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56-3657
探讨不同抗凝药物对围手术期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隐性失血和深静脉血栓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价值。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0例,根据抗凝药物使用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5例,给予低分子肝素4250U皮下注射;对照组35例,给予阿司匹林100mg口服。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并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研究组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围手术期显性失血量为(359.25±38.13)ml,对照组为(363.41±45.52)ml,组间比较(P0.05);研究组隐性失血量为(107.29±11.34)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9.56±27.15)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57%,研究组发生1例,发生率为2.86,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子肝素应用于围手术期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对隐性出血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术期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LMWH Ca)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92例患者资料。根据围术期是否使用LMWH Ca分为2组。LMWH Ca组(n=42)术前和术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对照组(n=50)围术期不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记录并且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入红细胞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 d内输血率,并计算2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入红细胞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 d内输血率、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LMWH Ca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 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钙,可以显著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对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胖对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116例择期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分为正常组(BMI24.00 kg/m~2)62例、超重组(24.0≤BMI28 kg/m~2)31例和肥胖组(BMI≥28 kg/m~2)23例。比较3组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肥胖与围手术期失血量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失血总量[(864.39±29.62)mL]、显性失血量[(354.65±40.09)mL]和隐性失血量[(509.74±25.76)mL]少于超重组[(1 094.94±30.35)、(454.84±47.39)、(640.10±32.91)mL]和肥胖组[(1 213.78±76.28)、(441.00±79.05)、(772.78±30.16)mL)](P0.05);超重组失血总量、隐性失血量少于肥胖组(P0.05),显性失血量与肥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与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增加均呈正相关(r=0.832,P=0.046;r=0.472,P=0.041;r=0.872,P=0.035)。结论肥胖患者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风险较高,应注意隐性失血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XA)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行PFNA手术的高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是否使用TXA分为对照组和TXA组,每组35例。对照组术前不使用TXA, TXA组术前使用TXA。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失血情况,并通过随访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XA组患者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XA组输血率、输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伤口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髓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于术前静脉注射10 mg/kg TXA,可有效减少高龄患者的隐性失血并降低输血率,且不会增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手术后隐性失血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所有入选者术后隐性失血发生状况,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可能影响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手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5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发生隐性失血19例,占38.00%,未发生隐性失血31例,占62.00%;经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发生隐性失血与性别、体重指数无关(P0.05);与年龄、骨折分型、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手术时间有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骨折分型为Ⅲ-Ⅳ型、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手术时间≥1h是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手术后隐性失血发生率较高,年龄较大、骨折分型为Ⅲ-Ⅳ型、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手术时间≥1h是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发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尽可能减少术前抗凝药物使用、缩短手术时间,以减少隐性失血法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术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PFNA术治疗,对照组采用LPFP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3个月、12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隐性失血量以及术中总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性失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FNA术与LPFP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有较好的效果,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治疗方式,PFNA术患者隐性失血量较多,需格外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IFF患者,均行PFNA治疗。采用Pearson法分析患者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结果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与髋关节功能呈明显负相关(r=-0.691,P=0.000)。年龄≥75岁、高血压、不稳定型骨折、骨折至PFNA时间≥5 d、术前抗凝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分别高于年龄<75岁、非高血压、稳定型骨折、骨折至PFNA时间<5 d、术前未抗凝患者(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高血压、不稳定型骨折、骨折至PFNA时间≥5 d、术前抗凝为影响患者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FNA围术期隐性失血量与IFF患者髋关节功能呈明显负相关,针对年龄≥75岁、高血压、不稳定型骨折、骨折至PFNA时间≥5 d、术前抗凝的患者,应在PFNA术后注意血常规变化,及时纠正贫血,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老年IFF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入院第1天与术后第3天的隐性失血量情况,并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记录患者相关基线资料,比较不同资料特征患者隐性失血量,分析可能影响老年IFF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110例老年IFF患者围术期平均总失血量为(913.62±169.84) mL,术中显性失血量为(254.91±57.83) mL,隐性失血量为(795.20±128.75) mL;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3型、髓内固定的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高于无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1型和A2型、髓外固定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特征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3型、髓内固定均是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多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3型、髓内固定均是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多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术期输血治疗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及输血指征的选择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17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围术期是否进行过输血治疗分为输血组(56例)及未输血组(120例),对两组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等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的隐性出血量进行评估。结果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53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3.1%,未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27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4.6%。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输血治疗并不能降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术后应根据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量的变化,合理选择输血治疗,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其中40例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PFNA组),46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DHS组)。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PFNA组(69.8±9.4)min,DHS组(90.1±7.4)min,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失血量:PFNA组(145.8±50.2)ml,DHS组(320.5±96.1)ml,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卧床时间:PFNA组(13.8±4.4)d,DHS组(17.1±5.4)d,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FNA组5.0%,DHS组10.8%,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86.8±3.5)分,DHS组(80.9±3.8)分,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优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解剖板(LPF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将81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75~95岁)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4组;DHS组(25例)、LPFP组(22例)、PFNA组(19例)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5例).对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DHS组明显短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LPFP组、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术期实际失血量:DHS组及LPFP组明显少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均P<0.05);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LPFP组及PFNA组(均P<0.05).术后早期关节功能: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DHS组、LPFP组及PFNA组(P<0.01或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好,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比较防旋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IFF)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高龄(≥70岁)IFF 115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防旋髓内钉组74例和髋关节置换组41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失血情况及术后1、2、3、5 d隐性失血量。结果防旋髓内钉组平均手术时间63.3 min,其中16例术中或术后输血;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71.5 min,其中28例术中或术后输血。防旋髓内钉组术中显性失血量、围术期实际失血总量及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髋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及5 d防旋髓内钉组隐性失血量均少于髋关节置换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较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IFF围术期隐性失血少,且隐性失血多集中在术后2~3 d,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围术期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血量差异。方法收集接受PCCP或PFNA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术式分为PCCP组51例,和PFNA组4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失血量。结果 PCCP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明显低于PFNA组(P0.05)。两组隐性失血量明显大于显性失血量。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考虑手术引起隐性失血对患者的影响,在确保坚强内固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隐性失血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Evans分型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46例EvansⅠ~Ⅳ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DHS内固定。对Ev-ansⅠ~Ⅳ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量(Hb)和红细胞压积(HCT)进行比较,并计算各组隐性失血在总失血量中所占比例。结果隐性失血在总失血量中占的比例分别为:EvansⅠ型67.2%、EvansⅡ型68.03%、EvansⅢ型68.91%、EvansⅣ型70.61%。EvansⅢ、Ⅳ型与EvansⅠ、Ⅱ型相比,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较大,隐性失血量和骨折分型有一定关系,应该引起广大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PFNA组58例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DHS组58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随访1年,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DHS组显著减少(P<0.05),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DHS组(5.17%比20.69%,P<0.05),2组术后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93%比80.03%,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耗时短、失血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并发症低等优势。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vans-Jensen分型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24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患者的资料,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其中Ⅱ型40例,Ⅲ型93例,Ⅳ型69例,Ⅴ型44例。根据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对以上4组隐性失血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4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Ⅱ型(404±7.38)mL,Ⅲ型(425±3.93)mL,Ⅳ型(487±4.35)mL,Ⅴ型(535±5.96)mL;隐性失血量在总失血量中占的比例分别为Ⅱ型82.60%、Ⅲ型81.00%、Ⅳ型82.70%、Ⅳ型82.10%,Evans-JensenⅣ、Ⅴ型与Evans-JensenⅡ、Ⅲ型相比,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JensenⅣ、Ⅴ型相对于Ⅱ、Ⅲ型隐性失血量明显增加,应引起术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石狮市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疼痛症状、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首次下地时间短于对照组,输血量、显性失血量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6个月时,观察组VAS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时,2组VAS评分、Harris评分、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应用到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患者,对其围术期恢复速度有促进效果,并能更好地缓解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9例,均行PFNA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及功能锻炼,随访6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手术用时(56.69±9.84)min,术中出血量(93.19±35.54)ml,住院时间(8.26±1.23)d,骨折愈合时间(15.65±3.17)周,围手术期仅出现1例上呼吸道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各领域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口服铁剂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0月本院采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17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围手术期是否规范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分为两组,对照组(90例)未使用铁剂,治疗组(86例)术后给予口服琥珀酸亚铁治疗12周。分别于术前、术后1d、14d、3个月行血常规检查,对两组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等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的隐性出血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术后3月血红蛋白(Hb)平均为(118.6±6.7)g/L,对照组为(105.2±4.2)g/L,治疗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515.6±25.6)mL,对照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505.4±15.8)mL,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口服铁剂治疗并不能降低老年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但可以明显改善贫血,是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10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DHS组51例和PFNA组52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a评定2组Harris功能评分。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为(61.21±12.78)min,术中出血量为(187.12±88.12)mL,骨折愈合时间为(220.34±75.55)d,并发症发生率为3.85%;DHS组分别为(94.28±15.21)min、(330.87±112.22)mL、(269.21±88.12)d、17.6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PFNA组Harris功能评分(88.98±5.45)分高于DHS组(84.71±4.98)分,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缩短手术及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