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流行病学评价.方法 连续收集2004~2008年3032例次上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病例,分析超声图像特征及检查结果,并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前瞻性评价内镜超声检查对癌分期、病变层次来源、病变囊性与实质性、溃疡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隆起型病灶1419枚(实际壁内病灶10...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的诊断和内镜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4例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26例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病变切除术。结果黏膜隆起病变性质以间质瘤最常见,占51.8%,其次,壁外压迫占21.9%,较少见有恶性肿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囊肿等。对26例黏膜下肿瘤进行切除,超声诊断和病理符合率达77.0%。手术并发症少见。结论超声内镜可初步定性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对黏膜下肿瘤的治疗选择有指导作用;超声内镜引导下内镜切除黏膜下间质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及评价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并要求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13例,所有患者行STER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并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11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食管SMTs均应用STE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其中固有肌浅层9例,深层4例;切除病变直径1.31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3例患者食管SMTs均应用STE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其中固有肌浅层9例,深层4例;切除病变直径1.33.0 cm,中位直径2.0 cm;手术时间503.0 cm,中位直径2.0 cm;手术时间50120 min,中位时间80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染色证实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3例,均保守治疗后恢复;皮下气肿合并气胸及气腹1例,予术中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气腹针放气后顺利完成手术并恢复;术中出现隧道黏膜侧小破损2例,均予钛夹封闭,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隧道瘘;所有病例均无术后隧道内出血及感染。采用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1120 min,中位时间80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染色证实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3例,均保守治疗后恢复;皮下气肿合并气胸及气腹1例,予术中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气腹针放气后顺利完成手术并恢复;术中出现隧道黏膜侧小破损2例,均予钛夹封闭,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隧道瘘;所有病例均无术后隧道内出血及感染。采用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112个月,中位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STER术治疗食管固有肌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应注意来源于固有肌深层的病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超声内镜检查的应用价值正在不断地扩展.本文就其在上消化道中的应用,对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治疗前经高频小探头超声评估和未经评估的分别为84例和110例,采用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直径0.5~3.0cm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切除组织全部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经高频小探头超声评估后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成功率100%(84/84),无1例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而未经超声内镜评估的治疗成功率85.69%(101/110),3例出现大出血,4例穿孔,两组病例随访2~60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高频小探头超声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以122例在电子胃镜及电子线阵式超声内镜检查后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外科手术(后统称为手术)的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3例患者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ine-needle aspiration,FNA)。将电子胃镜与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22例EUS(部分结合FNA)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91.8%(112/122),33例EUS-FNA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96.9%(32/33),电子胃镜检查与术后病理的符合率为77.2%(71/92)。与电子内镜诊断符合率相比,EUS有明显优势。结论 EUS能满意的对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进行初步定性诊断,结合FNA检查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联合经腹超声检查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胃镜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134例,分别行超声内镜及经腹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病灶浸润深度、周围淋巴结情况、周围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与术后病理TNM分期结果进行对照。结果:US的T分期准确率(75.37%)与EUS(76.12%)相似,但EUS的T4期诊断准确率仅为29.17%,显著低于US(79.17%)(P<0.05)。EUS和US的N期准确率分别为50.75%、69.40%,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的N0、N1期诊断准确率较EUS稍低(分别为76.92%、84.61%;69.64%、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对N2、N3期诊断准确率均较EUS明显增高(分别为68.29%、34.15%;66.67%、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在胃癌的M期诊断上较EUS具明显优势(M1检出率分别为83.33%、16.67%,P<0.05)。EUS和US对总的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64.18%和66.42%,而EUS联合US可提高至79.10%。结论:EUS和US均可对胃癌进行较准确的T1、T2、T3期诊断,但US对T4期的诊断准确率优于EUS,EUS诊断N0、N1分期较US准确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US对N2、N3期诊断的准确率及M1的检出率均优于EUS,两者结合可明显提高胃癌术前TNM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对指导内镜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治价值。方法 对怀疑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共110例,内镜治疗前行内镜超声评估。根据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及内部回声决定治疗方案。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及双镜联合治疗。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内镜超声检查,3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9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均为腔内型,超声测量大小0.3~2.0 cm,平均大小0.88 cm,采用ESD治疗;4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1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均为腔内型,超声测量大小0.5~3.0 cm,平均大小1.1 cm,采用ESE治疗;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并呈腔内腔外型生长,超声测量大小0.8~2.5 cm,平均大小1.78 cm,采用EFR治疗;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且超声测量大小>3 cm,采用双镜联合治疗。术中穿孔13例,其中8例为EFR治疗的主动性穿孔,4例为双镜联合治疗病灶较大的穿孔,1例为ESE的小穿孔,除1例4.7 cm的病灶经双镜联合治疗后穿孔创面较大而中转外科手术治疗,其余穿孔均由金属夹封闭抑或联合组织胶喷洒。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EUS检查对黏膜下肿瘤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分别达98.3%和95.5%。结论 内镜超声能够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和性质进行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最大径范围。方法对我科71例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行超声小探头检查并测量其最大径,采用内镜下套扎治疗及切开活检;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壁层来源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最大径与套扎成功率。结果 61例套扎成功,最大径≤10 mm组套扎成功率优于最大径〉10 mm组(P〈0.05);20例黏膜肌层肿瘤最大径≤12 mm及20例固有肌层肿瘤最大径≤10 mm时套扎均成功,17例黏膜下层肿瘤最大径≤14 mm时,除外1例类癌追加手术外均成功;脂肪瘤套扎成功平均最大径大于间质瘤、平滑肌瘤(P〈0.05)。结论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套扎治疗与肿瘤的最大径、类型及层次来源有关;超声小探头对食管黏膜下肿瘤最大径的测量可预判内镜下套扎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顺利完成上消化道纵轴超声内镜检查的影响.方法 将2006年7月-2008年8月进行纵轴超声内镜检查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检查前心理护理,安慰、鼓励,消除其紧张心理;检查中指导患者放松,关闭照明灯,减轻患者目视粗大超声内镜插人口中的恐惧,便于医生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消化内镜护理.应用x2检验比较2组患者检查中恐惧、恶心、咽喉部擦伤、重复插镜等异常情况的发生率.结果 检查中实验组异常情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检查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检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本院106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EUS诊断结果,并与其手术、病理诊断及临床随访结果对照。同时比较EUS与CT检查在黏膜下肿瘤(SMTs)定位及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06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发生于食管者355例(33.5%),胃618例(58.3%),十二指肠87例(8.2%);EUS诊断为间质瘤260例(24.5%),平滑肌瘤221例(20.8%),脂肪瘤17例(1.6%),腔外压迹221例(20.8%),息肉94例(8.9%),恶性肿瘤96例(9.1%),囊肿57例(5.4%),血管瘤7例(0.7%),炎性皱襞45例f4.2%),静脉曲张21例(2.0%),血肿1例f0.1%)及异位胰腺20例(1.9%)。对EUS诊断SMTs的进一步分析发现,EUS对SMTs性质和来源层次的判断准确率达90.6%和86.9%;与CT比较,EUS在SMTs定位(95.8%比72.9%,P〈0.001)和定性(93.8%比64.6%,P〈0.001)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在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CT组与EU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2/.(91.7%比89.6%,P〉0.05)。结论: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诊断有较大价值,进一步为制定临床处理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34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的34例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行MPS检查。结果 MPS检查的34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4例,食管癌1例,食管静脉瘤1例,胃底静脉曲张2例,胃息肉5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癌2例,胃淋巴瘤1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外压迫性病变4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十二指肠降部囊肿1例,未见明显异常5例。结论 MPS检查能够明确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性质、起源层次及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套扎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胃肠道息肉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尼龙绳圈通过操纵把手经内镜套扎于息肉根部并加高频电切除.结果 该组19例共21枚胃肠道宽基或粗蒂息肉均能成功一次性套扎加高频电切除,术后1周复查示蓝色圈套完全脱落,成功率为100%.所有病例术中未见渗血、术后未见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电切法对胃肠道息肉的治疗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内镜下套扎联合药物治疗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hs-CRP水平、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20年8月收治且经临床确诊的10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n=52例,内镜下套扎联合奥美拉唑钠治疗)与单一组(n=48例,内镜下套扎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内镜钛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H)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就诊的92例AUGH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46,内镜下钛夹止血)与对照组(n=46,内镜下药物注射止血).比较两组的止血效果、血清炎症因子、应激指标、出血症状评分、Blatchford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微探头超声内镜(EUS)对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的预后评估。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64例,均进行EVL根治术治疗。EVL根治术后,患者每半年复查胃镜及EUS,随访1年,胃镜观察有无食管静脉复发。EUS观察食管黏膜下静脉曲张及侧枝静脉的最大直径,记录其曲张程度。结果①EVL根治术后1年内,死亡2例,其余62例均完成随访。其中,复发30例,复发率48.4%(30/62);再次出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4例,出血率6.5%(4/62);②与治疗前相比,EVL根治术后食管黏膜下静脉曲张中/重度例数、食管旁静脉曲张及周围静脉曲张重度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EVL根治术后,与食管静脉曲张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食管黏膜下静脉曲张中/重度例数明显增多,食管旁静脉曲张及周围静脉曲张重度例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应用微探头EUS随访EVL根治术患者,观察食管黏膜下静脉曲张及食管侧枝静脉的程度,对EVL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