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温病样组织变化的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鲍温病样组织变化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Ki-67在其中的表达模式。方法:利用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技术系统地分析了52例伴鲍温病样组织变化的不同疾病。结果: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本组病例的疾病种类、组织学特征虽异,但均伴有某些共同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结果示Ki-67在鲍温病、恶性外毛根鞘瘤、小汗腺汗孔癌、鲍温样日光性角化病、鲍温样丘疹病中示阳性表达:小汗腺汗孔瘤、增殖性外毛根鞘囊肿和毛囊孔上皮瘤标本中多在鲍温病样组织变化的区域内见稀疏阳性表达的肿瘤细胞。结论:鲍温病样组织变化系由于长期慢性刺激而发生在角化上皮组织的一种进展缓慢的增殖性病变,其生物学恶性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良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PTC/MPTC)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例良性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PTC),1例恶性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肿(MPTC)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PTC均发生于头部,1例MPTC发生于下颌部,临床上4例患者均表现为头面部肤色或暗红色结节。组织病理上PTC表现为外毛根鞘型角化的囊肿形成多小叶结构。MPTC往往生长较快,容易出现坏死,如果在PTC的病理基础上,出现明显的细胞异形性和坏死,说明PTC出现了恶性转化。结论:对于头面部肤色或暗红色结节,组织病理是明确诊断的关键,对于MPTC,侵袭性生长模式,局灶性的坏死及明显的细胞异形性是诊断的关键。外毛根鞘来源的外毛根鞘囊肿、PTC,MPTC是一个谱系性疾病。是一个由良性到恶性连续的形态学谱系。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增生性外毛根鞘瘤.患者女,58岁.头皮出现红色结节,不痛不痒,逐渐增大30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可见大小不等由鳞状细胞组成的瘤细胞团块,部分瘤细胞胞质淡染,周围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瘤细胞周围可见增厚的基膜,瘤细胞周嗣有角化不良及角囊肿形成,外毛根鞘角化,肿瘤内及间质中可见钙化灶.  相似文献   

4.
毛胚瘤一例     
国内首次报道一例良性毛囊性肿瘤——毛胚瘤.患者男,48岁,前胸壁无症状皮下结节10年.组织学显示肿瘤位于真皮,境界清楚,边缘有纤维性假包膜,瘤团由结节和囊肿构成,大多数结节显示中央透明细胞呈同心圆分布,周围嗜碱性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肿瘤向毛球、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毛囊漏斗部分化.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角蛋白AE1/AE3、CK5/6和CK17,不表达CK7或CK20.中央透明细胞和周边栅栏状细胞显示完全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方式.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改变诊断毛胚瘤.  相似文献   

5.
国内首次报道一例良性毛囊性肿瘤——毛胚瘤.患者男,48岁,前胸壁无症状皮下结节10年.组织学显示肿瘤位于真皮,境界清楚,边缘有纤维性假包膜,瘤团由结节和囊肿构成,大多数结节显示中央透明细胞呈同心圆分布,周围嗜碱性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肿瘤向毛球、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毛囊漏斗部分化.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角蛋白AE1/AE3、CK5/6和CK17,不表达CK7或CK20.中央透明细胞和周边栅栏状细胞显示完全不同的免疫组化表达方式.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改变诊断毛胚瘤.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增生性外毛根鞘瘤.患者女,32岁.左侧头顶部外向增生性肿物12年余,缓慢增生,呈菜花状,质地呈实性.组织病理检查:瘤团位于真皮,呈分叶状,主要由大小基本一致的PAS染色阳性细胞组成,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其间可见毛鞘角化和鳞状涡形成.诊断:增生性外毛根鞘瘤.  相似文献   

7.
报告1例左颊部黏液表皮样癌。患者女,80岁。左颊部肿块半年。体格检查:左颊部见一约3.0 mm×2.5 mm黑褐色圆形实性肿块,呈分叶状。组织病理示真皮内见肿瘤细胞团块,瘤细胞较大,有异形性,瘤巢周围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细胞角蛋白(CK)、P63阳性,上皮膜抗原(EMA)少量细胞阳性,癌胚抗原(CEA)、肌动蛋白(actin)阴性,Ki-6710%(+),AB-PAS染色肿瘤局部可见少量黏液,结合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诊断为黏液表皮样癌。  相似文献   

8.
皮脂腺痣并发小汗腺汗孔癌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患者男,39岁。左侧头皮、面部丘疹、结节、斑块39年,部分菜花样隆起1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面部前额斑块病理片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真皮层皮脂腺明显增生。菜花样增生物病理片示真皮可见一个或多个上皮肿瘤细胞团,呈巢索状;肿瘤细胞团内见多角形、核位于细胞中央的的鳞状细胞样瘤细胞和含丰富的糖原且细胞膜清楚的浅染瘤细胞,核分裂相多,有病理性核分裂;瘤细胞浸润真皮及皮下,可见局灶有导管分化。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结节混合性CK(细胞角蛋白)阳性,肿瘤内导管结构EMA(上皮膜抗原)强阳性,PAS染色可见胞浆内糖原染色阳性。根据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皮脂腺痣并发小汗腺汗孔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增生性外毛根鞘瘤(PTC)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1例确诊PTC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1例 PTC 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12-89岁,平均54.45岁,病程2周~40年,平均75.88个月.皮损面部最多,19例,占61.29%.本组31例患者中,只有1例临床诊断PTC,准确率仅3.23%,误诊率96.77%.PTC组织病理特征包括真皮内多发性肿瘤结节,囊肿、非浸润性栅栏状边界、透明基膜带、外毛根鞘样骤然角化.结论:PTC临床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特征,应与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恶性 PTC 及外毛根鞘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0.
外毛根鞘癌     
报告1例外毛根鞘癌.患者女,84岁.右侧面部出现肿块半年,增大、破溃,大小约3 cm×3 cm.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呈小叶状增生且与表皮相连的肿瘤组织.部分肿瘤组织显示外毛根鞘角化.该肿瘤组织主要由内含透明细胞质之非典型大型细胞所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阳性,过碘酸-希夫染色(PAS)阳性,上皮膜抗原(EMA)阳性,S-100蛋白(S-100)阴性,平滑肌抗体(SMA)阴性,细胞角蛋白7(CK-7)阴性,临床诊断为外毛根鞘癌.建议患者行局部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头皮恶性增生性毛根鞘瘤.患者男,80岁.出生后头皮处即有1个斑块,增长不明显,无任何自觉症状.近2年斑块出现瘙痒,并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后诊断为恶性增生性毛根鞘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毛根鞘癌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13例外毛根鞘癌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年龄34 ~ 87岁,平均70岁。临床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的肿块。镜下肿瘤组织呈实体状、叶状、小梁状,以伴有外毛根鞘角化的上皮细胞增生为特征,主要由不典型透明细胞构成。13例均行过碘酸雪夫染色,肿瘤透明细胞均阳性。6例做了免疫组化染色,均表现为瘤细胞表达高分子角蛋白、上皮膜抗原,不表达癌胚抗原、S-100、细胞角蛋白8、上皮抗原(Ber-Ep4)。9例随访4个月至5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外毛根鞘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皮肤附属器肿瘤,缺乏可辨认的临床特征,需与皮肤其他恶性透明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毛囊瘤     
<正>组织病理特征真皮内可见多个扩张的毛囊,其中2个毛囊开口于表皮,毛囊口角化过度,自囊壁长出多个次级毛囊。真皮内可见囊性扩张的毛囊结构,有多个基底样细胞条索。组织病理分析图1的病理特征符合毛囊瘤(trichofolliculoma)。毛囊瘤又称为毛囊上皮瘤(follicular epithelioma),是一种毛鞘错构瘤。病变为1个或多个扩大而扭曲的原发性毛囊,多开口于表皮,毛囊口角化过度,原发性毛囊内有角质及多数毛干,周围为放射状排列的次级毛囊。次级毛囊周围有明显的纤维性毛根鞘环绕中央的原发性毛囊,可见到内毛根鞘、外毛根鞘、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6岁。右口角斑块2年余。皮肤科情况:右口角见一2.2cm×1.4cm浸润性肤色斑块,中央偏淡红色,表面不平,边界清楚,与皮肤黏连,质硬。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下部及皮下组织见多数基底样瘤细胞团块,瘤细胞形成巢状、条索状或蝌蚪样肿瘤团块,伴有大量管腔及囊腔样结构形成,部分腔内可见嗜酸性均一物质。间质明显增生,可见透明变性和黏液变性。未见角质囊肿及筛状结构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上皮膜蛋白(EMA)和癌胚抗原(CEA)阳性,S100蛋白、角蛋白10(CK10)、角蛋白20(CK20)和GCDFP-15(gross cystic disease fluid protein-15)均阴性。诊断:汗管样小汗腺癌。本病临床罕见。治疗采用Mohs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报告1例丛状神经鞘瘤.患者男,74岁.因右胸部皮肤结节50年就诊.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中散在分布多个大小、形态不一的肿瘤细胞团块,其周围有完整的包膜.肿瘤团块主要由许多梭形细胞组成,核深染,染色质丰富,有异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几乎所有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S-100蛋白均阳性,而K1-67阴性.符合丛状神经鞘瘤的诊断.组织病理上该病需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报道一例甲母质瘤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患者,男,54岁。右手食指指甲增厚、变黄10年。组织病理检查:甲板显著增厚,甲母质细胞V形增生,底端呈条索状伸向真皮,上端呈乳头瘤样伸向甲板,上覆嗜酸性角质增生带,部分乳头瘤顶端见渗出结痂。真皮浅层梭形细胞增生,排列杂乱,间有散在肥大细胞,深部纤维及纤维细胞增生,排列与表皮平行。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CD34阳性,S-100阴性,FⅩIIIa阴性,CD68阴性,CK7阴性。诊断:甲母质瘤。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0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8岁。左臀部巨大溃疡伴离心性扩大10余年。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可见弥漫性肿瘤细胞浸润。肿瘤细胞体积大,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染色质深,可见明显核分裂相。多核瘤巨细胞及R-S样细胞未见。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约90%以上细胞CD30+染色阳性、CD3、CD4和LCA染色(+),而CD8、CD20、CD79α、TIA-1和ALK-1均为阴性。诊断为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皮肤肌上皮细胞瘤.患儿女,12岁.鼻部丘疹2年,偶尔疼痛,无其他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边界光滑的黏液性结节.增生的肿瘤细胞散在分布或呈细条索状,部分细胞呈典型的浆细胞样形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抗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1(AE1)/AE3、Cam5.2、细胞角蛋白7、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阳性,结蛋白、肌动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上皮膜抗原和癌胚抗原均阴性.结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诊断为皮肤肌上皮细胞瘤.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79岁。右颞部新生肿物2年。组织病理示:增生的表皮呈叶状或不规则伸入真皮下部,增生细胞由鳞状细胞及类似外毛根鞘的透明细胞组成,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诊断为外毛根鞘癌。  相似文献   

20.
报告皮肤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患者女,2岁,因右侧肩胛部反复脓血性渗出的溃疡而于我科就诊。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真皮内见大量成团的管腔样结构管腔由柱状上皮构成。胞浆淡染,未见断头分泌。另见软骨样结构。间质内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7阳性,CK20、 CEA均为阴性。诊断:支气管源性囊肿。手术切除无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