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径路与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30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行肌间沟径路,B组经锁骨上径路。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镇痛时间、臂丛神经主要分支麻醉阻滞完善情况、手术中辅助镇痛药使用情况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术后镇痛时间、20 min阻滞完善率、手术中辅助镇痛药使用及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径路与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均是安全有效的上肢麻醉阻滞方法,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5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C组45例,A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C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3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以及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的术后镇痛时间以及初醒时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起效时间更快,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采用超声引导穿刺为A组,传统解剖定位穿刺为B组,均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容量混合液,剂量为0.4mg/kg。记录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进行麻醉效果评定,记录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A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5);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更少(P<0.05)。结论住院医师使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传统解剖定位穿刺缩短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选择60例行肩锁部骨折手术患者,无明显麻醉手术禁忌症,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施行改良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A组)和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两组手术麻醉效果A组明显优于B组(P0.05),麻醉并发症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改良肌间沟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锁部骨折手术,定位准确,顺左手食指指甲进针,以指甲为引导穿刺,避免反复穿刺,减少并发症,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连续臂丛阻滞中应用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4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0例:A组用超声引导技术下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B组用盲探技术下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结果A组麻醉优良率为96.67%,而B组优良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只有4例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或加用其他方式神经阻滞,而B组有22例。A组并发症寒战、惊厥发生率,血管神经损伤及止血带反应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腋部)运用于较长时间肘部以下手术是行之有效的,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和传统解剖定位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均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解剖定位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观察组阻滞效果比对照组好,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可视下能够避开患者血管和周围重要组织,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简单易学,增加患者的舒适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点及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36例拟行肱骨髁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儿,超声检查肌间沟内臂丛神经的分布,观察臂丛神经的声像图特点,测量神经干的直径与皮肤的距离,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 超声检查36例小儿肌间沟内臂丛神经均清晰显示,超声引导下以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有效率达100%.结论 臂丛神经超声解剖结构清晰,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两组。解剖定位组采取解剖定位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组则进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组患者麻醉效果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麻醉药物用量、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优于解剖定位组,P<0.05;超声引导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解剖定位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臂丛神经阻滞是常用于外科上肢手术的麻醉方式,经斜角肌肌间沟进针是临床主要的穿刺路径。但小儿进行上肢手术行臂丛阻滞时,常因年龄小而不配合导致临床操作困难,麻醉效果不满意且并发症较多。本组对我院36例上肢手术患儿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04-100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与常规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行上肢手术肥胖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采用常规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操作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B组患者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操作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臂丛神经阻滞相比,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缩短操作时间,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采用超声引导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级的闭合尺、桡骨骨折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引导组(US组),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监测,局部麻醉采用0.2%左布比卡因0.4mL/kg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US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4.42±0.47)min]高于C组[(2.78±0.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组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7.63±1.56)min]低于C组[(9.89±1.6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组氯胺酮的用量[(31.3±10.6)mg]低于C组[(60.6±11.7)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S组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18.7±6.9)min]低于C组[(30.6±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阻滞能明显减少全身麻醉药量,临床效果更好;CMAP是神经阻滞的客观和量化的观察指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超声解剖学特点及超声引导在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5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应用超声检查肌间沟内臂丛神经的分布情况,观察其回声特点,测量神经干的直径及其距离皮肤的深度,并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Ⅰ组患儿21例,使用0.25%布比卡因1.0 ml/kg;Ⅱ组患儿54例,使用0.25%布比卡因0.5 ml/kg;两组总量均20 ml。比较两组注药后各时点各神经阻滞情况。结果 75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超声检查均清晰显示,呈类圆形低回声,周边为强回声,边界清晰。上干支直径(1.61±0.20)mm,距离皮肤层深度(6.50±1.00)mm;中干支直径(1.73±0.17)mm,距离皮肤层深度(8.24±0.93)mm;下干支直径(1.78±0.26)mm,距离皮肤层深度(10.50±0.97)mm;Ⅰ、Ⅱ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有效率均达100%。结论臂丛神经超声解剖结构清晰,超声引导下小儿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减少麻醉药剂量,臂丛阻滞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5~12岁手外科手术患儿,其中骨骼伤23例,软组织伤37例.分为A、B两组,A组31例,静脉留置针腋路臂丛神经穿刺,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连续臂丛阻滞麻醉,术毕带留置针回房,间断给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B组29例,盐酸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术毕自控静脉镇痛.记录分析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及相关费用.结果:两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较多(P<0.05),B组麻醉相关费用较高(P<0.05).结论: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科麻醉及术后镇痛,安全、高效、简便、价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高国峰  王海涛  李红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176-4177,4180
目的观察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及上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反向斜引进针阻滞法,B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麻醉显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和有无并发症。结果A组的麻醉显效及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麻醉效果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和高于B组,效果确切、安全、无并发症。结论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较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也更加确切,并发症少,并且有区域阻滞选择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传统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76例,随机分成A组38例采用传统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38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患者VAS评分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秀率高于A组(P0.05)。B组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单切面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效果确切、安全,可以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6.
鲁加波 《系统医学》2023,(24):30-33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4月涟水县人民医院治疗的78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参照组实施手法解剖定位麻醉,研究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麻醉操作和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麻醉阻滞优良率97.44%高于参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5,P<0.05);研究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麻醉效果,麻醉操作时间短且起效快,麻醉阻滞优良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将上肢骨折手术患者91例按交替分组法分为2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n=45)给予0.5%罗哌卡因麻醉阻滞,观察组(n=46)给予0.25%罗哌卡因麻醉阻滞。比较2组患者用药30 min后神经阻滞情况、麻醉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30 min后,2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及肌皮神经完全阻滞的患者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肢骨折手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的效果好,能满足手术需求,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行上肢手术的患儿56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儿均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对照组患儿在常规定位下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在超声引导下行手术治疗,术中为了维持患儿麻醉深度给予不同剂量的七氟醚。对两组患儿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七氟醚用量以及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效果好、七氟醚用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能很好地满足小儿上肢手术中对麻醉的需要,起效快、效果好、相关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接受B超引导下行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麻醉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完全阻滞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引导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较肌间沟阻滞好,其起效时间快、阻滞完善,是适用于急诊手术的上肢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4):3286-3287
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行上肢手术的78例患儿,均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传统体表定位)和研究组(超声引导定位)各39例,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1)研究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0%(39/39),对照组为82.05%(32/39),研究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显著低于对照组(10.26%,P<0.05)。将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