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上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分析1例右侧肾上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手术根治切除肾上腺肿瘤,病理诊断为肾上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术后采取辅助大剂量放疗,半年后右侧腹壁肿瘤转移,再次手术切除转移灶,术后2月复查B超见右肾上腺区肿瘤复发,患者1年后死亡。结论肾上腺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临床罕见,病理及免疫组化是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确诊的金标准。手术是早期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晚期患者可以辅助联合化疗,对预后尚没有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脏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误诊原因、治疗方法,以减少其误诊率,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脏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术。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资料、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男女各1例,年龄45、59岁,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肾癌。病理检查考虑为(左肾)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和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HE切片,倾向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其中例1倾向为恶性)。1例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1例刚出院,未行随访。结论:肾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罕见肿瘤。肾脏孤立性纤维瘤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术前很难确诊,需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主要治疗方式为肾脏根治术,良性病变预后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肾上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方法肾上腺PNET患者4例.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24(21、22、24、30)岁.常规实验室及内分泌检查无阳性发现.B超、CT检查示肾上腺区边界欠清的巨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直径平均12(8~17)cm. 结果 1例穿刺活检确诊后拒绝治疗,6个月后死亡;1例手术探查后行减瘤术,术后8个月死亡;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治疗2例,术后1个月出现远处转移1例,肿瘤局部复发1例,4例病理学检查光镜下可见典型的Homer-Wright菊形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99阳性.病理诊断均为PNET. 结论 肾上腺PNET是一种罕见的原始神经外胚叶来源肿瘤,好发于青年,临床及影像学无特殊表现,确诊依据病理学检查.肿瘤恶性度高,进展迅速,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4.
3例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临床上对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4月收治的3俩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皆为术后病理证实。其中2例接受术后辅助性化疗,随访无瘤生存达3年,1例未行术后辅助治疗,失访。结论:。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临床上极为少见,应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及遗传学特点明确诊断,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首选,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M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深化对其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M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结果、鉴别诊断、手术方法及预后。结果:2例患者术前诊断为肾肿瘤,1例行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术后病理检查均为MA。例1随访12个月,例2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上皮组织良性肿瘤,常误诊为肾癌,术前增强CT对诊断有帮助,最终诊断往往需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因MA的良性生物学行为,NSS为其理想的治疗选择,但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型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69例膀胱内翻型乳头状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病理学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及预后状况。结果 69例病人中大多数因血尿(59.4%)就诊,肿瘤最常发生于膀胱颈及三角区(49.3%)。病人术前均接受影像学检查(B超、CT、MRI、膀胱镜),但最终依靠病理检查确诊。全部病人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论膀胱内翻型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膀胱良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治疗首选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肿瘤复发及进展可能性小,预后良好,但需术后4~5年内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患者为59岁中年女性, 1例患者为47岁中年男性;术前均考虑肝细胞癌, 接受肝脏肿瘤切除手术。2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患者于术后60个月及95个月肿瘤复发, 行伽马刀放射治疗;1例患者于术后113个月肿瘤复发, 行腹式左半肝切除+右肝射频消融术+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2例患者随访至今仍存活。本研究显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一般无临床表现或出现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 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 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肾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探讨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例影像学诊断肾癌患者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术后给予化疗,随访12个月,患者生活状况良好。结论原发性肾脏淋巴瘤是比较罕见的肾脏原发肿瘤,患者早期无不适症状,早期较难诊断,影像学特点与肾癌极为相似,往往误诊为肾癌,确诊主要靠病理诊断。手术切除原发灶及化疗是治疗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例精索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以探讨其诊疗方式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收治的1例精索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为阴囊肿物,遂行阴囊肿物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随访24个月肿瘤无复发和转移。结论:精索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较为罕见仅能依靠病理检查确诊;临床上容易与其他阴囊肿瘤混淆,手术切除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因为该肿瘤的高复发性,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例患者均行内分泌实验室检查、B超、MRI及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断层和CT断层显像检查,并行后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结果:2例患者术前均未明确诊断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经后腹腔镜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患者术中血压平稳,无波动。术后病理检查肿瘤包膜均完整,质地均匀、质韧,切面呈灰白色、鱼肉状改变,报告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术后未见并发症发生,恢复较好。随访1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临床症状、体征并无特异性,术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并不能对其确诊,但可以鉴别相关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2例严重压迫下腔静脉、右肾静脉等血管的腹膜后神经鞘瘤手术成功切除病例,分析其临床诊治现状。 方法对2例患者通过三维重建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术前诊断、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术后进行随访。 结果2例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无周围血管及脏器损伤,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鞘瘤,随访无复发。 结论腹膜后神经鞘瘤较罕见,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通过组织病理学。体积较大、复杂血管毗邻的良性肿瘤仍可以手术完整切除,且预后良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对本院1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病理特征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结果:影像学诊断为肾脏肿物,术后病理学检查为肾嗜酸细胞腺瘤,灶性侵犯肾实质,伴潜在恶性。对其实施根治性肾切除术并术后免疫治疗。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极少数潜在恶性或恶变,男女均可发病,术前诊断较困难易误诊为肾癌。治疗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对有潜在恶性和恶性的以肾癌治疗指南来进行,并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5年11月经病理证实为MESTK的14例患者的临床、影像、手术及预后资料。结果:CT检查肿瘤呈囊实性伴多发分隔,Bosniak分级Ⅲ~Ⅳ级。5例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6例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脏切除术,3例行开放根治性肾脏切除术。病理检查示肿瘤最大径1.5~13.5cm,平均(5.6±3.2)cm,镜下肿瘤由上皮和间质成分共同构成。中位随访时间17(1~127)个月,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MESTK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影像学表现与复杂性肾囊肿和囊性肾癌相似,难以仅凭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肾脏部分切除术为治疗MESTK的推荐手术方法,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成人原发性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成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术后平均随访46个月,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成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少见的交感神经良性肿瘤,大多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内分泌检查多为阴性。术前诊断主要参考某些影像学特征,包括CT扫描发现瘤体中的钙化灶,或MRI检查T2加权像中出现的不均匀混杂信号等。手术切除肿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A)的临床特点、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7例肝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随访资料.结果 本组17例肝腺瘤患者中男9例,女8例,中位年龄46岁.女性患者均无口服避孕药史.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仅5例有右上腹不适症状,肿瘤均为单发.血清学AFP检查正常,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表现,绝大多数患者术前未获明确诊断.17例手术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病理学检查2例有不典型增生,1例为腺瘤恶变.本组患者手术疗效确切,术后随访6~252个月,患者均存活.结论 肝腺瘤的诊断依赖于临床与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术前很难做出明确诊断,肿瘤有恶性变倾向,应积极手术治疗并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GN)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期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腹膜后GN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总结腹膜后GN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1)临床症状:18例患者中,8例患者无任何症状,经体检发现;6例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1例表现为下腹部坠胀不适;3例因高血压病就诊。(2)影像学表现:18例患者均行彩超检查,16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2例形态不规则;12例回声均匀,6例回声欠均匀。17例患者行CT平扫,表现为均匀低密度14例,密度不均匀3例;3例可见散在点状钙化。15例患者行CT动态增强扫描,动、静脉期均无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瘤体无明显强化8例,静脉期见瘤体不均质强化11例。3例患者行MRI平扫,3例T1WI图像均表现为均匀低信号;1例T2WI图像呈明显高信号,2例T2WI图像呈中等强度高信号。(3)手术及预后:15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3例行开放性手术,肿瘤均完整切除,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2个月,中位数为20个月,随访期间暂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GN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肿瘤诊断最为重要的辅助性检查,但病理学检查仍为GN诊断的金标准。GN行肿瘤根治性切除后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及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行后腹腔镜手术切除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经验。结果所有患者经后腹腔镜手术治疗,除1例中转开放外均获成功,影像学CT特征呈渐进性轻度延时强化,术后病理证实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其中1例合并肾上腺皮质部分增生性改变,术后随访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影像学CT检查有其特征性表现,结合病理学特点来进行影像学读片,可提高术前确诊率;后腹腔镜手术切除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安全可行,可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术前影像学诊断的分析,探讨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3年我院收治的13例(男9例,女4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1例行肾根治性切除术,肿瘤平均直径(4.2±1.5)cm。术中均未见淋巴结转移,肿瘤位于肾实质内,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术前临床诊断均为肾癌,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嗜酸细胞瘤。患者平均随访43(7~68)个月,均无复发、进展或死亡。结论: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容易误诊为肾癌。考虑肾嗜酸细胞瘤与肾癌相比预后良好,对于疑似病例,术前诊断应慎重,仔细分析影像学检查资料,必要时行术中冷冻病理学检查以避免不必要的肾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1例胫骨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病理、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9月收治1例56岁RDD女性患者,因右膝关节反复疼痛1年入院。影像学检查示右胫骨上段溶骨性骨质破坏区,边界可见。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为27 mm/1 h,C反应蛋白正常。初步诊断为右胫骨上段肿瘤。在局麻联合静脉全麻下行右胫骨上段肿瘤活检,彻底刮出病灶周围破坏骨质。结果病理检查诊断为右胫骨上段RDD。术后1周,右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自觉无活动受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从术前7分改善至2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100°提高至115°。患者获随访14个月,无复发。结论原发胫骨RDD除疼痛外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手术彻底切除病灶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分析骨肉瘤患者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等特点,探讨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的72例四肢成骨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术前化疗+手术切除+术后化疗的标准治疗方案.所有切除标本进行坏死率分析.将患者的16项临床指标,10项影像学指标与肿瘤坏死率和患者预后相比较.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男性患者、化疗后肿瘤体积变小、肿瘤边界变清晰、骨外T2信号增强提示肿瘤坏死率高(P<0.05);多因素分析:化疗后体积变小,提示肿瘤坏死率高(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化疗后碱性磷酸酶水平正常,骨外T2信号增高,肿瘤坏死率高,提示患者的生存率较高(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肿瘤坏死率高的患者生存率高(P<0.05).结论 肿瘤坏死率高则患者的预后较好,通过临床、影像等多项指标综合判断,可以间接预测肿瘤坏死率,推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