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11-01至2013-10期间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4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基本资料,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PDGF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IVUS检查,详细记录罪犯血管最狭窄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态、性质、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重构情况以及病变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偏心指数等。比较两组斑块性质、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正性重构比率以及外弹力膜面积、偏心指数等的差异,以及不同斑块性质血清PDGF水平的差异。结果:(1)SAP组血清PDGF浓度为(3.64±0.60)ng/L显著高于ACS组(2.12±0.51)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P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硬斑块为主,ACS组患者斑块以软斑块为主。与SAP组比较,ACS组患者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正性重构发生率高,且ACS组较SAP组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偏心指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SAP组比较,ACS组患者病变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较大,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3)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血清PDGF水平均低于软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PDGF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PDGF的浓度越高,检测血清PDGF水平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使ACS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的选择更趋于合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8月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00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21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9例。采用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血管平均径、管腔平均径、血管重塑指数、斑块偏心指数、斑块负荷、坏死核心(NC)面积、钙化部分(DC)面积、纤维脂质成分(FF)面积等冠状动脉斑块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斑块指标,并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高于SAP组(P0.05)。两组患者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血管平均径、管腔平均径、斑块负荷、DC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血管重塑指数、斑块偏心指数、NC面积、FF面积大于SAP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PCT水平与血管重塑指数(r=0.612)、斑块偏心指数(r=0.658)、NC面积(r=0.688)呈正相关,与FF面积(r=-0.695)呈负相关(P0.05);血清hs-CRP水平与血管重塑指数(r=0.456)、斑块偏心指数(r=0.724)、NC面积(r=0.487)呈正相关,与FF面积(r=-0.616)呈负相关(P0.05)。结论与SAP患者相比,ACS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升高,血管重塑指数、斑块偏心指数、NC面积、FF面积增大,且冠心病患者血清PCT、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成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 35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据临床标准分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两组,均接受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以IVUS检查为标准,测量斑块的性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评估斑块偏心性及血管重构。结果 35例(105支血管)59支病变血管共200段,对146个DSCT和IVUS对应病变节段分别行DSCT与IVUS测量,两项检查在血管重构指数、斑块偏心指数测量结果方面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5)。ACS组及SAP组之间的脂质斑块、钙化斑块节段数目有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及SAP组之间的斑块偏心性、血管重构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SAP对照,ACS在DSCT多显示为脂质斑块,斑块呈偏心性分布,病变血管多为正性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显像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浓度的相关性。方法:按照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选择8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和ACS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IVUS、冠脉造影检查,术前至少1h分别检测患者血清SAA、血浆PAPP-A的浓度,并与IVUS检查所得出的斑块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SAP组患者相比,ACS组患者纤维帽厚度明显变薄[(1.0±0.2)mm∶(0.7±0.1)mm],偏心指数[(0.4±0.1)∶(0.9±0.2)]、重构指数明显提高[(0.8±0.1)∶(1.3±0.2)],SAA[(13.75±9.65)MIU/L∶(36.4±12.32)MIU/L]、PAPP-A[(10.36±8.25)mg/L∶(32.68±12.5)mg/L]浓度明显升高(P均〈0.001)。SAA、PAPP-A水平与纤维帽厚度均呈负相关(r=-0.68,-0.68,P均〈0.05),与偏心指数(r=0.75,0.81)、重构指数(r=0.71,0.78)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的纤维帽厚度、偏心指数、重构指数(斑块稳定性)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妊娠相关蛋白A存在相关关系,血清淀粉样蛋白A、妊娠相关蛋白A可作为预测易损斑块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斑块稳定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寻找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9例 ACS 患者和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罪犯"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 IVUS)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浆Hcy水平.结果:ACS组Hcy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 (34/49) , 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 ( 2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比较,ACS组不稳定斑块和内膜破裂,血栓形成病变占比例明显增高(P<0.01);ACS组病变处斑块面积大(P<0.01),斑块负荷重(P<0.01),以偏心斑块(P=0.000)和正性重构为(P=0.002)主.Hcy水平、斑块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均可影响斑块的稳定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斑块不稳定相关.结论:Hcy可能是ACS斑块不稳定的相关因素,可作为预测斑块不稳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DGF水平,对所有研究对象的143支病变冠脉进行IVUS检查,比较ACS组与SAP组斑块性质、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正性重构比率、外弹力膜面积以及偏心指数等的差异,以及不同性质斑块血清PDGF浓度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PDGF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5)。与SAP组比较,ACS组斑块以软斑块为主,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高,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偏心指数低,正性重构发生率高(均P0.05)。两组外弹力膜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血清PDGF水平均低于软斑块(P0.05)。结论:PDGF参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PDGF的浓度越高,检测血清PDGF浓度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清血小板趋化因子4(CXCL4)和血小板趋化因子12(CXCL1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焦作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52例,根据临床症状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67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组,85例),另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排除冠心病的病人4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CXCL4和CXCL12水平。结果 SAP组和ACS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史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和ACS组病人血清CXCL4和CXCL1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ACS组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病人血清CXCL4和CXCL12水平均高于硬斑块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病人斑块负荷和偏心指数高于SAP组,而管腔面积低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病人血清CXCL4水平与管腔面积呈正相关(r=0.171,P=0.035),而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和偏心指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71,-0.230,-0.279,均P0.05);冠心病病人血清CXCL12水平与管腔面积呈正相关(r=0.167,P=0.040),而与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和偏心指数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83,-0.180,-0.179,均P0.05)。结论血清CXCL4和CXCL12与冠心病斑块稳定性有关,斑块稳定性越差,血清CXCL4和CXCL12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表达及其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1至2013-12期间于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38例,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分为: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n=3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n=65),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4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AF浓度,比较三组患者血清PAF浓度的差异。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对ACS组和SAP组患者冠脉病变处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性质斑块中血清PAF浓度的差异。结果:SAP组、ACS组患者血清PA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血清PAF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5)。SAP组和ACS组IVUS检查结果显示,SAP组患者冠脉病变以硬斑块为主[30例(75.0%)],ACS组患者冠脉病变斑块以软斑块为主[44例(67.7%)],与SAP组相比,ACS组患者冠脉病变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斑块破裂(24.6%vs 7.5%)和血栓形成发生率(21.5%vs 0)、斑块正性重构发生率(46.1%vs 25.0%)、偏心指数[(0.70±0.22)vs(0.30±0.24)]均较高(均P0.01);而外弹力膜面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中血清PAF浓度均低于软斑块(P0.05);纤维斑块与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三者之间比较,血清PAF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PAF浓度参与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血清中PAF的浓度越高。(2)血清PAF浓度作为ACS相关因子,为诊断ACS提供依据,为临床检测、预防和治疗AC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降钙素原(PCT)水平和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16例,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的患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运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定量测定检测PCT浓度、冠脉造影术(CAG)及IVUS评价冠脉斑块的形态特征。结果 3组间PCT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SAP及正常对照组血清PCT水平低于ACS组(P0.01),正常对照组PCT水平低于SAP组(P0.01)。血清PCT水平与软斑块面积百分比(r=0.358,P=0.011)、偏心指数(r=0.458,P=0.007)、血管重构指数(r=0.421,P0.001)呈正相关。结论 ACS组PCT水平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CT水平与IVUS评价易损性指标相关,可作为易损斑块的炎症标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CCL21及其受体CCR7与冠状动脉(冠脉)易损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脉造影(CAG)患者180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0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60例(SAP组),CAG正常且没有其他粥样硬化证据患者60例(对照组)。ACS组和SAP组患者在CAG后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趋化因子CCL2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淋巴细胞表面CCR7的表达水平。结果:血清趋化因子CCL21浓度与外周淋巴细胞CCR7的表达在备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应用CCL21判断ACS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应用hs-CRP判断ACS的ROC曲线下面积[(0.803±0.027):(0.71 6±0.021),P0.01]。IVUS发现ACS组主要为脂质性斑块(65%),而SAP组主要为纤维性斑块(57%),脂质斑块仅占1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斑块负荷和血管重构指数明显大于SAP组(P0.01);利用IVUS测定的斑块负荷与趋化因子CCL21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795,P0.01),与外周淋巴细胞表面CCR7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693,P0.01)。结论:趋化因子CCL21及其受体CCR7与冠脉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较hs-CRP具有更高的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 应用IVUS观察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4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果 ACS组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 (34/49),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 ( 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S组不稳定斑块和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病变占总病变的57.2%,与SA组(8.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同时两组患者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偏心指数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ACS患者主要以正性重构为主(59.2%),而SA患者主要以负性重构为主(57.1%),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ACS组软斑块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IVUS检查是在体观察粥样斑块的良好手段,并可以指导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差异及其与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脂蛋白相关磷脂酶2(lipoprotein related phospholipase 2,LP-PLA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9月确诊的16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98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70例(SAP组)。用血管内超声检测两组患者的斑块性质,实验室检测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并分析PAF、PDGF、LP-PLA2与斑块性质参数的关系。结果 ACS组患者的软斑块发现率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18%(58/98)vs.25.71%(18/70),χ2=18.464,P0.05]。ACS组和SAP组患者的病变斑块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偏心指数均显著高于SAP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患者的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均高于S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均高于硬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偏心指数与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通过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血清PAF、PDGF、LP-PLA2浓度与斑块的性质及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的冠心病患者78例,对病变部位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根据其特征分为易损斑块组(49例)及稳定型斑块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CY水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IVUS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与稳定斑块组相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显著增加(P0.01);其病变处血管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偏心指数(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均显著增加(P0.05);负性重构更多见于稳定斑块组(P0.01)。HCY与EEMA、PA、PB、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IVUS检查有助于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生成素2(Ang-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5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65例(SAP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DGF和Ang-2水平,同时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ACS组和SAP组。结果 SAP组PDGF和Ang-2分别为(3. 67±0. 56) ng/L和(354. 22±30. 20) pg/m L,明显高于ACS组和对照组(P 0. 05); SAP组偏心指数和Gensini积分分别为(0. 63±0. 21)和(46. 59±7. 22)分,明显高于ACS组(P 0. 05); SAP组以稳定斑块、混合斑块为主,ACS组以易损斑块为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PDGF、Ang-2与偏心指数呈正相关(r=0. 30和0. 30,P 0. 05); PDGF、Ang-2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 51和0. 51,P 0. 05)。结论血清PDGF、Ang-2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冠心病及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患者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患者19例,采用ELISA测定患者血清中PAPP-A水平,同时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测定患者斑块纤维帽厚度。结果:ACS组PAPP-A高于SAP组[(48.71±18.90)ng/L∶(18.93±11.11)ng/L,P<0.01];ACS组斑块纤维帽厚度低于SAP组[(45.44±18.25)μm∶(90.74±24.54)μm,P<0.01]。ACS组中PAPP-A与斑块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778,P<0.01。逐步(Stepwise)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认定PAPP-A是预测斑块易损性的一种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APP-A是一种独立的、能够有效预测冠心病风险以及斑块易损性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联合检测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状的价值及相关程度。方法 188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分型分为2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10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n=82);选择同时期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n=90)。测定血清NT-proBNP、Hcy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积分;采用血管内超声检测斑块成分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NT-proBNP、Hcy水平与Gensini积分及斑块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BNP、Hcy水平与易损性斑块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NT-proBNP、Hcy预测易损性斑块的价值。结果 3组间NT-proBNP、Hcy与hs-CRP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均为ACS组SAP组对照组(均P0.05)。ACS组Gensini积分、坏死核心(NC)比例、血管重塑指数(VRI)、斑块偏心指数(PEI)均显著高于SAP组(P0.05)。NT-proBNP、Hcy水平与Gensini积分及斑块NC比例、VRI、PEI呈正相关(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Hcy血清水平是冠心病患者易损性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NT-proBNP、Hcy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性斑块的AUC分别为0.764(95%CI 0.729~0.803,P=0.021)、0.779(95%CI 0.742~0.814,P=0.015);两者联合预测冠状动脉易损性斑块的AUC为0.886(95%CI 0.823~0.951,P=0. 004)。结论血清NT-proBNP、Hcy联合检测可有效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病变性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60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另选择除外冠心病的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sTM水平,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测定斑块纤维帽厚度,评价斑块易损性,比较3组血浆sTM水平,分析血浆sTM水平和冠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及其对ACS的诊断价值。结果:1ACS组、SAP组、对照组血浆sTM水平分别为(96.35±6.22)、(71.70±7.30)、(51.86±3.48)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CS组、SAP组斑块纤维帽厚度分别为(47.70±13.17)、(88.34±18.38)μm,ACS组明显小于SAP组(P0.01)。3ACS组中sTM水平与斑块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742,P0.01);SAP组中sTM水平与斑块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516,P0.01)。4应用sTM判断ACS的ROC下面积为(0.873±0.082),大于应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判断ACS的ROC下面积(0.760±0.075)。结论:1血清sTM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价冠脉斑块稳定性的一个指标。2sTM较hs-CRP具有更高的早期诊断和判断ACS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成像技术(VH-IVUS)分析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成分,并研究斑块性质与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患者257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8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72例,对照组12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进一步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记录灰阶和VH-IVUS(VH-IVUS)相关数据,检测患者血清中半乳糖凝集素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其与斑块成分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ACS组血管重塑指数、坏死核心(NC)、斑块偏心指数均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中纤维脂质(FF)与纤维组织(FT)比例均低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ACS组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CS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斑块中NC所占比例、斑块偏心指数、血管重塑指数呈正相关(r=0.632,P=0.017;r=0.640,P=0.020;r=0.615,P=0.021)。结论 ACS斑块多为偏心性斑块、斑块中坏死核心比例较大,SA斑块多由纤维组织或纤维脂肪组织构成;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hs-CRP水平与斑块中坏死核心所占比例、斑块偏心指数、血管重塑指数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0例,另选除外冠心病的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术前1h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应用血管内超声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冠状动脉斑块显像特征及测量参数,比较3组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对照组[(34.08±10.57)mU/L vs(11.38±8.56)mU/L,(9.50±6.24)mU/L,P<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斑块纤维帽厚度、管腔面积明显小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及重构指数明显大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呈正相关(r=0.355,r=0.297,P<0.05),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r=-0.367,P<0.01)。结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血管内超声的斑块易损性指标存在相关性,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一个炎性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及其与血管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关系,以探讨Lp-PLA2检测对评价早发冠心病患者斑块炎症程度的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地坛医院早发冠心病患者70例(早发冠心病组)、晚发冠心病患者120例(晚发冠心病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测定Lp-PLA2、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评价斑块的形态特征,分析两组间Lp-PLA2水平、IVUS的斑块特征及Lp-PLA2水平与斑块成分的关系。结果早发冠心病组患者血浆Lp-PLA2均值水平明显高于晚发冠心病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早发冠心病组和晚发冠心病组IVUS斑块负荷分别为58.0%和43.2%、重构指数分别为(1.34±0.95)和(1.11±1.27),纤维帽厚度分别为(0.65±0.18)mm和(1.01±0.21)mm,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浆Lp-PLA2与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531,P=0.017),与纤维帽厚度呈正相关(r=0.137,P=0.033)。结论早发冠心病富含软斑块及薄纤维帽斑块,血浆Lp-PLA2水平与IVUS确定的斑块易损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