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甄氏外瓶霉致暗色丝孢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甄氏外瓶霉感染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59岁.右小腿外踝上方肿块伴瘙痒5个月,皮损为一直径约3 cm的暗红色斑块.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见分隔菌丝,组织块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25℃培养长出黑色酵母样菌落,分离菌株最高生长温度37℃,小培养下见分枝分隔菌丝,环痕产孢,分生孢子聚集在环痕梗顶端,分离菌株ITS1区测序结果与甄氏外瓶霉98.54%同源.根据分离菌株生物学特点,菌株被确定为甄氏外瓶霉.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27岁,右下肢结节、溃疡6个月,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2年。皮损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分支、分隔链状菌丝和孢子,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棕黄色菌丝、孢子。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深绿色绒状菌落,微量培养可见分支、分隔菌丝和棘状环痕孢梗,DNA序列分析属于棘状外瓶霉。菌株不能液化明胶,可在25 ~ 39 ℃环境下生长,对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敏感。动物实验发现免疫抑制小鼠感染比正常对照组严重。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及基因鉴定结果,该例患者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棘状外瓶霉所致的暗色丝孢霉病。  相似文献   

3.
儿童掌黑癣     
报告1例掌黑癣。患儿男,2岁。右手掌棕褐色斑疹半年,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检查见右掌大鱼际处钱币大棕褐色斑片.边缘清楚,鳞屑较少。直接镜检见棕色菌丝,有分枝、弯曲及不规则分隔。沙堡培养基25℃恒温培养见柏油状菌落。镜下观察见大量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棕色孢子和分隔菌丝,部分孢子中央有分隔。诊断:威尼克外瓶霉引起的掌黑癣。外搽角质剥离剂及抗真菌药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7岁,农民。5年前左头顶部长出一无痛性绿豆大小暗红色结节,逐年扩大、隆起,并延及左颞部。近3个月结节、肿块迅速增大,并出现溃疡。肿块经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基底细胞上皮瘤,肿瘤细胞巢之间和坏死组织内有褐色菌丝、孢子、芽生孢子。真菌培养为深橄榄黑色酵母样菌落,潮湿有光泽,边缘一圈灰色短绒毛状菌丝。方块小培养镜下见褐色分支分隔菌丝,其顶端与侧缘有成直角长出的棘状分生孢子梗,梗尖端有鼻状突起,顶尖及其周围有成堆光滑的椭圆形小分生孢子,梗远端可见清晰的多个环痕,鉴定为棘状外瓶霉,并经DNA序列分析证实。依据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鉴定及基因鉴定结果,确诊为棘状外瓶霉致暗色丝孢霉病伴基底细胞上皮瘤。经光动力学治疗10次,中途合用伊曲康唑后临床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5.
最近 ,阅读了贵刊 2 0 0 1年第 3期上刘志香等撰写的“胸部掌黑癣 1例”一文 ,有关该病例报告的致病菌问题与作者共同探讨。掌黑癣属于浅表的暗色丝孢霉病 ,是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肤角质层感染 ,无自觉症状 ,损害好发于手掌。此病散发世界各地 ,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在我国报告的病例并不多 ,而胸部掌黑癣报告更为罕见。掌黑癣的致病菌我国许多学者认为有两种。一种为威尼克外瓶霉 (Ex ophialawerneckii)或威尼克枝孢霉或威尔尼克分支孢子菌 (Cladosporiumwerneckii) ,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洲 …  相似文献   

6.
报告威尼克何德霉致儿童掌黑癣1例。患儿男,6岁,因右手掌大鱼际处出现棕色黄豆大斑疹而就诊,无自觉症状。真菌镜检见棕色分隔、分支、弯曲菌丝,圆形或卵圆形棕色孢子。真菌培养见浅色有光泽的酵母样菌落,菌落很快变黑色,外周形成灰绿色菌丝。ITS1/ITS4序列测序,基因序列结果符合威尼克何德霉。复方间苯二酚溶液联合酮康唑乳膏外用涂抹皮损处,用药至2周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掌黑癣     
报告1例掌黑癣。患者男,42岁。因左手掌黑斑15 d就诊,无自觉症状。真菌镜检见棕色分隔、分枝菌丝。真菌培养示黑色酵母样菌落生长,镜下为棕色分隔菌丝、大量厚壁孢子。ITS区域DNA序列分析法鉴定为威尼克外瓶霉。外用复方硫酸铜溶液及特比萘芬乳膏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8.
报告 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从患者皮损取材作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 ,4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位于短的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 ,基部细胞短、钝圆并伴有不明显的足细胞 ,小分生孢子丰富 ,位于长的分生孢子梗上呈假头状着生 ,厚壁孢子常见 ,单细胞或双细胞 ,顶生或间生 ,壁光滑或粗糙。根据以上特征 ,该菌鉴定为茄病镰刀霉。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从患者皮损取材作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4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位于短的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上,基部细胞短、钝圆并伴有不明显的足细胞,小分生孢子丰富,位于长的分生孢子梗上呈假头状着生,厚壁孢子常见,单细胞或双细胞,顶生或间生,壁光滑或粗糙。根据以上特征,该菌鉴定为茄病镰刀霉。  相似文献   

10.
掌黑癣是侵犯角质层的浅部真菌感染,1921年Horta将致病菌命名为威尼克支孢霉(Cladosporium werncrii),在分类学上引起很大的混乱和争论。直到1970年,Von Arx将此菌转入外瓶霉属,才固定了此菌的位置。但是威尼克外瓶霉(Exophiala werneckii)与曼逊小孢霉(Microsporum mansonii)的关系尚不清楚。而后者是Castellani所描述的,被认为是亚洲型掌黑癣的病原。本文目的在于复习并总结威尼克外瓶霉的命名学及与曼逊小孢霉的关系。作者应用各地搜集的威尼克外瓶霉及曼逊小孢霉的培养标本,应用马铃薯右旋糖琼脂(PDA)、玉米粉琼脂(CMA)作玻片培养,用相差显微镜等观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19岁,耳后、面部红斑、结节6年。取皮屑10% KOH镜检,见有棕黄色分隔菌丝;沙堡弱培养基(SDA)培养出局限性、绒状、黑色菌落;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小培养,瓶梗生于菌丝顶端或侧生于菌丝上,领口结构清晰,顶端喇叭状,瓶孢子半内生呈圆形或椭圆形,由黏液包裹聚集于瓶梗顶端如花朵状。体外药敏实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康唑耐药。皮损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及银染色均见真皮内棕色菌丝和芽生酵母孢子。分子生物学检查与疣状瓶霉的ITS1-ITS4片段序列比对,结果98%符合。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胶囊400 mg/d有效。  相似文献   

12.
球黑孢霉引起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1例球黑孢霉引起的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方法 取病变趾甲作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离菌株行DNA序列分析、明胶液化试验、体外药敏试验和甲板受侵试验.结果 21岁男性患者,右足拇趾甲板白色病变5个月.病变甲屑直接镜检发现孢子、菌丝和叶状分生孢子梗,组织病理显示甲板内有大量孢子及菌丝.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出黑色羊毛状菌落,DNA序列分析提示为黑孢霉属.菌株可液化明胶和侵犯甲组织,对制霉菌素、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克霉唑高度敏感.伊曲康唑冲击治疗5个疗程后,病甲恢复正常.结论 根据其形态学特点和DNA序列分析,菌株被确定为球黑孢霉.球黑孢霉引起的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为国内首例报道,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我国首见由地霉引起的脓癣一例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报道我国首见由地霉所致脓癣一例。方法 患者为9岁男孩,头部出现脓癣样皮损,耳后淋巴结肿大,全面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取头顶皮损表面痂皮及病发多次真菌培养、直接镜检证实为真菌病;通过真菌培养、扫描电镜、生化学实验及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通过扫描电镜及毛发受侵试验观察菌株对毛发的感染情况;通过动物试验观察菌株的致病力;观察临床抗真菌治疗效果及体外药敏实验。结果 真菌学培养均有同样菌落生长,菌落表面平坦,27℃培养边缘有菌丝生长,37℃培养为湿润的酵母样菌落。镜下见大小不一的矩形关节孢子及大量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出芽或不出芽,并可见有分支的菌丝。菌种经生化学实验等鉴定为地霉菌,DNA序列分析证实该菌属于昔维考拉地霉(Geotrichum silvicola)或其姐妹株。动物实验证明该菌有致病性。经特比萘芬治疗4周后好转,真菌学检查阴性。结论 此例地霉所致脓癣为我国首见;特比萘芬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紫色毛癣菌致婴儿黑点癣1例。方法取病损处皮屑、病发数根镜检,并置沙堡培养基(SDA)、改良KANE/FISCHER系统25℃,4~10天;马铃薯葡萄琼脂(PDA)小培养观察该菌株菌落生长、生理变化情况及观察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镜检可见发内、外成串孢子菌丝,SDA培养10天时可见湿润、紫红色菌落,表面皱褶不规则;皮肤癣菌培养基培养7天时琼脂变红;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10天菌落边缘可见约3mm水解晕;脲素酶4天时培养基未变色;PDA培养10天时小培养镜下可见菌丝分支畸形、粗短和不规则突起及大量厚壁孢子。结论临床分离株为紫色毛癣菌,是此例婴儿黑点癣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4岁女性患儿,右手掌小鱼际褐色斑片2个月。皮损真菌镜检见棕色分隔、分枝菌丝。皮损真菌培养见黑色酵母样菌落生长。基因测序为威尼克何德霉。诊断:掌黑癣。给予1%联苯苄唑乳膏每日1次外用,0.1%他扎罗汀乳膏每晚1次外用,2周后皮损完全消退,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6.
287株致病性着色霉菌实验室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山东省章丘县及其周围地区着色霉菌病的菌种组成。方法 采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进行试管法培养 ,将培养阳性菌落分别进行葡萄糖蛋白胨琼脂、葡萄糖玉米粉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钢圈小培养 ,观察其分生孢子梗形态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卡氏枝孢霉的产孢方式。结果 共鉴定出 2 83株卡氏枝孢霉、2株裴氏着色霉、1株疣状瓶霉及 1株未定瓶霉。结论 山东省章丘县及其周围地区着色霉菌病的致病菌种以卡氏枝孢霉为主。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我国北方该病致病菌种主要为卡氏枝孢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1例疣状瓶霉致皮肤着色真菌病,并探讨其致病菌的实验室特征。方法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学检查,分离株辅酶Q检测、DNA序列鉴定。结果该病表现为慢性疣状增殖性斑块,病程长,外伤后易发病。真皮层可见棕色厚壁孢子。菌落生长缓慢,需观察4周。小培养沙氏琼脂培养基无特殊结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见瓶梗多生长于短侧枝或气生菌丝顶端,玉米粉琼脂Ⅰ见瓶梗多侧生于菌丝,后两者其他结构相同。辅酶Q系统检测及LSUrDNA D1/D2区域碱基序列测定,与标准菌株比较完全相同。结论我国该病较少见,确诊需作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应同时采用沙氏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玉米粉琼脂Ⅰ3种培养基培养。辅酶Q检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排除表型不同的干扰,有利于进一步鉴定菌种。  相似文献   

18.
患儿男,1岁,额顶部大片鳞屑性斑片伴脱发1个月余。皮屑镜检可见发内成串孢子。28℃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圆形,光滑发亮,有典型紫色色素绒毛状菌落。镜下可见菌丝较粗有多数分隔,有大量关节孢子和后壁孢子不规则畸形分支,无大小分生孢子。诊断:紫色毛癣菌所致头癣(黑癣)。  相似文献   

19.
鲁比切克毛癣菌致体癣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患者男,54岁,右侧臀部红斑伴瘙痒半年,皮损逐渐扩大,出现脱屑。体检见右侧臀部红色斑片,覆散在鳞屑,边界清楚,边缘略高于皮面,鳞屑明显。真菌学检查:取皮屑行10% KOH直接镜检,见带有折光性的透明菌丝。皮屑真菌培养,培养物在形态学、生理学和遗传学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①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绒毛状,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培养产红色色素,中央有紫红色色素颗粒形成;②小培养见梨形或棒状小分生孢子,圆柱状大分生孢子,丰富的节孢子;③尿素酶试验阳性,毛发穿孔试验阴性。取培养菌落提取DNA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扩增菌株rDNA的ITS1-4区,测序结果与已知的鲁比切克毛癣菌或红色毛癣菌ITS1-ITS4片段序列进行比对,显示完全一致。分离菌株鉴定为鲁比切克毛癣菌。诊断:鲁比切克毛癣菌所致体癣。治疗:口服特比萘芬片0.25 g·kg-1·d-1,2周后皮损消退。  相似文献   

20.
面部裴氏着色芽生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例裴氏着色芽生菌所致的面部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54岁.面部反复浸润性斑块1年,表面覆有鳞屑及黑色痂皮.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淡褐色厚壁孢子.痂皮直接镜检见圆形厚壁暗棕色孢子及棕色分隔菌丝.真菌培养出黑色菌落,小培养见喙枝孢型及瓶型分生孢子梗,鉴定为裴氏着色芽生菌.口服伊曲康唑,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