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室性期前收缩不同起源部位和不同负荷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方法动态心电图检查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非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按照起源部位不同和负荷不同分组,分别观察各组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结果室性期前收缩左室起源组右室起源组有较大的左房前后径和左室内径,而右房前后径、右室前后径和心功能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室性期前收缩高负荷组有较大的左房前后径、左室内径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结论不同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对心脏结构影响不同;室性期前收缩高负荷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异常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探讨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无器质性心脏病和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的室性期前收缩进行对比。结果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多〈0.14S,振幅多〉20mm,多来源于右心室,与有器质性心脏病病人的室性期前收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综合分析,综合已经掌握的理论和经验,对其临床给予正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老年人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状况。方法应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531例老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右心室室性期前收缩(P<0.05);左心室心尖部及前壁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流出道和其他部位(P<0.05)。各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均>50.0%。结论左心室室性期前收缩较右心室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高;左心室心尖部和前壁期前收缩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最高;老年人室性期前收缩半数以上合并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悸宁1号与稳心颗粒(无糖型)治疗心悸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及心悸宁1号在心脏内有效作用的部位。方法12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心悸宁1号治疗,对照组给予稳心颗粒(无糖型)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室性期前收缩发作次数疗效,并用动态心电图评价心悸宁1号的有效作用部位。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室性期前收缩发作次数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悸宁1号适用于非结构性心脏病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等多个起源部位的室性期前收缩,有效作用部位比较广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心脏扩大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可能的预测因素。方法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来阜外医院行射频消融术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共300例进行分析,术前均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男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女性>50 mm诊断为心脏扩大,并排除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分成心脏扩大组及心脏正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探讨心脏扩大的预测因素。结果7%(21/300)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两组间有差异的参数有男性(71.4%vs.29.6%,P=0.0035)、室性期前收缩次数[(32742±14106)次/24 h vs.(21740±10089)次/24 h,P=0.0031]、室性期前收缩负荷(27.46%±12.36%vs.20.42%±9.15%,P=0.03)、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57.48%±6.47%vs.62.07%±3.10%,P=0.005)。术前NT-proBNP、室性期前收缩QRS宽度、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室性期前收缩形态及有无间位室性期前收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脏扩大,心脏扩大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心脏扩大组患者的明显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室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分析46例器质性心脏病(Ⅰ组)与2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Ⅱ组)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特征。结果,Ⅰ组室性心动过速阵次高、频率快,室性期前收缩级别高;Ⅰ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晚电位阳性、左室射血分数≤40%和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均高于Ⅱ组。提示:室性心动过速若发生在心室晚电位阳性、左室射血分数≤40%和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常预示预后不良,有发生猝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正>室性期前收缩(VPB)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亦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俗称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在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及预后上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正确鉴别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从流行病学、VPB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无基础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学特征对左心室瞬时泵血功能的影响,深入理解室性期前收缩导致心肌病的机制。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体检人群中无明确心脏器质疾病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71例,分析每例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联律间期、起源位置及QRS时限),并在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瞬间利用心脏彩超监测左心功能,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并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心电图特征与左心室泵血功能的关系。结果:与窦性心律相比,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LVEF减少31.5%(37.5%∶69%,P0.05),LVEDV减少46%(52 ml∶97 ml,P0.05),SV减少63.6%(24 ml∶67 ml,P0.05)。与左心室流出道及非流出道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时LVEF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左心室流出道及非流出道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及右心室非流出道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对SV减少的影响更大(P0.05)。不同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对LVEDV的影响并无统计学差异。联律间期在400 ms时对LVEF及SV影响最大(P0.05);联律间期在501~550 ms时,室性期前收缩对LVEF的影响最小,此时LVEF约减少33%;与501~550 ms相比较,联律间期400 ms时LVEDV减少更加明显(P0.05)。与窄QRS(≤150 ms)相比,宽QRS(150 ms)能明显增加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LVEF及SV的减少率(P0.05),而两者对LVEDV减少的影响则无明显差别。LVEF、LVEDV及SV的减少率与联律间期均呈负相关性(r=-0.6、-0.324、-0.361,P0.05)。结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时,左心室泵血功能明显受损,泵血功能受损的程度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联律间期及QRS时限有关。不同心电图特征的高负荷的室性期前收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多种器质性及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称为特发性PVCs。以往研究认为,特发性PVCs是良性疾病,不需治疗,但近年来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证明,频发PVCs可诱发可逆性心肌病变~([1-2]),并且提出了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性心肌病(PVC-induced cardiomyopathy,PICMP)这一概念。PICMP被定义为:除外任何潜在心脏疾病,左室射血分数小于50%的  相似文献   

10.
右心室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与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5例,分析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特点;病人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于右心室流入道行激动与起搏标测,以心室激动较体表QRS波提早、消融导管远端起搏图形与体表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相似部位为消融靶点。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5例病人Ⅰ导联和Ⅱ导联QRS波均呈R型,Ⅲ导联、aVF导联以低振幅波为主,V1导联均呈QS型,胸导联较早转变成qR或R型(发生于V2或V3),V5、V6均呈高R型;室性期前收缩QRS波时限为110~120ms。5例病人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病人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病人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8~3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体表心电图具有明显的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有助于导管标测与射频消融,消融此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24h动态心电图超过万次的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h动态心电图中超过万次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88例,分为心脏病组44例(A组1,非心脏病44例(B组),分析其心率变异性及窦性心率震荡指标。结果A组与B组室性期前收缩伴多源性(38.64%vs 15.91%)、室上性心律失常(45.45%vs 11.36%)、ST—T异常的发生率(29.55%vs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A组心率变异性时域(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均显著低于B组(P〈0.05或0.01)。窦性心率震荡指标A组TO显著高于B组,而TS显著低于B组(均P〈0.01)。讨论室性期前收缩频度不能反映心脏疾病的严重性,心率变异性下降、窦性心率震荡异常主要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三尖瓣环不同部位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s)/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210例行射频消融术(RA)治疗的三尖瓣环起源的IPVCs/I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同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孕妇室性心律失常中室性并行心律和室性期前收缩的动态心电图特点(DCG),并探讨其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回顾210例室性心律失常及33例正常孕妇的DCG资料,以时间散点图和Lorenz-RR散点图的图形特征并结合逆向心电图进行诊断,并对期前收缩起源进行定位,分为左、右室起源。依据DCG定位将患者分为室性期前收缩组(左室组、右室组)59例、室性并行心律组(左室组、右室组)151例和对照组33例,比较各组总心搏数、室性期前收缩数、心律失常指数以及HRV、交感活性和迷走活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总心搏数较健康对照者增多(P0.05)。室性并行心律组室性期前收缩数较室性期前收缩组多(P0.05),但两组在起源点方面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室性并行心律组与室性期前收缩组HRV相关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室性并行心律组各项指标较同侧心室来源的室性期前收缩组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者的HRV指标均有所下降,其中右室起源的室性并行心律HRV指标下降更明显;室性期前收缩的构成比高于室性并行心律,二者的发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或妊娠期生理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4.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律失常,主要见于老年人群中〔1〕。研究表明,正常人亦可能出现室性期前收缩,而且其发生的概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的趋势〔2〕。有文献报道老年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与心肌缺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3〕。本研究探讨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与动态心电图判定老年人心肌缺血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频次与心肌复极指标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146例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采用12导联心电图计算患者的心肌复极指标(Tpe间期、Tpe/QT和Tpe/QTc),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计算其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全部患者室性期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率震荡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的582例老年T2DM室性期前收缩患者,根据宽大畸形QRS波形态对室性期前收缩起源部位进行定位,对比不同部位室性期前收缩的窦性心率震荡(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及DRs指标。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心尖部、左心室心尖部早搏TO、TS、DRs异常率分别为9.6%、13.4%、6.8%,8.5%、12.0%、4.3%,7.9%、13.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的TO、TS、DRs异常率分别为23.7%、29.9%、15.5%,均明显高于以上三个部位(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弱,DRs降低,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具有心源性死亡高危性,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与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部位的差异.方法:选择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的177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其中急性心肌缺血患者87例、健康体检者90例,计算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左心室前壁(20.7%)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13.8%)、V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51.7%)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分别为3.3%,2.2%,23.3%);健康体检者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61.1%)、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76.7%)显著高于急性心肌缺血患者(分别为31.0%,48.3%).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以左心室期前收缩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体会。方法:5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4~70(43.21±13.31)岁。除1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5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外,其余44例均为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4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6例器质性心脏病VT及1例多源室性期前收缩(PVC)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结果:①48例消融成功,2例失败,成功率96%,4例复发。②右室流出道(RVOT)起源的VT和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Ⅰ、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ARVC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窦性心律时V1~3T波浅倒置,心脏核磁或心脏超声心动图见右室心肌运动减弱。③1例ARVC和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CABG术后病例在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经电除颤后继续消融成功。结论: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益气复脉合剂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益气复脉合剂颗粒剂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颗粒安慰剂治疗,两组共治疗4周,评价室性期前收缩数量、中医证候积分及药物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和中医证候积分均少于治疗前(P<0.01),且试验组室性期前收缩和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益气复脉合剂可安全、有效地治疗不伴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20.
目前适合于射频消融治疗的室性心动过速主要是针对发作时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室速。根据利用现代的诊断技术能否发现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临床依据 ,将其分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特发性室速和器质性心脏病室速1 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特发性室速多发生于青少年 ,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导管检查无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异常。根据室速的起源部位可分为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左心室间隔及少数其它部位起源的室速。1 1 特点 室速发作时记录到的 12导联心电图对室速定位有意义 ,起源于左心室部位的室速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电轴左偏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