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与盲穿法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在肺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搜集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行PICC的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方式进行分组,将接受行盲穿法进行PICC置管的7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行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8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7.5%(78/80),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0%(80/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60/70)和92.9%(65/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05、5.91,P值分别为0.008、0.01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4/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1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P=0.003)。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对肺结核患者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优于盲穿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CVC)在肝细胞癌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随机选择留置PICC和CVC导管,PICC组、CVC组各45例,观察并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PICC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1.1%,明显高于CVC组的75.6%(χ2=3.92,P=0.041);两组留置时间中位数比较,PICC组为182天,明显长于CVC组的65天(u=3.11,P=0.023);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PICC组为8.8%,明显低于CVC组的24.4%(χ2=3.92,P=0.041)。结论 PICC较CVC方法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应成为需要长期置管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定位引导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240例拟实施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和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例(1.7%)经高频超声检查后估计拟置管浅静脉内径<2.0mm,小于PICC管配套14G穿刺针的外径2.1mm无法置管而放弃。在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116例(98.31%),二次穿刺成功2例,总体成功率达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76例(63.33)%,二次穿刺成功34例,总体成功率达91.67%;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和穿刺失败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超声组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穿刺时间短,可作为普通直视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穿刺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临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临床探讨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急诊科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68例行颈内静脉穿刺管术的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颈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2组患者穿刺效果。结果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后的置管成功率(97.06%)、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1.12%)均明显优于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行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对照组(79.41%)、(70.59%),且观察组置管失败率(2.94%)、置管所需时间(13.5±2.7)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0.59%)、(21.4±1.2)min;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88%)明显低于对照组(26.47%),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效果显著,置管成功高,置管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少,可作为抢救及治疗急诊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复苏患者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急诊和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0例老年心肺复苏患者,根据置管方式分为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组(实验组)和改良Seldinger穿刺法置管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穿刺探查时间、穿刺成功率和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穿刺探查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类并发症比较中,实验组误穿动脉的发生率和形成局部血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比传统置管有更好的穿刺效果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对140例需要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穿刺)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经颈内静脉穿刺),对两种方法 进行对照研究,记录从消毒铺巾至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需要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超声组7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65例(92.9%),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44例(62.8%),总成功率为91.4%,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超声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4.2±1.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9±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为6例(8.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法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标记法,且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见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不同静脉置管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与PI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8.
《内科》2017,(4)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接受静脉化疗的乳腺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SF-36)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SF-36评分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采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进行输液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与PICC相当,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在危重早产儿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危重早产患儿1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儿在出生当天给予PICC穿刺置管治疗;观察组患儿出生后即刻给予脐静脉置管治疗,10 d后拔除改用PICC穿刺置管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每次穿刺所需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比较两组患儿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每次穿刺所需时间与住院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静脉输液时药液外渗发生率(40. 0%)低于对照组(95.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儿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危重早产儿中联合使用脐静脉置管与PICC穿刺置管进行治疗,可显著减少住院治疗期间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降低药液外渗发生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穿刺局部皮肤过敏等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MST)用于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将31例同期拟行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例及对照组21例,均采用MST置管,其中观察组于B超引导下进行。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8例(80.0%)、出现并发症(静脉炎)1例(10.0%)、满意度评分(2.76±1.43)分,对照组分别为11例(52.4%)、4例(19.0%;静脉炎1例,血栓形成2例,进入分支血管1例)、(1.93±0.41)分,两组比较P分别〈0.01、〉0.05、〈0.05。结论B超引导下MST用于PICC可减少静脉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ECG技术辅助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从我院2016年11月-2019年11月选取9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5例,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式.另一组为观察组,采用ECG技术辅助穿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异位发生情况,以及导管末端深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置管异位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下1/3处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CG技术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能够帮助精准定位,减少导管异位,有利于判断导管尖端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需行气管切开术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80例。在B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其效果。结果置管成功率为100.0%,其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0%(76/80)。导管平均放置7 d,未见有明显血肿、静脉炎、血胸、气胸、心包压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B超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尤其在初学医师中,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情志护理在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拟行PICC置管的82例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分为情志护理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置管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的差别。结果情志护理组置管操作时间为(28.9±5.6)min,而对照组置管操作时间为(32.2±3.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6,P=0.001)。情志护理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2.86%(39/42),而对照组为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5,P=0.049)。情志护理组满意度为95.24%(40/42),而对照组满意度为85.00%(34/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0,P=0.042)。情志护理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为(8.4±1.9)mmol/L,对照组平均血糖水平(9.2±1.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8,P=0.012)。结论在恶性肿瘤合并糖尿病PICC置管患者中实施情志护理,可以明显缩短穿刺操作时间,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手法辅助在防止肝癌患者PICC置管颈静脉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PICC颈静脉置管肝癌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进行常规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比较两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成功置管50例(100.0%)、对照组成功置管38例(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2例(4.0%),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15例(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血栓、疼痛、液体渗漏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癌患者PICC颈静脉置管进行手法辅助法可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接受PICC置管期间,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0例,接收患者时间段介于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间,随机开展规范的分组操作。对照组针对所纳入的40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所纳入的40例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生活质量指标检测值等指标情况与对照组指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病发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PICC置管操作期间,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其一次性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明显提升,置管时间明显延长,并发症风险较低,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肢体肿胀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150例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经PICC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置管情况[术中渗血量、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PICC患者肢体肿胀发生情况、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患者PICC管理满意度。结果 (1)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渗血量小(P0.05)、置管时间短(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高(P0.05)、VAS得分低(P0.05);(2)观察组无肿胀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静脉炎、穿刺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移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者PICC管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胃肠道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PICC并发症均有效,且能改善患者PICC置管情况及PICC管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正PICC系指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穿刺置管,沿静脉走形,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最后导管的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的一项技术操作。PICC作为高级血管工具,为患者提供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7 d至1年),并在起到保护患者静脉、解除患者反复穿刺痛苦的同时,帮助完成静脉输液治疗。置管前评估作为PICC留置的第一步,关系到后续多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胸腔积液患者使用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持续胸腔闭式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对照分析2014-04~2014-10行胸腔闭式引流的胸腔积液患者52例,其中胸腔穿刺后使用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穿刺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引流效果、留管时间、疼痛评分、导管堵塞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引流效果优于对照组,导管堵塞少于对照组(P0.05),但在留管时间、疼痛评分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胸腔积液患者留置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进行持续胸腔闭式引流的引流效果较好,不易发生导管堵塞,有利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20.
总结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在肿瘤科1例头颈部肿瘤老年患者的应用经验。笔者收治了1例双上肢及下肢重度水肿,呼吸困难,无法平卧,营养状况差的患者。患者无法在上肢或下肢行PICC置管,因此采取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行隧道式PICC置管术。患者成功置入PICC导管,穿刺时间为42分钟,X线摄片显示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置管患者无并发症的发生。应用3CG心电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从颈内静脉行隧道式PICC置管,可有效解决无法从四肢血管进行PICC置管患者的静脉治疗难题,避免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为疑难危重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输液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