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6年Patlak等[1]首次发现晚钠电流(INaL)的存在,即在电压除极后的几百毫秒内,仍可见到钠电流的活动.随着细胞钳制技术的出现,INaL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INaL增强与一些疾病相关,如长QT综合征(LQT3、LQT9、LQT10、LQT12),心肌缺血缺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心肌重构及心肌再灌注等病理情况下INaL可增加;化学物质(如蟾蜍毒素、藜芦定、海葵毒素)可导致INaL增加;其他因素包括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钙调蛋白也可对INaL产生影响.INaL增强,可增加钠-钙交换(NCX),造成细胞钙超载,诱发早期后除极(EAD)以及T波电交替.另外心脏INaL分布存在不均一性,与缓慢激活的延迟整流钾通道(Iks)同时为心室跨壁复极离散(TDR)形成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
晚钠电流是动作电位快速上升期后钠通道仍保持开放或失活后重新开放而引起的平台期内向钠电流。多种疾病状态、药物毒素可增大晚钠电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使舒张期肌质网钙漏增加,进而诱发早后除极,晚后除极,引起多种心律失常的发生。雷诺嗪、GS967、SGLT2抑制剂等药物可降低心肌细胞中的晚钠电流,减少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发生,晚钠电流可能是心律失常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3.
4.
对心脏的电生理研究证明,某些临床上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可能是慢通道依赖性的,与慢的内向电流有关,因此可以考虑用钙阻滞剂治疗.现在最常用的是心痛定、异搏停及硫氮(艹卓)酮,他们的电生理特性各不相同,迄今研究较多的,主要是有关异搏停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5.
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病率随增龄而增加,心脏晚钠电流增强与房颤的发生相关,抑制晚钠电流已成为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新的靶点。晚钠电流抑制剂通过抑制心房晚钠电流发挥抗房颤作用,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好的安全性,有可能成为房颤治疗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8.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目前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很大局限性,可能使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病死率和总病死率增加,针对新的靶点寻找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的热点。选择性延迟钠电流阻滞剂在治疗浓度不抑制峰钠电流,不延长或仅有限度的延长动作电位时程或QT间期,可能避免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危险,且对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均有效,因而针对抑制延迟钠电流的药物治疗可能是未来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吴士尧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2,(1)
抗心律失常的钠通道阻滞剂对传导延缓的病变心肌具有优先作用,并使慢传导组织进一步延长传导时间从而减慢心动过速。在持续性室速患者中,应用信号平均心图可检测到来自传导缓慢的心室肌的晚电位。本研究检验下述假设,即钠通道阻滞剂选择性延长晚电位即信号平均QRS波终末部的低振幅信号,以及晚电位的延长可能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减慢有关。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后晚钠电流异常升高已被认为是导致其他离子电流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进而诱发心律失常。晚钠电流及其速率依赖性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晚钠电流及其速率依赖性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钙穿过细胞膜不仅通过慢通道、电压依赖通道,也通过非电压依赖通道,如钙钠交换系统。除慢通道阻滞剂外,其他药物也可能阻断钙的流入,这些药物可认为是钙阻滞剂。本文讨论主要限于异搏定对心血管的作用。增加异搏定的血浆浓度使心率逐渐降低。在高浓度时,6只麻醉狗中2只发生窦性静止,而低或中度未发生。心房起搏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C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大鼠心律失常及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致大鼠心律失常动物模型,以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ECG的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大鼠开胸左前降支结扎造AMI,酶解分离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记录左前降支供血区心外膜细胞的INa。结果①CP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室性早搏和室速均明显减少(n:10,P〈0.05)。②应用cP(20mg/kg)后与AMI组比较,INa峰值从(-4.82±1.91)nA下降到(-2.56±1.59)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6)。结论①C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②CP可显著降低AMI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的幅值。 相似文献
16.
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7,21(1):4-6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其最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五个重要机制密切相关。β受体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Ⅰ类和Ⅱa类应用指征,又是很多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早搏、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是唯一能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临床医生提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重视,才能更好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硫酸镁抗实验性心律失常及其对钠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硫酸镁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及其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INa)的影响,探讨硫酸镁抗心律失常的部分离子通道机理。应用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模型,计算对照组及硫酸镁组诱发大鼠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所用乌头碱的量;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乌头碱、硫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INa的影响。结果:诱发大鼠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心脏停搏时,硫酸镁组所用乌头碱的量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31.23±6.95μgvs24.67±5.25μg;45.00±7.93μgvs28.15±6.26μg;82.73±10.31μgvs75.47±11.26μg)。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到对照组、乌头碱组及硫酸镁组INa密度分别为:90.57±11.25pA/pF,98.31±26.63pA/pF,73.10±14.25pA/pF,3组数据,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乌头碱组及硫酸镁组INa的IV曲线分别向下方及上方移位。结论:硫酸镁能够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其机理之一与它能够阻断I有关。 相似文献
18.
麻醉狗的实验显示,随着异搏停血浆浓度的升高,心率呈进行性减慢.低浓度(92.2±9.6毫微克/毫升)时平均P-P间期延长11.4%,中等浓度(262.0±14.7毫微克/毫升)及高浓度(843.9±208.8毫微克/毫升)时分别延长29.6%和71.6%.6只血浓度高的狗中有2只出现窦性静止.在心房起搏时,低和中等血浆浓度均使A-H间期显著延长;所有高浓度和57.1%中等浓度的实验狗无论在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24)
目的观察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3年4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老年室上性心律失常病人9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改善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观察组1例有恶心呕吐症状,1例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对照组2例有消化道系统症状,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变化主要表现在ST-T段的变化,两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室上性心律失常效果较佳,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β受体阻滞剂是唯一被证明能通过降低心脏性猝死而降低总病死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但在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的防治中地位独特,还是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