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直径2cm的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进行切除;直径2 cm的LST可采用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 mucosal resection,EP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dtion,ESD)进行切除~([1]),但EPMR治疗LST往往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标本。EMR难以一次性切除的病变主要是LST。在LST中,颗粒性LST病变罕见黏膜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下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LST并行内镜下治疗的64例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组40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组11例和EPMR+ESD组13例,观察各组的残留率、出血率、出血量、穿孔率及复发率,并同时记录病灶部位、大小、术后病理、癌变情况。结果 EMR/EPMR组、ESD组、EPMR+ESD组术后发生活动性出血各有5例(13.89%)、2例(18.18%)、2例(15.38%),发生穿孔各有1例(2.78%)、1例(9.01%)、3例(23.8%),3组间出血率及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和EPMR+ESD组均无残留及复发,EMR/EPMR组术后残留率为11.11%,6例出现复发(16.67%),3组间残留及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LST共发现6例癌变(9.38%)。结论 EMR/EPMR、ESD、EPMR+ESD这3种术式治疗LST均易引起术后迟发型出血,然而EPMR+ESD术会导致更多的出血量,并较EPMR术更容易发生穿孔情况,但EMR/EPMR术相较于其他两组术式,更容易发生残留及复发,需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行内镜下治疗的78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14例,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13例,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EMR)24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7例;比较并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平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EMR、EPMR、Pre-cut-EMR、ESD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23.9±7.9)min、(31.1±7.6)min、(24.7±6.5)min、(52.4±17.1)min,完整切除率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7.7%、0%、22.2%,EPMR治疗复发率为7.7%,其余治疗方法无复发病例。[结论]EMR、EPMR、Pre-cutEMR、ESD均为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各有优势,故临床上可根据病灶具体情况、本医院内镜设备及内镜操作水平并结合患者意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肠镜检查诊断为LST且直径>2 cm的32例病变进行ESD治疗,回顾性分析病变特征(如病变类型、大小、部位)以及手术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诊断、随访情况等).结果 32例大肠LST,肿瘤直径2.5 ~8.0 cm,平均(4.1±2.1)cm,29例(90.6%)一次性完整切除.ESD手术时间25 ~300 min,平均(75.7±66.0) min.术中5例(15.6%)出现动脉血管出血,行止血夹或电凝成功止血;迟发性出血2例(6.25%);穿孔3例(9.4%),均行内镜下金属夹闭合,内科治疗成功.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瘤变19例、高级别瘤变6例、癌变7例.病变局限于黏膜层25例,黏膜下浅层(sm1)5例,黏膜下深层(sm2)2例追加外科手术.20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0±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对直径>2m的LST,选择ESD治疗切除彻底,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定位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a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方法]63例LST患者在FICE定位下分别行EMR(38例)及ESD(25例)治疗,对比分析EMR和ESD两种方法的切除效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MR和ESD两种方法均能整块切除,且无肿瘤残留(P0.05);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SD能整块切除,EMR需分次切除(P0.05),且ESD术后肿瘤残留明显少于EMR(P0.05)。ESD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P0.05),但术后出血率和穿孔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LST安全有效,而EMR操作简便,用时较短,对于≤20mm的LST仍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诊断方法,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方法治疗LST的疗效、安全性。方法 LST经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观察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pit)及表面微血管分型(MP),分别进行EMR、EPMR、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并分析LST的病理特点。结果在399例病人检出有LST,共407个病变。LST大小在10~80mm。LST部位在直肠128个(31.4%),乙状结肠97个(23.8%),降结肠54个(13.3%),横结肠67个(16.5%),升结肠21个(5.2%),盲肠36个(8.8%),回肠末段4例(1.0%)。LST形态呈颗粒均一型145个,结节混合型161个,扁平隆起型63个,假凹陷型38个。LST腺管开口分型以ⅢL和Ⅳ为多。405个LST经肠镜微创电切治疗,228个行EMR切除,165个行EPMR切除,12个行ESD切除,均在内镜下成功电切,另2例LST行外科手术治疗。出血发生率4.0%,术中即刻出血4例,术后3天迟发出血12例,无肠穿孔发生。LST病理结果:管状腺瘤46个(11.3%),管状绒毛状腺瘤146个(35.9%),绒毛状腺瘤181个(44.5%),增生性息肉10个(2.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个(4.7%),黏膜内癌3个(0.7%),黏膜下癌2个(0.4%)。术后复查肠镜无复发。结论色素染色放大内镜或NBI-ME方法有利于检出LST,EMR、EPMR、ESD是内镜下治疗LS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ESD治疗低位直肠LST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内镜下ESD治疗一次性成功,术后未见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3~6月未见病变残留.[结论]ESD治疗低位直肠LST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内镜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声内镜(EUS)用于食管黏膜下肿瘤定性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胃镜检查中发现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50例,对其行超声内镜检查,以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病变大小、起源层次及性质为依据,决定内镜下手术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将病变完整切除,并对瘤体标本进行病理活检。结果术前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淋巴管瘤分别有45例、2例,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脂肪瘤、食管囊肿分别有2例、1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EUS诊断的准确率为98.0%。食管SMT患者病灶直径为0.4~2.3(1.38±0.21)cm,行EMR、EPMR、ESD切除者分别有37例、6例、7例,均完全切除,手术成功率为100.0%。EMR术中无并发症,ESD术中1例患者创面出血,并成功止血。术后6个月EUS复查结果显示创面无病变残留及复发,愈合良好。结论 EUS能对食管SMT进行定性和起源诊断,在食管SMT治疗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EUS辅助下行内镜微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SMT治疗手段,既能完整切除病变,又可提供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ESD联合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确诊为LST的患者9例(9处病灶),并记录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镜下分型,所有病灶均分两步完成切除:①首先将病灶与周边正常黏膜环形切开分离,必要时逐步剥离(ESD)病灶至其直径小于圈套器直径;②再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圈套切除整个病灶。结果①9例患者均于内镜下完成整块切除,切除时间为(45±12)min,2例发生术中出血,均于内镜下止血,术中术后无其他并发症发生;②术后病理结果显示9例患者均完整切除,2例为管状腺瘤,2例为绒毛状腺瘤,5例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其中1例伴局部癌变,但基底部无癌残留);6个月后内镜随访结果显示病灶切除处均完全愈合,未有复发。结论 ESD联合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可做为一种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结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对EUS检查发现来源于黏膜下层、无固有肌层受累、无淋巴结转移、直径≤1.5cm、考虑为直肠类癌的21例直肠黏膜隆起病灶行ESD治疗。ESD后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行EUS随访。[结果]21例均成功完成ESD,瘤体完整剥离,基底及边缘无残留;术中均无穿孔,术后创面少量出血5例,经内科治疗后痊愈;术后病检确诊为类癌,随访6~24个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US结合ESD治疗直径≤1.5cm、未侵犯固有肌层的直肠类癌安全有效,可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超声内镜特点及内镜下治疗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超声内镜诊断为胃NEN5例的临床资料,总结胃NEN的超声内镜特点及其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并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果]5例均经内镜下ESD完整切除肿瘤,肿瘤完整切除率为100%。有1例术后3d发生出血,未发生胃穿孔现象。术后病理证实:4例为G1级NEN,Ki-672%;1例为G2级NEN,Ki-675%;未见神经内分泌癌,基底和切缘均未发现肿瘤累及。术后随访6~24个月,患者均存活且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掌握胃NEN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可提高内镜诊断率,行内镜下ESD治疗效果确切,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黏膜分片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和内镜翻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REMR)在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昆山市中医医院行肠镜检出LST病变的患者18例,10例行注射法EMR切除病灶,6例行注射法EPMR切除病灶,2例行REMR切除病灶.结果 10例行EMR切除的病变,均完整切除,无1例复发.6例行EPMR切除的病变,1例失败,5例完整切除,其中1例复发.2例行REMR切除的病变,完整切除,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治疗LST操作安全、创伤少、恢复快,在LST的治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EUS)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径≤1 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经结肠镜及EUS检查诊断为rNENs、直径≤1 cm的68例患者行ESD治疗。[结果]ESD后病理检查结果示68例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组化分型35例为G1型,无G2型;病理结果切缘报告63例切缘阴性,完整切除率为92.6%;肠镜随访未发现有复发病例。[结论]直径≤1 cm的rNENs患者经EUS评估后,行ESD剥离,具有较高的完整切除价值及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的45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患者,应用IT刀、Hook刀行ESD治疗。将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纳入观察范围。 结果45例结直肠病变接受ESD,其中,2例病变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托举差,术中剥离困难且容易出血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3例癌变且基底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ESD成功率88.9%(40/45)。病变直径为1.5~6.3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1~125 min,平均67 min。3例术后有便血,其中1例保守治疗失败,内镜下成功电凝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7%(3/43)。4例在ESD治疗中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9.3%(4/43)。术后40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结论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复发率低。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灶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处理上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及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性质,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及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1)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者氩气刀标记病灶;(2)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及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抬高病变;(3)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一圈;(4)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术后应用抑酸、黏膜保护剂治疗,术后第1、2、6个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与复发.结果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153例患者进入观察研究.黏膜病变85例(溃疡型病灶2例,隆起型病灶48例,糜烂型病灶35例),病灶直径0.4~5.0 cm,平均2.0 cm;手术时间15~210 min.平均55min.所有病例均切除病灶,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7例穿孔均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溃疡创面均愈合,其中4例复发,3例再次ESD完整切除病灶,1例手术切除.黏膜下肿瘤68例,52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余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0.4~4.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10~182 min,平均41 min;68例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改行尼龙绳结扎治疗.1 1例穿孔均保守治疗,1例术后出血未控制行手术治疗.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为上消化道黏膜层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48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黏膜HGIN,均经ESD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后病理特点,评价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手术平均时间(76.8±23.4)min,1例穿孔。ESD切除标本最大直径(25.9±11.4)mm,术后病理证实维持HGIN 33例、HGIN伴局灶癌变11例、高-中分化腺癌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1例,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68.8%,与活检相比,ESD手术标本诊断HGIN更准确(χ2=17.778,P0.05),HGIN癌变率29.2%,食管黏膜癌变率与胃黏膜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ESD术完整切除率95.8%,治愈性切除率95.8%。1例局部复发,2例食管ESD术后狭窄。结论上消化道黏膜HGIN具有潜在癌变风险,胃镜活检标本不能准确评估其性质,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直径≥10~15 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月至2018年8月,因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接受EPMR或ESD治疗的2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分成EPMR组(n=13)和ESD组(n=8),主要总结各组的手术时间、手术的病理组织学评价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EPMR组13例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22±12)mm,中位手术时间39.0(23.0,45.0)min,12例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切除病理最大直径(26±15)mm,胃黏膜异位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水平切缘阳性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围手术期菌血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为术中穿孔内镜下治疗不佳转外科急诊开腹行修补术。ESD组病变起源于黏膜层6例、黏膜下层2例,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17±5)mm,中位手术时间47.5(34.0,68.0)min,8例均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切除病理最大直径(20±7)m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淋巴管瘤和囊肿各1例,8例水平切缘阴性,1例垂直切缘存在可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未能达到完全切除,3例发生并发症(围手术期出现穿孔),其中1例行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内镜下治疗不佳转外科手术,1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较大(16 mm)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直径≥10~15 mm),初步证实EPMR和ESD治疗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约2000年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Mucosal 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其使病变的整体黏膜下完整切除成为可能。我国在2006年开始ESD技术应用于切除癌前病变与早癌治疗并开始推广使用[1]。其较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持生理功能等优势,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