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AD患者,通过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评定其非认知性行为和精神症状。并分析其症状特点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AD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出现率为58.94%.症状依次为行为障碍、妄想、焦虑、抑郁和幻觉。行为和精神症状与病期和痴呆程度有关(P〈0.05)。而伴有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患者脑脊液中Tau蛋白显著高于单纯的AD患者,而Aβ1-42显著低于单纯AD患者。结论:AD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出现率很高。病期越长,痴呆越重,出现越多。脑脊液中Tau蛋白和Aβ1-42为反映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居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老年神经病科治疗出院后行居家照护的110例轻中度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简明精神行为症状问卷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果 AD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率为68.2%,其中合并1~3...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及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对88例AD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并配合康复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安全护理,生活技能培训,心理护理及幻觉妄想、激起行为、睡眠障碍的护理等.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观察干预前后患者BPSD的变化(包括妄想、知觉、情感及行为障碍)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康复护理干预3个月后,88例患者与干预前比较,BPSD评分明显下降,妄想、知觉、情感及行为障碍患者的例数显著下降.临床疗效评定,显著进步12例(13.6%);好转65例(73.9%);无效6例(6.8%);死亡5例(5.7%),死因均为躯体并发症.结论:AD患者可出现各种BPSD,加强对患者的整体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行为及精神症状(BPSD)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46例AD患者在入院当天作AD病理行为评分表(BEHAVE-A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及临床痴呆评定表(CDR)评定.以CDR评分将AD分为轻、中、重三组,对不同程度AD患者BPSD发生率及其BEHAVE-AD量表分值作一比较,并将所有AD患者的MMSE分值与BEHAVE-AD量表分值之间的关系作相关分析.结果 幻觉发生率在重度AD有显著性增高;BEHAVE-AD的幻觉分量表分在AD轻、中、重三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分值随AD严重度增加而增加;MMSE分值与幻觉分量表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AD患者的BPSD与认知障碍之间存在相关性,幻觉的出现可作为AD病人痴呆严重度的预警因素.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1].AD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认知功能下降,常伴有非认知性症状,如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2].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不断临近,据Ferri等[3]专家统计,目前世界上有痴呆症患者3 000万例,全球每年新增460万例,到2050年,预计共有8 200万例患者.同时Ferri等[3]采用专家访谈法(Delphi法)对AD患者分布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到2040年,中国及周边国家痴呆的患病例数将比西欧国家增加3倍.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AD患者的数量将会极其庞大.同时,目前统计表明老年痴呆已位居老年人病死原因的第4位[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居家与养老院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对家庭负担的影响.方法 采用居家/养老院神经精神量表(NPI)及家庭负担量表对200例AD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居家AD患者的家庭负担总分及其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娱乐活动、家庭关系、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家庭成员躯体健康的维度得分均高于养老院AD患者(P<0.05),而其经济负担的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养老院AD患者(P<0.01);患者的NPI总均分与家庭负担总分及经济负担、家庭娱乐活动、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的心理及躯体健康维度的得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NPI各症状维度得分均与家庭负担总分呈正相关(P<0.05);NPI总均分及其各症状维度得分均与家庭日常生活得分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AD患者的各种精神行为症状使家庭负担较重,且居家AD患者的家庭负担高于养老院AD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重感官刺激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水平及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5月医院收治的9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多重感官刺激疗法干预,比较两组认知水平、精神行为症状及生存质量情况...  相似文献   

8.
李树亚  李峥 《中华护理杂志》2018,53(10):1192-1198
目的 描述初筛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老年人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europspchiatric Inventory Questionnaire, NPI-Q)知情者版,对175名社区初筛为MCI老年人的家属进行调查,分析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情况并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样本人群中初筛为MCI老年人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率为75.4%,其中,淡漠、易激惹、夜间行为的发生率居前3位,分别为41.7%、41.1%、36.0%。初筛为MCI老年人的精神行为症状发生情况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婚姻状况、居住情况、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是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中,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睡眠情况是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我国初筛为MCI老年人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率高,配偶健在、与老伴或子女在一起居住、失眠,可能是初筛为MCI老年人精神行为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60例AD患者,通过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评定其非认知性行为和精神症状.并分析其症状特点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并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社区护理指导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AD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出现率为60%,症状依次为行为障碍、妄想、焦虑和抑郁.行为和精神症状与病期和痴呆程度有关.认为AD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出现率很高,加强护理指导能够提高伴BPSD的A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对60例AD患者,通过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评定其非认知性行为和精神症状。并分析其症状特点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并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社区护理指导措施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AD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出现率为60%,症状依次为行为障碍、妄想、焦虑和抑郁。行为和精神症状与病期和痴呆程度有关。认为AD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出现率很高,加强护理指导能够提高伴BPSD的AD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和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的差别。方法:将确诊的VD患者和AD患者各60例分为2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和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WHO-UCLA AVLT)评定比较2组的认知功能;采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AD)评定比较2组患者的精神行为。结果:AD组的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语言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VD组(P0.01);AD组的延时记忆力、长时记忆力评分低于VD组(P0.01)。VD组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AD组(P0.05);而AD组的行为紊乱率、攻击行为率则明显高于VD组(P0.05)。结论:AD患者具有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行为紊乱及攻击行为发生率,而VD患者情感障碍方面损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贾荣  马莉  佟靓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1,17(5):409-410,416
目的 探讨奥氮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行为和精神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6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予以口服奥氮平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Alzheimer病行为病理学量表评定入组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结果 入组患者治疗后Alzheimer病行为病理学评定量表评分,除情感障碍因子分无显著变化(P>0.05)外,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偏执与妄想观念、幻觉、行为紊乱、攻击行为及日夜节律紊乱检出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不引起/不加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较轻微.结论 奥氮平能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有效缓解患者的攻击行为,且不损害认知功能,治疗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伴有精神行为症状的AD患者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每组2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低剂量利培酮口服,高频组、低频组患者分别辅以rTMS治疗(rTMS刺激频率分别为10Hz、1Hz),对照组则同时辅以rTMS伪刺激。所有患者rTMS刺激部位均选择左、右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磁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MT),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5次,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AD行为症状量表(BEHAVE-AD)、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2周后,高频组患者BEHAVE-AD评分[(13.84±6.10)分]较治疗前[(16.75±6.26)分]明显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低频组及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5.33±6.27)分和(15.46±6.57)分](P<0.05)。治疗4周后,低频组及对照组患者BEHAVE-AD评分[分别为(12.87±4.16)分和(13.29±4.0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并且以高频组患者BEHAVE-AD评分[(10.12±3.31)分]的降低幅度尤为显著(P<0.01),与低频组、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高频组MMSE评分[(16.89±4.30)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且明显高于低频组及对照组水平[分别为(14.50±4.13)分]和(13.92±3.68)分](P<0.05)。治疗4周后高频组、低频组及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7.50%、58.33%和54.17%,3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频(10 Hz)rTMS对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具有明显缓解作用,同时还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张翠玲  黄丽娟  陈丽坚  范凤珍 《全科护理》2020,18(14):1743-1747
[目的]调查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人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探索AD照料者潜在的护理需求。[方法]选取117例诊断为AD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询问照料者BPSD发生情况,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进行调查分析,在伴BPSD的AD病人的照料者中按3∶1的比例抽选31例照料者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在AD病人的BPSD方面:纳入117例AD病人发生BPSD的共有99例,其发生率为84.62%;而仅发生1种BPSD的仅有7例病人,剩余的92例病人均发生了2种及其以上的BPSD;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易激惹(61.62%)、激越(58.59%)、异常运动行为(56.57%)、焦虑(52.58%)、淡漠(50.51%),且发生的十分频繁,而欣快、脱抑制较少发生;异常运动行为、易激惹、妄想、激越、焦虑等行为较为严重;大多数BPSD发生时的程度为中重度;大多数AD病人的BPSD都会使照料者产生不同程度的苦恼。AD照料者需求方面:通过访谈发现,AD照料者潜在的护理需求有生理需求、情感需求、BPSD识别需求。[结论]结合AD病人BPSD及AD照料者潜在护理需求的分析探索结果,可为医护人员对AD照料者制订护理计划时提供参考与依据,以降低照料者负担。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美金刚联合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精神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9月~2017年6月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美金刚治疗,观察组给予美金刚和多奈哌齐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精神状态、认知行为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智力状态评分及认知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精神状态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两组认知行为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与对照组(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金刚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及认知行为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居住环境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神经精神量表分别调查100例居家及100例养老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养老院患者的"幻觉"、"焦虑"、"异常的动作行为"及"睡眠紊乱"得分及其总均分显著高于居家患者;居家与养老院的AD患者在"异常的动作行为"、"情绪淡漠,冷漠"、"幻觉"、"睡眠紊乱"、"焦虑"、"抑郁/情绪低落"及"食欲/进食障碍"方面的发生程度显著不同,其中养老院患者"睡眠紊乱"中的"体质量下降"条目发生程度较轻,其余均较居家患者严重.结论 处于不同环境的患者其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养老院患者症状偏重,因而呼吁家属应尽量让AD患者居住家中.  相似文献   

18.
娄百玉  石玉中 《中国临床康复》2004,8(4):657-657,698
目的:了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的精神症状。方法:收集河南省精神病医院1985-10/2002-10月间住院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诊断标准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均予剔除。根据病史、患者在院表现及精神检查取得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男17例,女23例。性格内向者29例,外向者8例,中性3例。发病前有诱因者15例。精神病阳性家族史者5例。所有病例均缓慢起病,病期5月~10年,平均(35,46&;#177;27.61)个月。诊断AD老年型21例,老年前期型19例。其中精神症状表现为:痴呆症状37例(37/40);知觉障碍7例(7/40);思维障碍19例(19/40);情感障碍32例(32/40);行为障碍28例(28/40)。结论:AD患者中精神症状常见,应给予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综合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AD患者18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接受综合干预,对照组接受日常照护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使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分量表(BEHAVE-AD)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采用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BPSD)发生率、抗精神病药物服药率、再住院率评估患者的整体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BEHAVE-AD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观察组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个月后,2组患者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比较,BEHAVE-AD和ADL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BEHAVE-AD和ADL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综合干预可以改善精神行为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居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以期为居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丽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且经诊断有精神行为症状的193例居家痴呆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多因素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家庭环境与居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显著相关(r=-0.906,P<0.001),患者因素(年龄、文化程度、痴呆严重程度)、家庭环境因素(隐私性与社交性、稳定性/可预测性、个性化刺激)与居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得分的多因素线性回归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家痴呆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痴呆严重程度及家庭环境中隐私性与社交性、稳定性/可预测性和个体化刺激是其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因素,需针对可改变因素加强预防,以期降低居家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