治疗中,腔内修复术有望成为替代外科血管置换术的治疗方式。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行腔内修复术可能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但有待更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 是临床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心血管危急重症,是由于主动脉中层破裂,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造成正常动脉壁的分离形成血管内假腔。根据夹层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Stanford A、B型,病变累及近端主动脉者称为A型 ;病变范围仅涉及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降主动脉称为 B 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ro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作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重要选择,已得到全世界的认可。随着微创治疗方式和器具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弓部病变可采用微创腔内治疗,近年来,“烟囱”技术、“开窗”技术、分支支架技术的发展使得TEVAR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病变成为可能。本文就几种常用处理弓部病变腔内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主动脉夹层的病例越来越多,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覆膜支架远端再发夹层的机制与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4月至2014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中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随访期间发生覆膜支架远端再发夹层的临床特点,同时分析患者发生再次主动脉夹层的影响因素以及诊疗方案。结果 10例主动脉覆膜支架远端再发夹层,7例应用直筒(近端与远端直径无落差)覆膜支架,3例应用近端与远端直径落差均为2 mm的覆膜支架,支架长度均在150 mm以内。9例再次行腔内修复术,1例患者拒绝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行药物保守治疗。其中1例患者2次出现支架远端再发夹层,2次均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所有手术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脑卒中,分别发生于再次腔内修复术后1个月、6个月,无截瘫和死亡事件。结论注重支架长度及直径落差选择对预防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覆膜支架远端再发夹层有临床意义。再次介入治疗可有效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覆膜支架远端再发夹层,再次治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疗效。方法:32例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分为2组,接受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24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内科方法治疗的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存活出院率。结果:在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治疗组存活出院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83.33%vs 25.00%,P0.01)。结论:对老年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可以提高患者存活出院率。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腔内修复技术已广泛用于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治疗[1-2].随着应用经验的增加和器械技术的改进,为了治疗累及范围较广的胸腹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相当于DeBakeyⅢ型),联合使用覆膜支架和裸金属支架[3-4],国外已有报道,术后短、中期的随访效果很理想.下面是澳门镜湖医院2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诊治情况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7例因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9例,女性8例。术前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CT血管造影(CTA),术中造影再次评估病变部位及解剖位置,切开股动脉,行覆膜内支架置入,封堵原发破口,手术成功后再次造影检查。结果:37例患者共置入支架37枚,全部获得成功。术中造影见少量内漏4例,3例经支架近端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无需特殊处理。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结论: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安全、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随着血管腔内器具和技术的日益成熟,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经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治疗方法, 但TEVAR术后可能发生内漏、逆行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支架诱导的新发裂口、卒中和截瘫等不良事件,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发现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风险分层和早期预警, 对精准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TEVAR术后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腹腔肝动脉以及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灌注以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分支血管灌注不良分型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80例(腹腔肝动脉血管灌注100例,肠系膜上动脉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5d、10d、15d后治疗效果评分以及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状况。结果:腹腔肝动脉血管灌注中观察组患者治疗5d、10d、15d后治疗效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系膜上动脉中观察组患者治疗5d、10d、15d后治疗效果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腹腔肝动脉血管灌注中术后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状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肠系膜上动脉中观察组患者病情复发状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分支血管灌注不良分型的应用及其临床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分支血管灌注不良分型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2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远端限制性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中的疗效.结果:远端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30~73岁,平均(49.80±12.71)岁.急性期治疗22例(均为急性复杂性夹层),慢性期治疗6例.主体支架直径为30~36 mm,长度150 ~ 200 mm;限制性支架直径为24 ~ 28 mm,长度为60~ 80 mm,其中覆膜支架23例,大口径裸支架5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观察Ⅰ型内漏3例,无截瘫发生.术后随访3~ 14个月,平均7个月,3例有明确Ⅰ型内漏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主动脉CTA检查显示内漏消失,1例患者术后第11个月发现肾衰竭,5例患者左侧肢体发凉,2例患者头晕,无脑卒中、截瘫及死亡.结论: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较传统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评价其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至2010年,6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手术成功68例,术后造影示支架位置良好,夹层破口被完全封闭或假腔供血明显减少,术后发生内漏8例,3例患者院内死亡。术后随访44例,均行主动脉增强CT(CTA)复查,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 w~50个月),2例患者因其他慢性疾病而导致死亡。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成功率高和短期生存率高,根据有限的资料证实B型夹层的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袁军  林英忠  刘伶 《内科》2008,3(5):704-705
目的探讨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在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8年行腔内隔绝术的1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带膜支架置入,术后1个月CTA随访14例假腔完全血栓化,夹层破裂死亡1例,出现新发破口2例,内漏1例。结论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术前破口定位。术中真腔确认及支架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烟囱”支架技术在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观察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17例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使用“烟囱”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16例,女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1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腹主动脉瘤1例.手术成功率为100%,支架释放后即时血管造影显示破口封堵完全,“烟囱”支架血流正常.随访3-16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无术后死亡患者.随访期间,患者出现左足乏力1例、头晕1例、胸闷痛2例、Ⅰ型内漏2例.无严重神经系统及脏器缺血并发症发生.术后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未见移位、明显内漏及“烟囱支架”闭塞等异常.结论 对于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的胸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使用“烟囱支架技术”进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局麻下支架植入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5~2019-05该院实施的32例B型主动脉夹层局麻下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病历资料,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1例出现少量Ⅰ型内漏。无死亡病例,无重大心脑血管意外发生。随访6. 4~10. 5个月,1例术后6个月复查时发现远端支架膨出,再次植入支架1枚后治愈。结论 主动脉夹层经过术前的精心准备、评估、测量,可局麻下实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TEVAR治疗。通过改良腹股沟横切口或经皮穿刺代替纵切口,以及围手术期精心护理,可显著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连续入选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阜外医院并经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收集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并分析有无高血压病史以及是否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入选7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平均年龄52.47岁,男性65例(87.8%)。合并高血压病史53例(71.6%),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较,其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体重指数、个人史、入院重要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手术治疗情况均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入院后接受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患者45例(60.8%),入院时白细胞计数(13.1±4.6 vs.10.7±4.3×10^9/L,p=0.035)显著高于未接受腔内隔绝术患者,其他临床资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 高血压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但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呈现的临床特征与无高血压病史者无显著差异。腔内隔绝术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较常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系指主动脉夹层未累及升主动脉者,其发病率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0%-60%。目前,腔内隔绝术(EVGE)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新的介入疗法。2003年1~9月,我院对6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患者施行EVGE介入治疗,近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性别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3年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并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96例,分析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点及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围术期及3年随访的病死率、再次行腔内修复术等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男性组吸烟史、饮酒史均高于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后背痛、晕厥的发生率低于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围术期情况:两组植入支架的数目、长度、近远端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围术期死亡、术后发热、术后疼痛、合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率为82.4%。随访期间两组病死率、再次行腔内修复术、新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性别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后临床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主动脉负性重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实施腔内修复术治疗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50例进行研究。将其按照术后远端主动脉负性重构与否分成负性重构组32例与非负性重构组118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马方综合症、动脉粥样硬化、假腔持续通畅)以及主动脉形态学变化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负性重构组患者的解剖长度、假腔长度以及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人数占比显著高于非负性重构组,而假腔静脉血栓形成长度、最小平面的T/F以及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发生多人数占比显著低于非负性重构组(均P0.05)。负性重构组马方综合症、假腔持续通畅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负性重构组(均P0.05)。以术后远端主动脉负性重构为因变量,马方综合征、假腔持续通畅、解剖长度、假腔静脉血栓形成长度、假腔长度、最小平面的T/F、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胸降主动脉区破口为自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马方综合症、假腔持续通畅、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均是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主动脉负性重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多是保护性因素。结论:马方综合症、假腔持续通畅、胸降主动脉区破口多以及肾下腹主动脉区破口多均是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主动脉负性重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急性期Stan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TAD)腔内修复术后早、中期手术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6月完成80例急性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手术在发病72 h内完成.手术前行胸腹主动脉夹层强化CT检查,在DSA手术室全麻下切开股动脉进行支架置入术,出院前进行CTA检查,手术后半年至一年内复查CTA.结果 14例患者手术后失去随访.5例术后造影提示有Ⅰ型内漏,4例1年内复查消失或造影剂溢出量明显减少,1例手术后仍有明显Ⅰ型内漏,1年后接受再次支架手术成功.其余支架安装后造影显示破口封闭,无内漏.住院期间死亡2例,1例为高龄患者降主动脉破裂,1例为夹层逆行撕裂至升主动脉后破裂.住院期间发生严重低氧血症8例,急性肾功能不全6例,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 急性期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进行腔内修复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女性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2002-04-2010-10期间入住沈阳军区总医院并接受药物保守治疗或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性别分为女性患者组(72例)及男性患者组(173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