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1967年Porstmann开创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成功以来,介入封堵已经成为PDA治疗的首选,虽PDA封堵可能发生机械性溶血、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近年来与PDA介入封堵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逐渐引起重视,以下就和PDA介入封堵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高海拔地区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6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均采用介入封堵术,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监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首先试堵PDA,连续动态监测肺动脉压,只有在肺动脉压下降60%后,才能完全封堵PDA并释放封堵器,并给降压治疗,以巩固疗效。结果:6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肺动脉压平均下降68%,动脉血氧饱合度提高,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随访28d~27个月,患者活动量增加,心功能恢复至1~2级。结论:介入封堵治疗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近期临床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目前近100%采用介入封堵治疗,对巨大PDA封堵瞬间肺循环血流可产生明显改变.近期,我们对2例巨大PDA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小儿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术中出现瞬间肺循环血流量剧烈变化,导致周围血氧饱和度(SaO2)一过性明显下降,而后自行恢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的临床疗效。方法:PDA手术后再通患者3例,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2.0mm、2.5mm和5.0mm,均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封堵,随访无残余分流,1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左心室扩大、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3个月后复查左心室较前缩小、瓣膜反流减轻。结论: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中的作用.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导管室进行PDA经皮介入封堵术的患儿共102例,术前均常规行TTE检查明确诊断,在胸骨旁和胸骨上窝切面二维图像和彩色多普勒图像中显示PDA全貌,并精确测量PDA大小.本研究分为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经介入封堵治疗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共100例成年PDA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封堵前各项检查结果(主要是超声心动图)。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规律随访至少6个月,获得患者的临床情况及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本组100例成人PDA均封堵成功。在介入封堵PDA后即刻,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封堵后即刻比术前:(37.25±15.93)mmHg比(47.85±23.22)mmHg,t=8.791,P<0.0001;(18.37±9.98)mmHg比(23.04±11.48)mmHg,t=5.702,P<0.0001],在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中期疗效,与封堵前比较,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下降[随访中期比封堵前:(33.72±15.64)mmHg比(42.92±22.28)mmHg,t=6.773,P<0.0001],左室射血分数升高(随访中期比封堵前:57.70%±5.10%比56.09%±6.35%,t=-4.522,P<0.0001),二尖瓣、三尖瓣反流情况改善(Z=-3.411,P=0.001;Z=-4.426,P<0.0001)。结论对于符合介入封堵适应证的成年PDA患者,可通过介入治疗闭合PDA,具有良好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患者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的原因。方法: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患者共66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者100例(ASD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100例(VSD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465例(PDA组)。对比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变化,及PDA封堵器直径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随机测量部分患者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包括ASD组50例,VSD组50例,PDA组102例,并根据PDA直径大小将PDA组分为巨大PDA患者42例和中小PDA患者60例,对比封堵器伞盘两端导管压力差。结果:ASD组和VSD组患者无血小板重度降低及机体器官出血事件,PDA组患者发生血小板计数重度降低36例(7.74%,36/465),机体器官出血18例(3.87%,18/465),且仅发生在巨大PDA患者中。PDA组PDA封堵器直径与术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性(r=-0.659,P=0.001)。封堵术前后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比较:术后即刻与术前比,PDA组收缩期、舒张期压差及平均压差均升高(P均0.05);收缩期压差VSD组(56.57±15.33)mm Hg(1mm Hg=0.133 k Pa),中小PDA患者(58.33±26.65)mm Hg,巨大PDA患者(94.66±27.62)mm Hg,巨大PDA患者较VSD及中小PDA患者均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仅见于巨大PDA患者。封堵器两端的高压力差形成滤过封堵器的高速血流对血小板的冲刷性损伤是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未成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6例3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64例(PDA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76例(ASD组);室间隔缺损(VSD)封堵66例(VSD组)。对介入治疗未成功的7例作了回顾分析。结果:未成功率为3.40%(7/206)。其中PDA组为3.13%(2/64),ASD组为2.63%(2/76),VSD组为4.55%(3/66)。未成功原因是:对导管大小判断有误,放置封堵伞有误,输送鞘管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影响手术成功的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Amplatzer ductal occluder(ADOⅡ)封堵器配合微导管微导丝轨道技术介入封堵患儿极细小动脉导管未闭(PDA,术中造影测量直径<1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7年4月10日至2019年12月2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共12例诊断为极细小PDA的患儿采用微导管微导丝轨道技术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确诊后收住院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胸片门诊随访。结果12例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3.7±1.5)岁;体重(16.4±5.4)kg。12例患儿PDA造影形态均为长管型,造影测量的PDA最窄处平均直径(0.8±0.1)mm,PDA平均长度(17.1±6.1)mm。12例患儿手术成功率12/12,术后即刻完全封堵率12/12,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采用穿刺股动脉、股静脉建立全轨道法经股静脉入径顺行封堵1例、经股动脉入径逆行封堵5例,采用穿刺股动脉建立半轨道经股动脉入径逆行封堵6例。所有患者均完成6个月门诊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ADOⅡ封堵器配合微导管微导丝轨道技术封堵儿童极细小PD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经皮介入封堵治疗低龄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经验,探讨其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行右心导管检查,测体、肺动脉压力,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直径、形状,选择封堵器,实施封堵,术后24h,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 105例患儿中102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7.1%,PDA最窄径(4.1±2.5)mm。2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中量残余分流,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包括术后残余分流、股动脉搏动减弱及伤口出血等。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介入封堵低龄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不同年龄组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4至2018-12共100例接受PDA介入封堵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40岁或≥40岁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收集临床症状、合并症、血压等。术前行心脏彩超检查,术中、术后经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力。出院后随访1-3年,记录患者情况及复查心脏彩超。结果 两组患者共100例PDA均封堵成功。中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合并症比例大于青年组(P=0.009,P<0.001),外周收缩压高于青年组(P<0.001),术前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压高于青年组(P=0.008),射血分数低于青年组(P=0.007)。术中两组封堵前右心导管测量的肺动脉收缩压中老年组高于青年组(P=0.01)。两组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封堵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中老年组下降幅度大于青年组(P=0.013)。随访期间,中老年组心脏彩超测量的肺动脉压高于青年组(P=0.018),射血分数低于青年组(P=0.004)。与封堵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均较前下降(P<0.001),射血分数均较前升高(P=0.003)。结论 青年组PDA患者临床症状及合并症少,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通过TTE随访,与中老年组PDA患者比较,介入封堵术后青年组肺动脉压更低,EF更高,故成年后发现PDA应尽早行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12.
自 Porstmann等应用 Ivalon海绵塞子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 PDA)获得成功以来 ,应用介入疗法封堵PDA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 ,如 Rashkind等伞型封堵器、Sideris钮扣式补片、弹簧圈等。但由于多需较大的传送装置 ,或有残余分流 ,往往仅用于内径较小的 PDA。 1 996年 Masura等 [1]应用 Amplatazer蘑菇伞封堵器封堵 PDA成功后 ,将 PDA可封堵的内径提高到 1 2 mm。 2 0 0 1年我们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巨大窗型 PDA2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例 1 :女 ,1 6岁 ,体重 36kg。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 4/6级连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动脉压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行介入封堵治疗的43例PDA患者的临床及介入手术资料。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76±51)mmHg比(46.26±17.26)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39.47±17.11)mmHg比(15.84±10.74)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54.72±19.21)mmHg比(28.53±14.41)mmHg]均显著降低(P均=0.0001),PADP下降程度比PASP更明显[(0.54±0.38)比(0.38±0.15),P=0.012];PDA患者介入治疗后PASP、MPAP下降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B=-0.04,P=0.012;B=-0.006,P=0.009);术后MPAP下降程度与动脉导管管径呈正相关(B=0.022,P=0.01)。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对动脉导管未闭有益,应在年龄较小时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4.
正1临床资料病例一,患儿女性,2岁4个月,因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三尖瓣关闭不全1年入院。患儿出生时超声心动图提示PDA、卵圆孔未闭,1岁4个月时外院行经皮PDA介入封堵术(PDA直径主动脉侧5.0 mm,左肺动脉侧2.3 mm,长4.2 mm,术中封堵装置具体型号不详),手术时体重:7.6 kg,出院时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大量反流,反流面积4.8 c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术前后心率变异性及血浆肾上腺髓质素、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5例PDA患儿作为PDA组,在介入封堵术前3 d及术后3 d、3个月分别检测心率变异性频域(总频谱、极低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结果及血浆肾上腺髓质素、BNP水平.另选6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PDA组术前心率变异性频域总频谱、极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均较低,而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及血浆肾上腺髓质素、BNP水平均较高(均P<0.01).(2)介入封堵术后3 d及3个月,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1),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率变异性及血浆BNP水平术后3 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心率变异性频域总频谱、极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及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心率变异性及血浆肾上腺髓质素、BNP水平在PDA介入封堵术后均改善,可作为了解PDA介入封堵术后心脏自主神经及内分泌功能恢复的随访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um defects,ASD)封堵后残余漏再次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8月至2012年3月,9例PDA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2例ASD介入手术后残余漏患者,术后随访发现封堵器械的分流,11例患者再次行介入治疗。术后即刻及长期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随访。结果 9例PDA及2例ASD患者中,8例再次置入蘑菇封堵器,3例弹簧圈,术后复查超声6例无残余分流;5例术后即刻存在少量残余分流,3例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残余分流消失,2例PDA患者置入弹簧圈后短期溶血,1例经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行外科急诊手术。结论先天性心脏病PDA、ASD介入治疗后出现残余漏行介入封堵的处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platzer法介入封堵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经验,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婴幼儿PDA患儿资料,患儿年龄≤3岁,平均(13±5.5)月,体重(10.3±4.2)kg;做右心导管,实行封堵术,术后24h,1、3、6、12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32例患儿中29例(90.6%)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4.2±2.1)mm。失败者2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大量残余分流,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包括术后残余分流、股动脉搏动减弱及伤口出血等。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介入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单根血管入径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可行性。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导管室完成经典经皮介入封堵PDA治疗(造影组)和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介入封堵PDA治疗(超声组)病例。两组患儿均用超声心动图和X线评估封堵效果,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长、对比剂用量及射线剂量等。结果患儿年龄6个月~11岁,体重8~40 kg。超声组72例,造影组14例。所有患儿均一次封堵成功。超声组穿刺单根血管的有62例,造影组均穿刺两根血管,所有病例均无血管并发症。超声组手术时间为[(52.1±22.8)min比(111.0±42.4)min,P=0.030]、射线剂量[(25.4±19.0)mGy比(123.7±55.6)mGy,P<0.001]、对比剂用量[(0.2±1.2)ml比(42.5±14.4)ml,P<0.001]显著低于造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单根血管入径介入封堵治疗PDA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44岁.发现心脏杂音40余年,活动后胸闷2年于2009-08-01入院.患者从小发现心脏杂音,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PDA),2000-06曾行介入封堵治疗[1],当时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PDA长8 mm,宽9 mm,左室不大,降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径8.5 mm,选择直径16~18 mm PDA封堵器封堵成功.  相似文献   

20.
2007~2008年我院共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治疗114例,其中发生术中术后封堵器脱落6例;审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治疗75例,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发生封堵器脱落患者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