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男性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十分罕见。本文报道1例。患者体检时偶然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并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为MESTK, 免疫组化染色为ER(+), PR(+), SMA(+)。术后随访4个月, 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无肿瘤复发征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MESTK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3例MESTK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5.7(40-51)岁;临床表现为腰腹部疼痛或伴血尿;B超及CT检查显示肾脏囊实性或实性肿物,边界清,大小为7.0cm×6.0cm×5.0cm、7.6cm×7.5cm×7.0cm、4.3cm×4.0cm×4.0cm,增强后可见中等或明显强化。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单纯肾切除术。结果:光镜下以不等量增生、腺管样或囊性扩张的腺上皮与以不同排列方式的梭形细胞间质混合组成为特征,两种细胞均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相。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CK(AE1/AE3)(3/3)、vimentin(3/3)、CK7(3/3)、EMA(2/3)+,梭形细胞vimentin(3/3)、SMA(3/3)、actin(3/3)、Desmin(2/3)+,肿瘤细胞ER、PR、CD117、S-100、HMB45、CK20、P63、CD34阴性。3例分别随访38、52、159个月,肿瘤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MESTK是一种少见的肾脏混合性肿瘤,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单纯肾切除手术为主,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1例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患者女性,50岁。有20年口服避孕药史。主诉腰部不适和血尿半年,CT及MRI示左肾上极囊实性8cm×6cm肿物,术前诊断囊性肾癌,2004年7月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术中发现左肾上极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术后见左肾上极7.9cm×8.9cm×9.0cm多房囊性肿瘤,边界清楚,内充满咖啡色粘稠液体,囊腔直径0.5~2.0cm,部分囊壁较厚呈实性。病理检查:肿瘤均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柱状和靴钉样,可见明确的胃肠道上皮分化细胞。间质成分主要由梭形细胞构成,可见特征性呈束状分布的平滑肌组织。免疫组化:上皮细胞AE1/AE3(+),间质细胞ER(+)、PR(+)、SMA(+)。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为良性肿瘤,罕有胃肠道上皮分化特征,需与肾脏其他良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囊性肾癌(CRCC)的临床经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4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CRCC并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定期随访。14例肾脏囊性疾病通过螺旋CT、超声检查或MRI初步诊断为CRCC,其中Bosniak分级Ⅱ、ⅡF、Ⅲ、Ⅳ级肾脏囊性疾病分别为4、2、6、2例。9例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3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RN);1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术后病理考虑恶性病变再次行LNSS。结果:14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例诊断为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癌(MCRNLMP),4例诊断为肾细胞癌囊性变(RCCC),3例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1例诊断为多房囊性肾瘤(MLCN)。其中11例CRCC中,T_(1a)N_0M_0期4例,T_(1b)N_0M_0期3例,T_(2a)N_0M_0期3例,T_(2b)N_0M_0期1例。随访2~46个月,其中1例RCCC患者术后9个月复发,其余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术前影像学诊断的CRCC病理类型多样,诊断较为困难,但Bosniak分级可以作为肾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LNSS可作为治疗CRCC的优先选择方案,MCRNLMP预后良好,与临床分期及肿瘤体积无关,但RCCC预后不良,应根据术后病理个体化管理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deficient RCC)伴瘤栓的诊治经验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6例FH-deficient RCC伴瘤栓患者的病例资料, 男4例, 女2例。年龄22~57岁, 其中<40岁2例。肿瘤位于左侧5例, 右侧1例。肿瘤最大径8(4.8, 14.0)cm。完善增强CT等相关检查后行手术治疗。本组6例中, 1例行开放手术, 术中发现下腔静脉粘连重, 仅姑息切除左肾;余5例中, 1例行后腹腔镜根治性右肾切除术+瘤栓切除术, 1例行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根治性左肾切除术+瘤栓切除术, 3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左肾切除术+瘤栓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293(185, 366)min。2例术中需要阻断腔静脉, 阻断时间分别为13 min和28 min。肾肿瘤和瘤栓病理诊断为FH-deficient RCC。病理检查:大体标本切面为灰白、灰黄色, 实性, 常伴坏死, 局灶可见囊腔;镜下观察见肿瘤广泛累及肾实质, 肿瘤呈乳头状、筛状和管囊状结构。免疫组化染色检查FH(-), 2SC(+)。术后住院时间8(4...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肾脏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女5例,男3例,平均年龄48.4(25~80)岁。肿瘤最大直径平均4.2(2.5~10.0)cm。3例行开放性肾癌根治术,3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例行腹腔镜肾脏部分切除术。结果:手术顺利,术中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平均住院7(5~10)天,术后平均随访30(7~45)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低度恶性的肾脏肿瘤,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与肾癌类似,需依靠病理组织学确诊。早期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需长期密切随访,对最大直径<4.0cm患者,推荐行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点,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为左腰痛1例,腰酸及镜下血尿1例,余6例由体检发现。8例均行超声和CT检查,1例行MRI及IVP检查。5例术前诊断为肾癌,2例术前怀疑肾癌,但良性病变不除外,1例诊断为肾盂癌。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肾、输尿管及部分膀胱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腺瘤。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楚;光镜下见肿瘤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浆内见大量线粒体。术后随访2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阳性发现,但在区分良恶性上不可靠;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治疗上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术中冷冻病理切片可对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其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了解其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14例囊性肾癌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总结讨论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治和预后。结果肿瘤最大径1.8~8.1 cm,中位最大径3.3 cm。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8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4例患者中4例行开放手术,10例行微创手术。TNM分期:T1a期9例,T1b期4例,T2a期1例。术后病理肾透明细胞癌伴囊性变5例,多房囊性肾癌9例。术后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例发生淋巴瘘,均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1~44个月,未见局部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囊性肾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肾肿瘤类型,恶性程度一般较低,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手术治疗效果好,首选治疗方法为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囊性肾瘤(cystic nephroma,CN)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2000年1月1日~2019年3月30日收治的CN病人6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4例病人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病人行根治性肾脏切除术。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N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进行随访。结果 6例CN均为女性。CN病理形态学特征表现为多房囊性结构,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6例病人均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pan,CK-pan)、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波形蛋白(Vimentin)、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结蛋白(Desmin),不同程度的表达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5/6)、CD-10(2/6)和抑制素(Inhibin,2/6)。中位随访时间58个月(1~23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CN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术前仅凭病史及影像学检查难以与其他肾脏囊性疾病鉴别,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保留肾单位手术是治疗CN的推荐手术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etanephric adenoma,M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例MA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进行讨论。本组男4例,女4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47岁;左肾3例,右肾5例,均为单发。临床表现为腰痛1例,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其余患者均无明显症状。术前影像(B超、CT)诊断为肾癌。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开放,4例后腹腔镜),2例行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1例开放,1例后腹腔镜)。结果术后病理报告为MA,1例局部伴有乳头状腺癌成分。术后随访6例,随访时间5~57个月(平均25.6个月),均无瘤生存,失访2例。结论 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肾癌,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良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2月收治26例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式、病理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26例患者中,行开放手术4例,其中因术中粘连严重中转开放手术2例,微创手术22例,其中腹腔镜手术4例,后腹腔镜手术17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1例;保留肾单位手术14例,根治性肾切除术12例。26例患者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26例均获随访,随访12~82个月,平均43.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多房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恶性程度低的肾肿瘤,预后良好。影像学检查对其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手术治疗为多房囊性肾癌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的胃间质瘤(直径5cm)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自2004年8月至2009年12月,对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29例(直径0.89~3.85cm,平均1.78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35~90min,平均55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h,平均28h。住院时间3~5d,平均3.6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者28例,神经鞘瘤1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6.5%。28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2~64个月,平均30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和诊断小的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其可切除性。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的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例M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影像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2例MA患者中,男5例,女7例;年龄29~82岁,平均(53.9±17.9)岁。1例因腰背部疼痛症状入院,其余11例因体检发现肾脏占位入院。2例血常规结果提示红细胞增多症,所有患者血肌酐值正常。8例肿瘤位于左肾,4例位于右肾。10例患者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12例行CT检查;10例肿瘤为实性,2例为囊实性。平扫CT值为(37±6)HU,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动脉期CT值为(57±9)HU,静脉期CT值为(70±11)HU。6例行MRI检查,T1WI及T2WI呈低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肿瘤最大径为1.4~8.1cm,平均(4.1±1.9)cm。12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肾部分切除术8例,根治性肾切除术4例;其中11例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12例患者均由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MA,手术切缘均阴性。免疫组化示波形蛋白(Vimentin)、CD57、AE1/AE3、WT1、细胞角蛋白(CK7)、上皮膜抗原(EMA)和α-甲基酰基辅酶A外消旋酶(AMACR)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2、10、8、7、3、2和1例。CD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Ki-67均阴性。12例获得定期随访,随访时间10~1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3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或转移,1例于术后96个月因高龄死亡(90岁),1例于术后78个月因心脏病死亡。结论:MA是罕见的肾脏上皮肿瘤,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不明显,术后病理检查才能确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MA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检测BRAF V600E突变和钙黏蛋白17(CDH17)可帮助明确诊断MA。MA预后良好,但其生物学行为存在争议,术后仍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4年收治的7例RO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4例,年龄30~63岁,平均40岁。5例因体检发现,2例因腰部酸痛不适就诊发现;7例行CT、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肿瘤均为单侧单发,位于左肾6例,右肾1例。肿瘤直径在2.5~10cm,平均5.06cm。6例行肾脏部分切除术,1例行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失访,6例随访,随访时间2~5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术后病理检查报告均为RO。结论:RO是一种少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多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有阳性发现,典型病例有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但大多无特异性表现。不推荐术前穿刺活检,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检查有一定意义。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治疗上以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加深对多房囊性肾细胞癌(MCRCC)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14例囊性肾占位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及手术方式等临床资料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本研究共14例,男12例,女2例,年龄31~75岁。7例术前术后均诊断囊性肾癌,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2例术前诊断为复杂性肾囊肿,行去顶减压术后病理结果为肾囊性透明细胞癌,1例术前诊断为双肾下极肾癌,术后病理结果为左肾透明细胞癌伴局部囊性透明细胞癌,右肾透明细胞癌;1例术前诊断为左肾多发囊肿,术后病理证实为囊性腺瘤,1例术前诊断囊性肾癌,术后病理结果为肾囊肿;1例术前诊断为双侧多囊肾伴部分囊壁钙化,术后病理为双侧多囊肾伴左肾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术前诊断双侧多囊肾伴右肾下极占位,术后病理结果为右肾下极占位为囊性肾乳头状肾细胞癌伴有囊性肾透明细胞癌;14例患者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MCRCC术前影像学容易误诊,最好的选择是保留肾单位手术,以尽量多保留肾功能以改善整体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Xp11.2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6例Xp11.2肾细胞癌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26例患者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9~59岁,平均31.4岁。其中13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3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5例行开放肾癌根治术,1例肾癌根治术后因纵隔转移穿刺确诊后行靶向药物治疗。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Xp11.2肾细胞癌。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1~36)个月,1例患者因肿瘤全身多发转移死亡,2例失访,其余23例均预后较好。结论:Xp11.2肾细胞癌临床发病率较低,诊断主要结合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FISH确诊实验,手术主要以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为主,短期随访预后尚可,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潜能多房性囊性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其他囊性肾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方法:收集21例低度恶性潜能多房性囊性肾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其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患者男14例,女7例;年龄22~61岁,平均43岁。13例常规体检发现,其余8例因腰部不适或血尿入院。大体检查:肿瘤直径1.5~4.2cm,界限清楚。切面呈多房囊性或蜂窝状,囊内含清亮浆液性或凝胶状液体。显微镜下囊壁衬覆单层胞浆透亮的肿瘤细胞,细胞核小,未见核仁,WHO/ISUP核分级1级17例,2级4例;衬覆细胞偶可见呈多层,或形成囊内小乳头。囊壁由薄层纤维组织构成,3例伴钙化。囊壁间可见呈簇或小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PAX8和CAⅨ呈强阳性,CK、CK7、上皮膜抗原(E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部分阳性,而CD10阳性仅3例。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4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9例术后获随访,随访时间7~216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低度恶性潜能多房性囊性肾肿瘤是2016版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新更名的一个肾肿瘤,其WHO/ISUP核分级低、低TNM临床分期,预后极好,诊断时需严格把握标准。临床上需依据肿瘤部位、大小以及有无突破肾包膜等决定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多房性囊性肾癌(MCRCC)的诊治水平。方法:2006年1月~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MCRCC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0岁。该组患者均于体检时发现。术前均行B超、CT检查,其中有3例又行MRI检查,术前诊断囊实性占位10例,诊断肾囊肿2例,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6例行肾部分切除,1例术中病理为良性,行去顶减压术,术后病理为恶性而二次行肾切除术。1例患者术中取病理回报为恶性而行肾切除。结果:该组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MCRCC,肿瘤最大直径为2.5~8.0cm,平均4.0cm。TNM分期均为T1N0M0期。病理分级G110例,G22例。随访3~62个月,平均36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MCRCC恶性度低,预后好。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不易与多房性肾囊肿鉴别,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囊性肾癌的诊断和治疗(附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方法:对7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超声及CT的特点,以及病理学特征、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超声诊断囊性肾癌4例,CT诊断囊性肾癌7例;术后病理诊断肾癌囊性坏死5例,多房性囊性肾癌1例,单纯性囊肿恶变1例。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楔形切除术,1例行肿瘤切除术。6例获随访,5例生存至今。结论:熟悉囊性肾癌的病理学特征及影像学的特点是提高囊性肾癌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深化对其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M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结果、鉴别诊断、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2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肾肿瘤,1例行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术后病理检查均为MA。例1随访12个月,例2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组织良性肿瘤,常误诊为肾癌,术前增强CT对诊断有帮助,最终诊断往往需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因MA的良性生物学行为,NSS为其理想的治疗选择,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