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初治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223例HL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般特点、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以及近期疗效;并通过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上述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及graphPad Prism 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23例初治HL患者男女比例为1.25∶1;中位年龄40(3-84)岁,中位生存期为62(8-189)个月,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92.8%。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起病于纵隔淋巴结区域、有结外受累、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CR2未达CR/CRu为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依照患者是否具备上述不良预后因素,将本研究223例HL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3组HL患者5年OS率分别为:100%、96.9%、42.9%,各组间OS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L好发于青年男性患者,疗效好、生存期长;起病于纵隔淋巴结区域、有结外受累、LDH水平升高、CR2未达CR/CRu为独立不良预后因素;根据初治HL患者是否具有上述指标,进行不同危险度分层,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初治H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48例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分析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结果: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是85%和69%,五组分析表明,R-CHOP治疗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CHOP组患者(89%vs. 70%,P 0.05)。单变量分析表明,年龄 60岁、ECOG评分≥2分、Ⅲ-Ⅳ期、IPI评分≥3分、单纯CHOP化疗方案和无放射治疗均与患者总生存率差相关。此外,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60岁与患者更差的总生存期显著相关。结论:年龄 60岁是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一个重要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患者颈部淋巴结残留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实施放射治疗后发现具有颈部淋巴结残留的79例鼻咽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79例患者的生存曲线、计算中位生存时间、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并观察本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颈部淋巴结残留对鼻咽癌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79例患者,随访时间17~60个月,随访结束时,死亡37例(46.84%)、失访5例、存活37例(46.84%),中位生存时间为47.0个月;其中无复发生存时间29.0个月.回归模型显示:残留淋巴结的消退时间≥3个月时为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RR=1.816,P<0.05)、再次进行化疗是患者存活的保护因素(RR=0.814,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患者颈部淋巴结残留时间对患者远期预后具有显著的影响,针对残留淋巴结再次进行放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P53表达与预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8月到2019年4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120例,取所有患者的病灶组织标本(观察组)与癌旁组织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53表达情况,调查患者的临床临床特征,随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P53表达阳性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50%(P<0.05)。在观察组中,P53表达阳性均与患者的年龄、发病部位、大小无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所有患者随访到2020年1月1日,生存105例,死亡15例,生存率为87.50%,平均生存时间为23.21±0.24个月。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预后生存时间与P53表达、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都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53表达、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都为影响患者预后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P53呈现表达较低的情况,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等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也会对预后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一致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结合临床、影像学、HE形态、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对1例不一致性腋窝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鼻咽、左颈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腋窝淋巴结活检诊断为DLBCL,未作任何治疗。4年后发现鼻咽部新生物,活检提示T细胞性淋巴瘤,化疗2个疗程;5个月后出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伴腹腔淋巴结肿大,活检左颈部淋巴结诊断为AITL;结合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和EBER检测确诊为不一致性腋窝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和鼻咽、左颈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性淋巴瘤。结论不一致性淋巴瘤罕见,早期很难明确诊断,易误诊而影响临床治疗导致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NLR中位数的水平将其分为L组33例(NLR2.27)和H组27例(NLR≥2.27),比较两组行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后的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H组化疗后治疗总有效率(55.56%)明显低于L组(87.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化疗后1、2、3年累积生存率(70.37%、59.26%、37.04%)均明显低于L组(93.94%、87.88%、60.61%)(P0.05)。化疗前外周血NLR≥2.27是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组化疗前NLR≥2.27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其水平偏高可能提示临床疗效欠佳,预后也较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9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学呈现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的特点,免疫表型全部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2例患者均用CVP为主的化疗方案,总有效率58%。3年生存率为25%,全组中位生存25个月。结论:AITL临床过程呈侵袭性,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疗效。方法:收集54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同时探索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MCL占本中心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率为4.0%,患者中位年龄63岁,男女比例为1.4∶1,Ⅲ、Ⅳ期患者占96.3%,98.1%患者存在结外器官受累,最常见结外受累部位依次为:骨髓(72.2%)、脾脏(51.9%)、胃肠道(25.9%)。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完全缓解率为37.1%,3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7%和34.7%;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60.4%和49.6%。联合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组疗效优于未联合治疗组,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水平、B症状、肝功能、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近期疗效、是否使用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是否应用auto-HSCT?是否为复发难治状态为预后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及是否为复发难治状态为预后独立相关因素。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相比较,根据简易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及KI-67与MIPI联合的预后指数(MIPI-c)危险分层的患者生存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常有结外器官受累,预后不佳,对于年轻患者采用包含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化疗方案诱导治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生存优势;预后指数MIPI和MIPI-c更适用于套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近期疗效及是否为急发难治状态是预后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捷  吴颖  田红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714-2716
目的:探讨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这一临床少见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2006年收治的28例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临床表现为高热(100%)、肝脾肿大(100%)、2系以上血细胞减少(100%)、骨髓嗜血现象(100%)、高甘油三酯血症(86%)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71%)等。而淋巴结肿大(14%),尤其是外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却不高,仅有4%,对原发病的诊断造成比较大的困难。淋巴瘤病理分型全部为T或NK/T细胞型。治疗上以蒽环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虽然能够使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得到改善,但中位数生存时间只有67d。结论:淋巴瘤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发生时,淋巴瘤临床表现不明显,诊断较困难。临床上出现高热的患者应注意此种现象的存在,仔细寻找原发病灶,明确诊断。联合化疗可以使疾病暂时缓解,但总的生存时间短,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并分析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从2010年1月-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断并至少进行1次疗效评估的129例HL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理类型、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血常规、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白蛋白水平等,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经典HL中结节硬化型所占比例最高为51.6%,其次为混合细胞型(36.5%)、富于淋巴细胞型(3.2%)和淋巴细胞消减型(0.7%),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的HL占4.8%。HL患者3年的总体生存率为89.8%,5年为85.0%;3年的无进展生存率为73.4%,5年为63.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是HL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负性影响因素,而血红蛋白水平是独立正性影响因素。纵隔包块大小为9.2 cm时对判断HL患者的生存状态最有意义。早期无大包块HL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7.4%和76.0%,而晚期HL患者分别为83.4%和55.9%(均P<0.05)。治疗2-4个疗程后对患者的治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方案±利妥昔单抗治疗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2016年8月收治初治伯基特淋巴瘤患儿共91例,采用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方案针对不同危险度患儿进行分层治疗,其中高危组加用利妥昔单抗;分析患儿临床特征和疗效,并评价影响预后相关因素。结果:91例患儿随访5年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9.27±2.69)%和(87.16±2.30)%;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94.51±2.97)%和(84.60±3.40)%;高危组随访5年无事件生存率显著低于中危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颌面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侵犯、LDH>1000 U/L、骨髓肿瘤细胞比例>25%、器官受累部位>4个、St.Jude分期IV期、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是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预后的不良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是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接受化疗+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高危患儿随访5年EFS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高剂量短疗程改良LMB治疗初治儿童伯基特淋巴瘤疗效确切,其中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早期化疗不敏感及中期评估可见肿瘤病灶患者预后更差;而加用利妥昔单抗则更有助于改善高危患儿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ML)的疗效、安全性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70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化学治疗后均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移植前后疗效、不良反应、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70例患者均较快获得造血功能重建,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为7~19 d,平均(13.08±2.16)d,血小板重建时间为10~26 d,平均(16.13±2.43)d;移植后患者达完全缓解占比81.43%明显高于移植前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例ML患者3年的总生存期(OS)率为75.71%;单因素分析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移植前是否缓解、疾病类型、乳酸脱氢酶(LDH)表达、Ann Arbor临床分期为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骨髓受累、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对恶性淋巴瘤的预后影响不明显(P>0.05);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移植前是否缓解、疾病类型、LDH表达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与单纯的化学治疗相比,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ML的巩固治疗,疗效更好,安全性高,长期随访患者生存率较高,移植前能否达到完全缓解、疾病类型、LDH水平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儿童不同病理亚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3月到2017年9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初发儿童NHL 93例,按照WHO-2008淋巴系恶性肿瘤分类标准诊断,根据不同免疫标记、病理类型及肿瘤分期选择化疗方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3例NHL患儿中,男女比例为2.88:1,中位年龄6(0.9-13)岁,病理亚型伯基特淋巴瘤(BL)、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分别为35、17、17、11和7例。在临床上,浅表淋巴结肿大为最常见的首诊表现,而腹腔瘤块(尤其是回盲部)伴LDH明显升高最常见于成熟B-NHL(B-NHL),纵膈肿物最常见于LBL,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最常见于成熟T/NK细胞型NHL。79例完成2个疗程诱导化疗并评估,总体完全缓解(CR)率为81.01%;中位随访时间为32.5(1.0-88.5)个月,10例复发,复发率为11.90%,中位复发时间为5.9(3.4-15.7)个月;总体5年EFS为(77.1±4.9)%,T-LBL、B-LBL、成熟B淋巴细胞淋巴瘤、ALK+ALCL及ENKTL的5年EFS分别为(53.5±16.1)%、100%、(86.2±5.2)%、(87.5±8.3)%和(28.6±17.1)%。单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LDH水平、继发HLH、免疫分型、病理亚型、临床分期、诱导化疗是否CR等因素影响患儿的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2个疗程能否CR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HR0.001,95%CI:0.000-0.122)。结论:不同病理亚型的儿童NHL临床特征及预后不同,诱导化疗后能否达CR是儿童NHL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VCD方案联合乌苯美司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5年4月~2019年6月收治的96例MM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VCD组47例、联合组49例,均给予VC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化疗,联合组化疗期间连续服用乌苯美司.3个化疗周期后观察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伴髓外病变(EMD)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伴髓外病变的4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初次住院时原发性EMD组和复发EMD组MM患者临床资料及生存预后的差异.分类基线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311例,记录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数量、部位、体积和病理结果,随访5年生存状况。结果 (1)311例患者淋巴结转移率23.8%,闭孔处转移率最高62.2%,主要沿宫旁淋巴结→闭孔→髂内、髂外→髂总→直肠旁→腹主动脉淋巴结引流途径顺次转移,3例为跳跃式转移。(2)在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中,淋巴结转移(RR=3.524,95%CI:2.156-5.763)首先入选Cox回归模型。有、无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和86.1%(χ2=33.681,P<0.01)。(3)淋巴结转移个数和转移处数的风险比分别是2.441(95%CI:1.464-4.069)和2.484(95%CI:1.119-5.517),淋巴结转移数目≤3枚、4~10枚和>10枚者5年生存率分别是80.0%、57.6%和22.5%(χ2=14.340,P<0.01)。单处淋巴结转移和多处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72.0%和43.1%(χ2=5.887,P<0.05)。结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主要沿淋巴引流途径进行,以闭孔处转移最常见。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强因素,转移个数和转移处数越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特征、临床特点、诊治方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和血液内科2013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61例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理特征,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并探讨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0(3-81)个月,中位年龄48(15-70)岁,男女占比1.5:1,1、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7.2%和26.2%,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63.9%和24.5%。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百分比影响首程治疗效果;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EBER、贫血、IPI指数、B症状、骨髓侵犯、结外累及、单一治疗方式、首次治疗效果是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程缓解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对于早期患者,接受放疗能获得更多生存率。结论:首程缓解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早期患者(IE到IIE期)放疗或放化疗联合的疗效优于单纯化疗;晚期患者(IIIE到IVE期)病情进展快,预后差,放疗与化疗2种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需考虑造血干细胞输注、CAR-T等新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原发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血液淋巴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21例患者均为初治原发骨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40岁,其中19例患者以疼痛起病,9例患者为单发骨病灶。全组有12例患者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余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6例)和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部分患者联合放疗和/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8例临床缓解(CR 15例,PR 3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5年PFS、OS率分别为63.7%和67.5%。单因素分析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利于提高PFS(P=0.045),单发骨病变更有利于提高OS(P=0.015);患者年龄、性别、分期、ECOG评分、LDH水平、B症状、放疗对PFS、OS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骨淋巴瘤发病年龄较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最常见病理类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是否单发骨病变对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TET2突变(TET2mut)及SNP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24例成人AML患者包括TET2,FLT3-ITD,NPM1等基因在内的共24种基因,收集并分析其对患者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24例AML患者中共检测到TET2基因突变共25例,突变率为20.2%,TET2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共75例,发生率为60.5%,其中SNPrs2454206(G>A)47例,发生率为37.9%。同TET2野生型(TET2wt)患者相比,TET2突变多见于老年患者。而TET2SNP多见于男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P rs2454206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等无明显相关(P>0.05)。但分析发现,TET2AG/GG的患者的1个疗程缓解率及总缓解率均明显优于TET2AA的患者(P<0.05)。在单因素分析中,TET2mut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低于TET2wt患者,无事件生存(event free survival,EFS)率均高于TET2wt患者,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TET2AA患者的1年OS率及EFS率均明显低于TET2AG/GG的患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ET2AA是AML患者OS及E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TET2 SNPrs2454206(G>A)出现率较高,但对化疗的反应较好,患者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含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21年7月丹东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2例晚期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化疗方案中均包括利妥昔单抗.采用MCL国际预后指数(MIPI)评估患者预后,ECOG评分评估患者功能状态,评估治疗疗效、疾病控制率(DC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