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有创动脉血压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2017年3月PICU的155例危重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PICU时间分为A组(足背动脉)53例,B组(胫后动脉)47例,C组(桡动脉)55例,比较3组穿刺一次成功率、套管留置时间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和C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背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胫后动脉、桡动脉,对于需长时间监测动脉血压的PICU患者可首选足背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有创血压监测使用尺动脉置管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我科125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分成4组,A组19例采用尺动脉置管,B组55例采用桡动脉置管,C组35例采用肱动脉置管,D组16例采用胫后动脉置管,比较4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最高,维持时间长,但其并发症高,而尺动脉及肱动脉穿刺成功率及维持时间相当,胫后动脉的置管率及维持时间较短。结论选择尺动脉进行穿刺获得成功,可作为新生儿动脉穿刺失败的补充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在外科重症监护室(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应用中的效果差异,探讨何种穿刺部位可以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SICU 346例患者随机选择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及足背动脉分4组进行动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在不同部位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穿刺点淤紫血肿、渗血、感染及误穿静脉)的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 4组患者中足背动脉一次性穿刺率最高(91.8%),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低(1.2%),穿刺疼痛程度最低,留置时间最长。结论 SICU患者病情危重,根据病情需要,留置ABP时间较长,足背动脉可作为首选部位,因其避免了反复穿刺增加的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同时节约和减轻了护士的工作时间和强度。  相似文献   

4.
非昏迷危重患者桡动脉与足背动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建红  李峰  顾朝丽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7):1567-1569
目的比较ICU非昏迷病人足背动脉和桡动脉的置管效果。方法对ICU89例非昏迷病人进行动脉置管。其中,足背动脉穿刺置管51例,桡动脉穿刺置管38例。对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置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置管时间≥3d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足背动脉较桡动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01),留置时间长(P〈0.01),且没有增加并发症(P〉0.05)。结论对于需长时间监测ABP的ICU非昏迷患者可首选足背动脉置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颞浅动脉置管监测血压的可行性,为新生儿监测动脉血压提供更多可选择途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需要监测动脉血压的64例新生儿采用摸球法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2例采用颞浅动脉置管,对照组32例采用桡动脉置管,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血压数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收缩压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舒张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颞浅动脉置管与桡动脉置管监测血压效果相当,便于新生儿病情观察。  相似文献   

6.
袁瑞琴  熊小云  江姗 《全科护理》2012,(33):3116-3117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穿刺成功率更高、安全且并发症更少的动脉穿刺置管的路径。[方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需动态监测血压的146例患儿以最有把握一次成功置管为原则自动分为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经统计,肱动脉组90例,桡动脉组56例,对两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穿刺方法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堵管、脱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更高、留置时间更长、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一种对早产儿穿刺成功率更高、安全且并发症较少的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路径。[方法]对我科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104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胫后动脉组(n=37)、桡动脉组(n=34)、股动脉组(n=33),对3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穿刺置管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留置时间与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护理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胫后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颞浅动脉、桡动脉行有创血压监测在婴幼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40例病重婴幼儿,每例分别行同侧颞浅动脉与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血压,比较2条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置管成功的平均耗时、拨管后按压时间及置管期间的并发症.结果 颞浅动脉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一种对早产儿穿刺成功率更高、安全且并发症较少的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路径.[方法]对我科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104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胫后动脉组(n=37)、桡动脉组(n=34)、股动脉组(n=33),对3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穿刺置管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留置时间与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护理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胫后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引导与传统触摸法在ICU老年危重患者足背动脉穿刺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ICU接受救治的72例老年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均≥65岁,均选择足背动脉穿刺置管,并进行动脉压力监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软件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触摸法穿刺置管,实验组在ICU床旁超声仪引导全程可视下穿刺并留置套管针。比较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动脉压监测准确率和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6. 11%,穿刺置管成功率为100. 00%,动脉压监测准确率为100. 00%,分别高于对照组的63. 89%、80. 56%、83. 33%,穿刺置管平均时间为(1. 09±0. 33) min,短于对照组的(1. 31±0. 38)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 56%,低于对照组的25.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床旁超声引导下足背动脉穿刺置管能显著提高ICU老年危重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和动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减少血肿和瘀斑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适合极低体重儿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最佳部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的1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腋动脉组90例、桡动脉组90例,观察两穿刺部位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的频次。[结果]腋动脉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χ2=6.090,P0.05);腋动脉组置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桡动脉组(t=14.348,P0.05);桡动脉组脱管发生率高于腋动脉组(χ2=4.310,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选择腋动脉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型桡动脉穿刺测压固定装置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我院ICU桡动脉置管监测有创血压的清醒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型桡动脉固定装置)和观察组(改良式桡动脉固定装置),各40例。比较两组肢体舒适度、置管后包扎固定所需时间、更换纱布时患者呛咳时间及置管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肢体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后包扎固定所需时间、更换纱布时患者呛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肢体末梢肿胀、周围皮肤发红、管道堵塞、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型桡动脉穿刺测压固定装置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置管肢体的舒适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新生儿桡动脉置管与肱动脉置管的并发症.[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本院收治新生儿106例,其中桡动脉置管(桡动脉组)55例,肱动脉置管(肱动脉组)51例.比较两组间患儿的日龄、胎龄、体重,动脉穿刺时间及留置时间,持续静滴封管液体、是否首次穿刺、是否一次穿刺成功构成比;比较两种动脉置管的并发症.[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的无并发症率(83.6%,46/55)低于肱动脉组的(90.2%,46/51),但无统计学差异.次要并发症中,桡动脉组的局部感染率及局部血肿率较肱动脉组低,置管脱出率,置管堵塞率及短暂性缺血率稍高于肱动脉组相应指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动脉置管具有与桡动脉置管同样的安全、可靠、便捷等优点.由于桡动脉的置管位置较低、置管经验丰富,其仍是上肢外周动脉置管的首选,如果穿刺失败或发生并发症后,可以选择行肱动脉置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策略在肾脏科ICU留置足背动脉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1日期间留置足背动脉针患者作为对照组(296例)进行历史回顾,将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1日期间留置足背动脉针患者作为观察组(250例),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进行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疼痛主诉及置管后渗血渗液、肢体缺血、导管滑脱及并发症发生总例数均低于对照组 (P<0.05或0.01)。结论:对肾脏科ICU留置足背动脉针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能有效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其疼痛主诉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适合极低体重儿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最佳部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的1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腋动脉组90例、桡动脉组90例,观察两穿刺部位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的频次.[结果]腋动脉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χ2=6.090,P〈0.05);腋动脉组置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桡动脉组(t=14.348,P〈0.05);桡动脉组脱管发生率高于腋动脉组(χ2=4.310,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选择腋动脉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4个部位采血在婴幼儿血气分析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不同采血部位将352例婴幼儿分为桡动脉采血组92例、肱动脉采血组94例、股动脉采血组73例、足背动脉采血组53例。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点血肿及误入静脉发生率均较其他3组低(P0.05);桡动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其他3组(P0.001)。结论桡动脉是婴幼儿动脉穿刺的首选部位。  相似文献   

17.
体位选择对PICC置管成功率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置管体位的选择,探讨其对成功率的影响。方法60例乳癌患者先后采用持续平卧的穿刺体位(A组30例)与先平卧后坐立的穿刺体位(B组30例),就2种体位置管中血管痉挛度、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A组中2例因过度紧张引起血管收缩致置管困难,B组无1例出现送管困难;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86.7%,B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A组一过性静脉炎发生率13.3%,B组一过性静脉炎发生率3.3%。结论先平卧后坐立的体位较持续平卧的穿刺体位优越,能克服血管痉挛对置管的影响,还可降低置管后一过性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正鼻窦手术要求术中控制性降压以减少术中出血,我科常规采用足背动脉连续监测血压的方法进行监控。但足背动脉管径较细、不平直,穿刺置管操作难度大,传统盲穿法的成功率相对较低~([1])。有研究~([2-4])表明,应用超声引导下深静脉、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置管术能提高穿刺速度、降低穿刺即刻并发症,提高血管置管的成功率。本组拟对气管内全麻下进行鼻窦手术的60例患者予足背动脉穿刺置管测压,探讨床旁超声引导下足背动脉  相似文献   

19.
三种静脉置管法在ICU抢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静脉置管法在ICU抢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4例危重患者分为A组(低位股静脉置管)352例、B组(常规股静脉置管)107例、C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345例,记录三组置管平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平均操作时间大于A组、C组(P<0.05),C组留置时间明显低于A组、B组(P<0.05);A组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C组静脉炎、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低位股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创新、并发症少的特点,为最佳置管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高龄骨科患者持续桡动脉压力监测的“集束化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入住ICU的高龄骨科患者持续桡动脉压力监测"集束化护理"对其穿刺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择患者,设立对照组,观察实施此护理方法前、后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以上各指标经对照研究,"集束化护理"组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结论:①"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有效的危重患者临床护理方法,同时也是危重症护理质量管理理念的一种体现;②"集束化护理"能够提高高龄骨科患者桡动脉置管的成功率及降低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观察患者病情;③"集束化护理"有益于保护医、患双方,切实将人文管理融入到危重患者的护理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