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小丽 《全科护理》2014,(13):1215-1216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结构发育不良或因脑外伤、动脉硬化造成动脉壁损伤或硬化,使局部血管向外膨大形成囊状瘤体。颅内动脉瘤形成后易在突发的紧张、用力、疲劳等血压升高的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颅内蛛网膜下隙出血,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处理,可在血压增高的情况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1]。术前实施有效的血压控制是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再出血的重要措施。脑血管痉挛(CVS)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5%~60%[2]。“三高”疗法目前是动脉瘤术后预防和治疗 CVS 比较公认的方法之一[3],“三高”疗法即高血压、高血容量、高血液稀释度,做好颅内动脉瘤术后病人的血压管理是保证“三高”治疗顺利实施的关键措施之一。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病人,通过实施术前、术后的血压管理,病人无一例发生再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症状也由于有效的“三高”治疗而得到控制和缓解,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报道1例颅内动脉瘤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患者颅内动脉瘤合并高血病3级,血压的控制对于预防再出血至关重要,因此对患者的血压进行严密监测,正确合理使用降血压的药物是患者的护理重点;护士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鼓励其对治疗护理配合,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3.
本院2000年1月~2007年8月对2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了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2], 术中加强对高血压,颅内压增高的观察与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院2000年1月~2007年8月对2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了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2],术中加强对高血压,颅内压增高的观察与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放松训练对行血管内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颅内动脉瘤伴高血压需行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放松训练,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3 d及术前1 d,术后第1 d、第3 d的血压值、焦虑评分值。结果术前1 d、术后第1 d及术后第3 d两组患者血压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压高于实验组;术后第1 d及术后第3 d两组患者焦虑程度比较,均P<0.05,对照组高于实验组。结论放松训练可有效减轻颅内动脉瘤伴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降低患者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6.
陈康雪 《全科护理》2011,(3):235-236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而产生的囊性膨出,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血压是评价机体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有创血压监测为持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许立君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3):2176-2177
我院2005年5月~2009年7月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施行了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通过加强对高血压、颅内压增高的观察与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而产生的囊性膨出,其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血压是评价机体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有创血压监测为持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而形成,主要是动脉管壁局部缺陷和管腔内压力增高而发生。颅内动脉瘤属于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略多于男性,颅内动脉瘤以隐匿发生为主,直至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且发生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故积极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颅内动脉瘤特别是颅内巨大动脉瘤 ,在以往被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 ,并且 ,瘤体的破裂及死亡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的[1]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动脉内栓塞 ,可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及手术的安全性 ,但是 ,栓塞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也是不可忽视的。我院从 1999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经股动脉插管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4 6例 ,栓塞材料采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GDC) ,术后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及相关的处理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 6例 ,男 2 8例 ,女 18例 ;年龄 35~ 74岁 ,平均年龄4 8岁 ;头颅CT -Fishe…  相似文献   

11.
我院 1997~ 2 0 0 2年收治颅内动脉瘤 5 3例 ,现结合诊断方法和治疗时机分析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 10例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最小 2 6岁 ,最大 6 4岁 ,平均 4 8.6岁。其中应用再塑型技术治疗宽颈动脉瘤 1例。手术夹闭 4 3例 ,男2 8例 ,女 15例 ,年龄最小 33岁 ,最大 6 2岁 ,平均 4 5 .8岁。临床上首发症状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或动眼神经麻痹。SAH表现为突发性头痛、呕吐 ,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病程最长3a,最短 2 h。其中出血 1次者 12例 ,2次者 2 8例 ,3次者 12例 ,…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的病理性扩张、膨大。因具有异常脆弱的瘤壁而容易破裂。动脉瘤破裂的直接后果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 A H )或脑内出血。大部分发现的颅内动脉瘤是囊状或梭形,囊状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类型,同时也是导致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现就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及其破裂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69例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对我院神经内科2005-01/2008-02 69例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有关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护理问题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31例,女38例,年龄31-58岁[女(48±13)岁,男(45±16)岁]。其中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2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38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右颈内动脉-脑动脉瘤1例。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重点介绍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方法回顾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最近收治的2例创伤性动脉瘤均及时发现的诊断、治疗过程。结果 2例创伤性动脉瘤患者均发现较早,并及时手术治疗,恢复好,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尽早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好,救治率高。  相似文献   

17.
对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栓塞治疗方法,通过入院宣教,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达到使患者接受治疗,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全身麻醉的管理方法和特点。方法:通过2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全身麻醉的具体麻醉过程,分析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全身麻醉管理的主要问题和处理方法。结果:本组有3例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出现气管插管并发症;有3例患者术中出现麻醉不平稳现象;有2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出现全麻苏醒延迟并发症;其余18例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状态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CTA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含颅内镜像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患者进行3D-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3D-CTA共发现47例110个动脉瘤,其中2个动脉瘤者35例(含镜像动脉瘤15例),3个动脉瘤者例9例;4个动脉瘤者2例(含镜像动脉瘤1例),5个动脉瘤者1例。3D-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多发动脉瘤,并能清晰显示每个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结论3D-CTA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在指导动脉瘤治疗方面可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将颅内镜像动脉瘤分为Ⅰ型和Ⅱ型有助于判断破裂出血的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20.
许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8018-8018
2007—2009年笔者共护理颅内动脉瘤患者75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5例。女40例,年龄30~72岁。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犬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瘤25例,颈动脉-后交通瘤40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