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NVUGIB)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寻找降低再出血的方法。方法选取首次内镜治疗止血成功的360例NVUGI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再出血情况分为再出血组(n=97)和未出血组(n=26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再出血原因。结果再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在年龄、性别、病变类型、血尿素氮水平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出血组在血小板、开始治疗时间、单一内镜治疗、入院时休克、血红蛋白<90g/L、Ⅰa 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0cm、支持治疗不足、后续质子泵抑制剂(PPIs)不足、恶性肿瘤出血方面,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单一内镜治疗、血红蛋白<90 g/L、Ⅰ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0cm、支持治疗不足、后续PPIs 治疗不足、恶性肿瘤出血是NVUGIB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单一方法内镜治疗、血红蛋白<90g/L、病灶呈喷射样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0cm、支持治疗不足、后续PPIs治疗不足、恶性肿瘤出血是消化内镜治疗NVUGIB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探究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该院2008-2015年收治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50例,依据预后结局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31例),存活组(119例)。将患者预后设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基础疾病、出血量、合并症、贫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治疗后再出血等设为自变量,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男性、肝功能Child-Pugh C级、合并腹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出血量500mL、治疗后72h内再出血、合并肝性脑病、ALT≥120g/L、AST≥120g/L、TBiL17.1μmol/L、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肝功能Child-Pugh C级、合并腹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出血量500mL、治疗后72h内再出血、合并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上应针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消化内镜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总结其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消化内科1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各项临床资料,纳入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12月,患者均接受消化内镜治疗,根据其治疗后是否再出血分为未出血组、再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对策。结果1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后有48例(25.95%)发生再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年龄≥75岁、血红蛋白<90 g/L、出血病变直径>2 cm、支持治疗不足、凝血酶原时间≥17 s为经消化内镜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消化内镜治疗后是否再出血与其年龄、血红蛋白、出血病变直径、凝血酶原时间及支持治疗水平相关,给予患者可改善血红蛋白及临床症状的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2):4033-4035
目的探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ANVUGI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内镜诊治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50例ANVUGIB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内镜检查并获得明确诊断。根据内镜术后是否出血将患者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105例,观察组为再出血患者,对照组为未出血患者。分析ANVUGIB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再出血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出血治疗、休克指数1分、尿素氨浓度10.32mmol/L、输血治疗、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单内镜治疗、A级出血治疗、出血病变直径≥2.0cm、开始内镜治疗时间24h、Rockall评分5分、Blatchford评分6分是ANVUGIB再出血的单危险因素;其中肿瘤出血治疗、休克指数1分、尿素氨浓度10.32mmol/L、输血治疗、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单内镜治疗、A级出血治疗、出血病变直径≥2.0cm、开始内镜治疗时间24h、Rockall评分5分、Blatchford评分6分是ANVUGIB再出血独立危险因素。45例再出血患者经内镜配合抑酸药物止血,所有患者均止血成功,成功率100%。结论 ANVUGIB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输血治疗、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等。内镜术前综合评估ANVUGIB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是提高内镜疗效有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5.
丁娟  马志杰  沙嫚 《全科护理》2021,19(33):4746-4749
目的:构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人480例,按两组基础资料匹配性原则将其分为模型构建组、模型验证组,均为240例,统计模型构建组再出血病人例数,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以此为基础构建再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并将模型用于验证组,以检验其预测效果.结果:模型构建组再出血病人共64例,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上消化道出血病人消化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危险因素有年龄≥75岁、Blatchford评分≥6分、Rockall评分≥5分、Forrest分级Ⅰ级、出血病变直径>2 cm、入院时血红蛋白值<100 g/L、血小板计数<100×109/L(P<0.05);构建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7,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658,对应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1.9%、73.9%,对应截断值为0.035;将预测模型应用于模型构建组,得到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8.7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经消化内镜治疗后仍存在再出血风险,而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实现对再出血风险的准确预测,为临床预防护理提供了依据,能降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消化内镜诊治及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02-2016-04期间收治的196例ANVUGI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诊治ANVUGIB,根据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后是否再出血,把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的患者分为首次有效止血组和再出血组,统计ANVUGIB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再出血率、出血原因和再出血危险因素(例如输血治疗等),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Yates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出血危险因素。结果: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为96.43%(189例),其中32例(16.33%)再次出血。54.08%(106例)的ANVUGIB病因是十二指肠溃疡。输血治疗、肿瘤出血、后续无质子泵抑制剂治疗、a级出血、出血病变直径≥2.0cm、Rockall评分5分和Blatchford评分6分是ANVUGIB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内镜诊治ANVUGIB的效果明确。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ANVUGIB病因。ANVUGIB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众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与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接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有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和总结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肝硬化病程、凝血酶原时间(PT)≥16 s、肝功能分级、食管静脉曲张度、胃底静脉曲张、腹水门静脉高压、不良生活习惯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肝硬化病程、PT≥16 s、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及门静脉高压是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原因较多,应加强针对性护理干预,提升临床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消化道是否出血将其分成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16 s、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有多种危险因素,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以预防上消化道出血,降低反复出血概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肝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EGV)急性出血患者内镜下治疗后发生菌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防治内镜术后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调查2018年1月—2020年8月某医院乙肝肝硬化伴EGV急性出血内镜下治疗后患者的基本资料、菌血症发生情况和病原菌鉴定情况。分析菌血症发生率和病原菌分布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此类患者发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186例患者中菌血症发生率为50.54%;检出70株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构成比最高(34.74%)。肝功能C级、出血>500 mL、腹水、白蛋白(ALB)≤34.32 g/L、总胆红素(TBIL)>23.81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16.65 s为患者发生菌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功能C级、出血>500 mL和腹水等多项因素是乙肝肝硬化伴EGV急性出血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发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筛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止血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预测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患者共160例为训练集,选择医院2022年1—10月收治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患者共40例为验证集。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利用训练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验证集检验其预测效果。结果 训练集早期再出血患者共34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止血术后护理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入院血红蛋白<110 g/L、凝血酶原时间≥17 s、病变直径>2 cm、Blatchford评分≥6分、Rockall评分≥5分、Forrest分级Ⅰ级(P<0.05)。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40(95%CI:0.893~0.972),最佳截断值为24.80%,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91.20%,最大约登指数为0.730。以>24.80%为预测标准,验证集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80....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70-172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止血成功的105例NVUGIB患者作为对象。按照患者治疗后是否出现再出血分为对照组(未出血,n=88)、观察组(再出血,n=17),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导致再出血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患者性别、年龄、血尿素氮水平、病变类型等比较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入院时休克、单一内镜治疗、HGB90g/L、支持治疗缺乏、Ⅰa级出血、后续PPIs不足等方面的比较上,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VUGIB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发生危险因素主要入院时休克、HGB90g/L、支持治疗缺乏、后续PPIs不足、Ⅰa级出血等,应高度重视并实施针对性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时间(PT)对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消化内科住院并确诊为肝硬化的500例患者,根据有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n=236)和非出血组(n=264),并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用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①单因素分析:两组ALB、PT、Child—Pugh评分、消化道出血史、腹水、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等N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LB、PT、腹水及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③ROC曲线:ALB曲线下面积为0.810,最佳阈值为16.35g/L,敏感度为0.806,特异度为0.692;PT曲线下面积为0.774,最佳阈值为22.75S,敏感度为0.722,特异度为0.860。【结论】联合检测ALB及PT水平对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内镜诊治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配合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06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行急诊内镜检查及治疗,术中给予相应的配合及护理。结果206例病人有200例明确诊断,189例内镜下止血成功。结论急诊内镜是诊断和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护士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诊断和治疗中的配合与护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和死亡危险因素及预见性护理。方法前瞻性研究我科2009年195例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0天预后,分析发生再出血和死亡的危险因素,总结预见性护理方法。结果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率为6.7%,再出血率为8.2%。年龄、出血量、合并基础疾病、呕血和心动过速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60岁以上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服用NSAIDs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老年患者(P〈0.05),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结论早期识别影响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高危因素,对高危患者给予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1~8月我院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99例(出血组)和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患者99例(未出血组),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白蛋白、血小板计数低于未出血组,上消化道出血史、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肝硬度、脾硬度、Child-Pugh C级肝功比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比例及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比例高于未出血组(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主干内径、Child-Pugh评分、肝硬度、脾硬度、食管静脉曲张分级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肝硬度、脾硬度及肝静脉压力梯度能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87、0. 815和0. 804。结论肝硬度、脾硬度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能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下止血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比分析内镜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组(68例)与单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组(70例)的止血时间、再出血率、剖腹手术率、平均输血量、住院时间等。结果内镜联合药物组的止血时间、再出血率、剖腹手术率、平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单用药物组(P<0.01),且内镜下止血未发生医源性穿孔病例。结论内镜下止血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影响因素及其血清miRNA-122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1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80例作为感染组,同期收治未合并细菌感染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80例作为非感染组。根据住院28 d治疗结果将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患者分为好转组(57例)和恶化组(23例)两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miRNA-122与Child肝功能分级、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相关性,比较好转组和恶化组血清miRNA-122,探讨血清miRNA-122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中重度出血、APACHEⅡ评分≥25分和血清miRNA-122≥2.4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白蛋白≥22 g/L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或P0.01)。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血清miRNA-122与Child肝功能分级、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血清miRNA-122好转组低于恶化组(P0.01)。血清miRNA-122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最佳截断值为2.85。结论血清miRNA-122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与其肝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其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止血联合血凝酶注射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5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内镜止血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同时内镜黏膜下注射白眉蛇毒血凝酶。患者病变出血征象采用Forrest分级,并以Rockall进行再出血和死亡危险性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即时止血率为97.3%高于对照组89.3%,再出血率为5.3%低于对照组的16.0%,P0.05;两组间,低危、中危者即时止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高危者的即时止血率,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orrest分级Ⅰ、Ⅱ级即时止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Forrest分级Ⅱ级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止血联合血凝酶注射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可靠,可迅速止血,效果优于单纯内镜止血,尤其对于Rockall低、中危患者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李秀萍  陈原兰 《全科护理》2012,10(15):1372-1374
[目的]探讨急诊内镜下止血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护理的规范性,重视术后预防性健康指导的临床作用。[方法]对32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行急诊内镜止血治疗的规范护理,同时重视术后预防性指导。[结果]32例病人经过治疗成功止血28例,无效4例(胃癌),随诊2年仅复发1例。[结论]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治疗中不仅应规范临床护理,还应重视术后预防性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患者的内镜征象与内镜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的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参考ForreSt分级将136例患者分为4级:Ⅱa、Ⅱa Ⅰa级、Ⅱa Ⅰb级、Ⅱa Ⅱb级。每级患者随机接受内镜下注射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反复大出血者外科手术。结果内镜治疗组的即刻止血率均为100.0%,内镜治疗组、药物治疗组的24h止血率分别为100%、39.7%;平均输血量分别为2μ、8μ;再出血率分别为7.4%、45.6%,手术率分别为2.9%、17.6%。结论消化性溃疡合并血管裸露出血的临床表现较重,内镜下治疗的止血效果优于药物治疗,且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手术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