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对评估血液透析患干体质量的作用。方法对26例规俸性血液透析患.先后按标准透析和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两种方式进行血透治疗,观察两种透析方法透析前后血压、体质量、超滤量、相对血容量的变化和临床合并证及护理干预等指标。结果两组透析前的血压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血容量监测组的干体质量、脱水量、透后血压、急性并发症及护理干预次数与标准血液透析组相比均有显性差异。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能有效地评估干体质量;有效地减少透析中低血压及肌肉痉挛等低血容量相关不良反应;在下调干体质量后高血压得到改善。结论在透析过程中,根据患临床表现结合血容量监测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干体质量、防治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和指导治疗顽同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方式致透析中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方法:将35例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按标准透析(SHD)和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BVM)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两种透析方法实施前后平均动脉压(MAP)、体重、超滤量、相对血容量的变化及护理干预等指标,评价血容量监测对评估干体重的作用,以及防治透析中高血压的作用及低血容量相关并发症的不良反应.结果: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在下调干体重的同时,能使透析中高血压得到改善,提高护理质量.结论: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可有效调整干体重,减少透析中高血压发生率及低血容量相关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中不同时段进食对患者血压影响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不同时段进食对血压的影响。方法经常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2例,作自身对照,分别进行透析过程中禁食、透析开始1~2h进食、透析开始3h后进食,在透析过程中监测血容量,每种方法观察2周,记录每次进食前和进食10min后的血压、相对血容量的变化、是否发生症状性低血压及护理干预。结果进食组尤其是透析3h后进食组的血压、相对血容量变化、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及护理干预次数均高于禁食组,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对于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避免在透析中尤其是透析3h后进食,防止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除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体内多余水分,恢复正常容量状态即“干体重”是血液透析的目的之一,透析过程中超滤脱水所致容量的减少与血压的降低及肌肉痉挛等并发症相关,持续监测透析中血容量的变化可提示患者的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状况。目前血容量监测主要有两种应用:①预测和防止透析中低血压及相关症状。②评价透析患者的干体重。本文就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透析过程中在线监测相对血容量(RBV)变化对预测和防止透析中低血压及调整透析患者干体重的作用.方法监测12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RBV、血压、心率的变化,并用超声心动同步测定下腔静脉宽度(IVCD)及心脏参数.结果透析结束时RBV变化范围在78.9%~102.6%,在有和无症状性低血压的透析过程最低血容量(mRBV)有显著差别[(84.41±3.85) v (87.38±4.66)%,P=0.01],RBV与超滤量及心率变化均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293,-0.359;P<0.01);IVCD变化率与RBV变化呈线性相关(r=0.311,P<0.05);透析结束时RBV降低小于5%的患者经下调干体重高血压好转.结论尽管血液透析过程中RBV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RBV与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故血容量监测对预测和防止低血压具有一定作用,此外对判断干体重的高估也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线血容量监测(BVM)对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及降低透析中低血容量症状发生率的临床应用。方法:监测30例受试者在常规透析、普通调整透析及BVM调整透析不同阶段的相对血容量变化、低血容量症状的发生率、透后血管再充盈情况。结果:常规透析、普通调整干体重、生物反馈BVM调整透析阶段干体重分别为(58.90±7.72)、(54.63±6.78)、(53.91±7.96)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阶段的低血容量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7.33%、34.85%和22.89%,BVM调节透析阶段的发生率较前两者低(P<0.05);三阶段的停止超滤后10min的相对血容量变化分别为1.68±1.13、1.57±1.20和1.25±1.38,BVM调整透析阶段较常规透析阶段更低(P<0.05)。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率、脱水率与透后血管再充盈呈正相关。结论:BVM调整透析有助于正确评估干体重,降低透析中低血容量症状的发生率。监测透后再充盈情况有利于干体重的评估,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心血管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7.
马洁葵  刘绮文 《天津护理》2005,13(4):189-189,191
目的:探讨预防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反应的方法。方法:对血液透析过程中经常发生低血压反应的维持性透析患者18例.采取随机交叉对照设计.常规透析2周后,再分别接受高钠血液透析、钠曲线1联合超滤曲线血液透析、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血液透析3种治疗方案,每种方案为期2周。结果:钠曲线1联合超滤曲线血液透析、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血液透析与常规透析相比,低血压发生率及护理干预次数明显降低.高钠血液透析组降低则不明显。结论:对血液透析过程中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可选用钠曲线1联合超滤曲线血液透析和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8.
血容量监测运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评价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金霞  董捷  徐莉  薛津津  左力  王梅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011-1013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容量下降与血压变化对干体重设置的影响。方法来自我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过程中进行血容量监测的病人,选择透析结束时血容量下降大于15%共28例,根据是否出现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分成两组,既A组无透析中低血压和B组透析中低血压。分析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透析状况和临床症状,以及护理观察,及时反馈医师。结果在28例病人中,A组19例(68%),B组9例(32%)。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透析龄,血流量及干体重方面无统计学意义。A组病人透析结束时血容量下降为19.79±3.3%,B组为18.99±2.89%,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51),但两组透析后的收缩压、舒张压、透析中血容量下降=15%时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收缩压、舒张压的最大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密切观察和分析临床症状与血容量监测相结合有助于评价血液透析患者的干体重。  相似文献   

9.
可调钠透析对血液透析患者相对血容量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可调钠透析(PHD)对血液透析患者相对血容量(RBV)的影响,以及长期应用可调钠透析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按常规血液透析模式(CHD)和可调钠透析模式(PHD)分为两组,观察两组血液透析患者相对血容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实验开始及3个月后应用彩超检测心功能,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①两组患者相对血容量随时间下降的变化在透析2小时后差异显著,PHD组相对血容量的减少明显低于CHD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②PHD组血液透析患者3个月后其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峰值射血率(PER)明显增加,反映心脏舒张功能的指标心房充血分数(AFF)明显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而CHD组三个月后EF,FS无明显变化,PER升高,AFF下降,P<0.05.说明长期可调钠透析更有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输注甘露醇对病人透析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符合标准的60例血液透析病人分别采用标准钠血液透析模式(对照组)与透析中输注甘露醇(观察组)的方法,利用在线容量监测装置(BVM)测定病人透析前、透析后每小时的血容量,同时监测病人血压、脉搏、出汗、恶心呕吐、打哈欠、乏力、肌肉抽搐等症状。[结果]透析3h后,对照组相对血容量(RBV)明显下降,血压明显下降,观察组病人透析中最低血压、RB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方法可明显降低病人低血压、头晕、恶心呕吐及肌肉抽搐的发生率(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透析过程中输注甘露醇可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血容量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容量监测对老年透析患的意义。方法:对44例患进行122次实时动态血容量监测,同时对观察容量下降值ΔBV与超滤量及心率、血压、抽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超滤量大致相同时,血容量下降值ΔBV无显差异,老年患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高,特别是伴有心脏功能不良的老年透析患,并发症明显增加。结论:老年透析患在透析中进行血容量监测十分重要,伴有心脏功能不良的老年患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陈荣姣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550-1551
血液透析症状性低血压是透析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10%~40%[1-2].常导致血液透析不能顺利进行,透析不充分,影响透析效率与质量,严重时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有效预防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保证透析顺利进行,提高血液透析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透析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的机制、血容量监测联合甘露醇对透析症状性低血压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透析低血压与非透析低血压血容量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和超滤过程中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发生与血容量变化的关系.探讨症状性透析低血压的防治策略.方法以过去3月内发生过症状性透析低血压为观测组(23例),设无透析低血压的为对照组(28例).应用超声血容量检测仪比较透析低血压者和正常对照者在透析超滤过程中血容量的变化特点、以及血压、心率的相应变化.结果低血压组的透析间体重增加量、超滤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透析1小时后相对血容量、血压的下降程度超过对照组(P<0.05);而反射性的心率增快方面,低血压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容量下降是发生低血压的重要机制,尤其是透析者伴有心血管功能损害时,更易发生透析低血压.而提高血容量是治疗症状性透析低血压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钠曲线(Sodium Profile,SP)与超滤曲线(Ultrafiltration Profile,UP)联合应用对血液透析低血压的防治作用.方法 对1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普通透析(CHD)及SP+UP透析各10次,监测透析过程中血压及血容量变化.结果 CHD和SP+UP发生低血压的例次分别为22次和8次(χ2=7.063,P=0.008);透析结束时,CHD和SP+UP血容量分别下降(15.46±5.52)%和(9.21±5.23)%(P<0.05).结论 SP+UP对血容量有较好的维持作用,能显著降低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伍丽珍 《现代护理》2006,12(30):2869-2870
目的探讨钠曲线(Sodium Profile,SP)与超滤曲线(Ultrafiltration Profile,UP)联合应用对血液透析低血压的防治作用。方法对1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普通透析(CHD)及SP+UP透析各10次,监测透析过程中血压及血容量变化。结果CHD和SP+UP发生低血压的例次分别为22次和8次(2χ=7.063,P=0.008);透析结束时,CHD和SP+UP血容量分别下降(15.46±5.52)%和(9.21±5.23)%(P<0.05)。结论SP+UP对血容量有较好的维持作用,能显著降低透析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冯志瑀  潘达亮  陈刚毅 《临床荟萃》2008,23(22):1622-1623
清除终末期肾衰竭患者体内多余水分,恢复正常容量状态即“干体质量”是血液透析(HD)的目的之一,HD过程中超滤脱水所致容量减少与血压的降低、肌肉痉挛、呕吐、头痛、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相关性。持续监测HD中相对血容量(BVM)的变化可提示患者的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状况,预测和防止HD中低血压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本中心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透析中采用监测BVM并反馈调控超滤速度的方法进行观察,评估其预测及防止HD中低血压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利用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透析患者动脉血红细胞压积来确定血容量的改变。方法 对60例慢性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分5次检测透析管路动脉端血液红细胞压积,并根据红细胞压积变化计算血容量(BV)下降比率,同时监测血压变化,以此确定合适的干体重和透析速度。结果 在超滤4小时后有14例患者红细胞压积升高太多,血容量下降超过允许范围(>15%),以至于收缩压下降超过30mmHg,部分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46例患者红细胞压积上升合适,血容量下降正常(<15%),收缩压下降小于30mmHg,无低血压症状出现。结论 在一定的时间内多次检测红细胞压积来计算透析血容量,使血容量下降率控制在15%以内,就可以减少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血容量变化与超滤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血容量监测对制定干体重(dry weight,DW)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12例病情平稳血液透析患者,在血容量监测指导下降低DW 0.5kg.根据降低DW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2组,透析中无任何不良反应者为成功组,透析出现低血压和/或相关症状者为失败组.记录治疗结束时血容量下降率(△BV)、超滤量(UF),计算△BV/UF值,观察时间3 w.结果成功组7例(58%),失败组5例(42%).2组在年龄、性别、病因、透析方案,包括透析时间、透析液钠浓度、UF、△BV均无显著性差异.失败组与成功组△BV/UF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47士0.44)%/L vs.(3.45±1.11)%/L],P<0.05.结论血容量监测有助于判断、制定DW,△BV/UF为2.6%/L有最佳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梁莉  黄云剑  赵景宏  袁发焕  杨惠标 《现代护理》2005,11(24):2065-206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血容量变化与超滤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血容量监测对制定干体重(dryweight,DW)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12例病情平稳血液透析患者,在血容量监测指导下降低DW0.5kg。根据降低DW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分为2组,透析中无任何不良反应者为成功组,透析出现低血压和/或相关症状者为失败组。记录治疗结束时血容量下降率(△BV)、超滤量(UF),计算△BV/UF值,观察时间3w。结果成功组7例(58%),失败组5例(42%)。2组在年龄、性别、病因、透析方案,包括透析时间、透析液钠浓度、UF、△BV均无显著性差异。失败组与成功组△BV/UF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47±0.44)%/Lvs.(3.45±1.11)%/L],P<0.05。结论血容量监测有助于判断、制定DW,△BV/UF为2.6%/L有最佳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钠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容量维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钠超滤曲线模式透析(PHD)对尿毒症患者透析时的血容量维持作用。方法 选择10例常规血液透析患者,每例患者常规血液透析模式(CHD)与销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交替进行各5次,观察两种透析模式下患者血容量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血球压积、血压、透析后血浆钠浓度及透析时症状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销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较普通透析血容量下降明显减少(P0.05),透析中及透析后患者出汗、肌肉痉挛症状明显减少(P<0.05)。结论 钠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防止了透析患者血容量的明显减少,减少了透析并发症,增加了患者透析耐受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