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8例呼吸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内科(350005)李淑闽,陈樊英,杨巧莉心肺复苏术(CPR)是急救技术重要而关键的抢救措施。急救复苏水平在逐步提高,但小儿CPR抢救成功率仍不满意。本文将1991~1995年98例CPR病例进...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肾上腺素治疗心肺复苏后低血压(附32例报告)安徽省巢湖市人民医院儿科(238000)陈爱武大剂量肾上腺素每次0.1~0.2mg/kg在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使即时存活率明显提高。CPR是一个连续的复杂的过程。复苏后多种因素直接影响患儿的预...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肾上腺素在小儿心肺复苏中对存活率的影响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72129)张雷家,刘继森,范国贞肾上腺素是小儿心肺复苏(CPR)中的首选而有效的药物。晚近的一些研究提示,大剂量(HDE)肾上腺素可提高CPR的成功率[1]。为了探讨大剂量肾上腺...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药物在儿科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手法或器械、药物维护重要器官细胞功能,恢复已中断的自主循环和呼吸的抢救过程称心肺复苏(CPR)[1]。目的是恢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脑等所有器官的功能,而非延长无意义的生命。这一宗旨对心肺复苏技术和用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CPR常用药物1-1 肾上腺素1.1.1 临床药理 小剂量〔0-05~0-2μg/(kg·min)〕兴奋β-受体,具有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扩张血管作用。大剂量〔0-5~2-0μg/(kg·min)〕以兴奋血管α-受体为主,使血管阻力增加,有利于升高冠状动脉灌注压,还具有激…  相似文献   

5.
1997年美国儿科学会 (APA)和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创办了新生儿心肺复苏项目 (NRP) ,APA为了使所有产房都有能够实施新生儿心肺复苏(CPR)的医务人员 ,把这项课程贯彻到其所管辖的每所产科医院 ,使 2 2个国家约 5 0 0 0 0 0人接受了培训。1 婴儿心肺复苏的发展史尽管“开放气道 ,建立呼吸 ,建立循环”等措施可追溯到 6 0年代早期巴比伦时代 ,但心肺复苏作为一个系统理论推出还是最近的事情。众所周知 ,5 0年末、6 0年代初开始进行的CPR研究———开放气道 (A)、通气呼吸 (B)、建立循环 (C)仍是目前推荐的CPR程序。…  相似文献   

6.
问 现代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如何 ?答 :众所周知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最危急、最严重的疾病状态 ,如不及时处理抢救 ,病人可迅速死亡 ,或可能留有程度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儿必须争分夺秒地采取急救手段 ,恢复患者的氧供应及排出二氧化碳 ,以达到有效气体交换 ;并用人工方法压迫心脏使之被动排血 ,维持有效血循环 ;并于心肺复苏开始后迅速进行脑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这一急救过程称为心肺脑复苏 (CPR)。这里尤其强调脑功能恢复与否是判断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果CPR后脑功能始终得不到恢复 ,则CPR为…  相似文献   

7.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最危重的急症,接诊者常为急诊科医生,近5年来,我们共为18例患儿作心肺复苏(CPR),抢救成功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3月~13岁,其中3月~1岁7例,2~3岁2例,6岁4例,7~9岁3例,1...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肾上腺素、维生素C及碱性溶液在心肺复苏的应用福建清流县医院儿科(365300)陈聪水,柯忠汉自1991年9月以来,我们在小儿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维生素C及碱性溶液,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治疗组23例,男14例,...  相似文献   

9.
小儿心肺复苏的成功因素哈尔滨市第七○三研究所卫生科(150036)曹曼青,李冰哈尔滨市红十字儿童医院急救中心(150010)赵惜霜心肺复苏是儿科临床常采用的急救措施。我们从1988。-1992年5年中复苏成功39例,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0.
小儿心肺复苏后血气、电解质变化及液体疗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后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是脑复苏的重要措施,甚至称为“液体复苏”.但目前对复苏后状态的监测观察和液体疗法的系统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文对我院监护中心复苏者进行了血气,电解质及生命体征的动态监测,并分析总结以探讨小儿心肺复苏后液体疗法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学生对徒手心肺复苏急救知识掌握现状及培训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长沙市15所中学的7687名中学生,通过现场理论授课和模拟人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知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CPR抢救对象、怎么判断患者需要进行CPR、多长时间可引起大脑不可逆损伤、2010年心肺复苏的标准化流程、胸外按压的部位、胸外按压的深度及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7个关于徒手心肺复苏的知识点。分析培训前后中学生对徒手心肺复苏知识点的知晓率,问卷调查中学生接受急救知识培训的意愿和途径。结果7687名学生进行了培训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3778名(49.15%),女生3909名(50.48%)。中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书本,其次为电视、网络和学校。培训前,徒手心肺复苏的7个知识点中,中学生对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对象和心脏按压部位的知晓率超过50%,其他知识点知晓率均低于50%。通过培训,中学生对徒手心肺复苏知识点知晓率均提高到了75%以上,培训前后各知识点知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长沙市15所学校中学生对徒手心肺复苏的知识严重匮乏,通过现场授课和模拟人操作的培训,中学生对徒手心肺复苏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脑复苏60例临床治疗体会天津市儿童医院(300074)张慧,黄敬孚心肺复苏后脑复苏成功与否是关系到患儿预后的重要问题,现将我院PICU1988~1995年期间进行脑复苏治疗的60例患儿治疗情况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呼吸心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成功...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主要用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主要用药首都儿科研究所(10002O)宋国维药物治疗是心肺复苏的重要手段之一,用药途径、药物选择及剂量等都有许多特殊之处,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一、用药途径1.静脉给药首选周围静脉,为保证注射药物尽快进入中心静脉,给药后应再推注一...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术人工通气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术(CPR) 的最佳顺序。方法 检测了两组共12 例不同心肺复苏术患儿1 小时内的血气结果。一组仅单纯心脏挤压,另一组心脏挤压同时伴有机械通气。结果 在心跳骤停后的最初30min ,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无实际临床意义。结论 人工通气可以延搁,CAB顺序复苏术比ABC顺序复苏术更为合理实用。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窒息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SIL—2R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敬  王伟 《中国小儿血液》1997,2(3):107-109
为探讨新生儿窒息与免疫的关系,我们对25例窒息新生儿测定了外周血T细胞亚群,17例测定了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结果新生儿窒息后CD4^+细胞减少(P〈0.01)、CD8^+细胞增加(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025)。而且,重度窒息患儿CD3^+细胞亦明显减少(P〈0.05);血清SIL-2R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窒息缺氧可导致新生儿免疫功能下降,复苏后  相似文献   

16.
小儿心肺复苏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630014)卢仲毅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收缩和排血称为心脏停跳(Cardiacarrest),即心脏不能排出足量的血液以保证脑的存活。采用人工方法压迫心脏使之被动排血,维持有效循环称为心脏复苏。心脏停跳30~40秒即出现...  相似文献   

17.
小儿心肺脑复苏的护理体会(附18例分析)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110003)邓伟,王秀清,程杰近10年来,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及ICU(NICU及PICU)在我国各地的建立,小儿心肺脑复苏的存活率显著提高.本文就我院1984年2月~1987年2月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心肺骤停后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国11家医院PICU收治的281例心肺骤停且接受标准心肺复苏的患儿资料,根据是否患有先心病分为先心病组和非先心病组,比较一般情况、心肺复苏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9.
婴幼儿佝偻病血清诊断指标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竞争蛋白结合法测定佝偻病血清25(OH)D3浓度,同时测定了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尿羟脯氨酸与肌酐比值(THP/Cr)。结果显示:佝偻病患儿血清25(OH)D3值降低,ALP、尿THP/Cr值增高。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3与Ca、P无相关性(P>005);与ALP、THP/Cr呈负相关(P<001,P<005)。说明血清25(OH)D3、ALP、THP/Cr对佝偻病有诊断价值,血清Ca、P对佝偻病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后内环境的变化及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心肺复苏(CPR)后的内环境变化是由于呼吸、心跳停止造成全身器官缺氧缺血和复苏后循环重新建立,各缺血器官血流恢复,进而发生再灌注损伤所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及时治疗由此继发的严重代谢紊乱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尤其是及时进行脑复苏,是获得CPR真正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