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器质性痴呆的CT临床再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将29例老年性痴呆(AD)和多发梗塞性痴呆(MID)患者先后二次脑CT结果进行临床对照研究,发现50%的AD患者第二次CT显示由单一的脑萎缩转变为萎缩与梗塞相并存的混合性损害,MID者由梗塞转为混合性损害的达60%,二组疾病二次CT诊断变化率为51.7%。分析表明,病程越长,混合性损害的发生机会越多,与二次检查间隔时间长短无明显关联。混合性损害者易出现神经系统体征,认知功能障碍更较严重。作者认为,仅以一次CT结果下诊断有片面性,重视病史特点及临床表现更重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多发性脑梗塞痴呆(MID)40例,其中轻度24例占60%,中度13例占32.5%,重度3例占7.5%。头颅CT扫描发现梗塞灶112个,平均2.8个,梗塞部位以基底节、皮质下白质、丘脑、内囊多发性脑梗塞多见。基底节梗塞产生痴呆者病灶较皮质下梗塞者面积小。痴呆程度与梗塞数目、脑萎缩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混合性中风40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混合性中风系指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出血性和缺 血性病变在不同部位同时或短期内先后发生。近年来随着CT、MRI等新的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脑出血合井梗塞的病例有增多的趋势。这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为进一步认识脑出血合并梗塞的病因、病理以及脑出血量的多少,梗塞灶大小及部位与临床表现的特征。现将我们经CT扫描证实的40例混合性中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多梗塞性痴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随机对102例经CT诊断为多发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智能检测,主要根据认识能力甄别检查法(CCSE)和功能活动调查法(FAQ),发现39例符合多梗塞痴呆,63例为多发性脑梗塞。该法可作为多梗塞痴呆的早期判定标准。本文还观察了梗塞数目、面积和梗塞部位与痴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脑梗塞引起痴呆的25例和未引起痴呆的63例二组患者资料进行对比,探讨脑梗塞引起痴呆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痴呆发生可能性最大的危险因素,既往卒中发作史和心脏疾患为痴呆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CT表现为双侧半球梗塞灶、多发梗塞灶、底节丘脑区梗塞灶与痴呆的发生关系密切,也应视为脑梗塞引起痴呆的重要临床因素。对诸危险因素易致痴呆的机理和痴呆组的一些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房纤颤是脑梗塞危险因素之一。据Fra-mingham 研究报导:考虑年龄、血压、心脏病等因素在内,心房纤颤病人首次脑梗塞发生率比窦性心律者多5.6倍。缺血性卒中首次发病可无临床症状;反复发作的心源性多灶性梗塞可导致进行性的、严重的认识障碍和痴呆,而无典型卒中表现。作者对1980~1985年住院的160例房颤伴脑梗塞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63例有头颅CT 和心电图资料。63例中9例原诊断为脑梗塞而CT 证实为脑出血,故除外。有趣的是这9例中有1例系右颞顶叶出血,CT 扫描见2个无症状性梗塞灶。另54例中7例(13%)CT 证实有陈旧性无症状性脑梗塞灶。4例系重度、2例系轻度卒中,1例系痴呆。2例仅表现进行性认识障碍,CT 提示系多发性梗塞,2例均有4个无症状性梗塞灶。7例病人的梗塞灶分别位于外囊、额叶、顶叶、枕叶或小脑。病灶位于单侧或双  相似文献   

7.
脑梗塞患者的智力测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为51例脑梗塞患者与24例正常人智力测验的对比分析,其中29例又进行了记忆测验。结果认为,脑梗塞患者的智力水平普遍衰退,结合CT所见证实,皮层梗塞较皮质下梗塞智力衰退为重,梗塞区范围越大,智力受损越重。  相似文献   

8.
混合性中风临床与CT(附5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58例混合性中风,均经CT证实为新鲜出血灶和梗塞灶并存,占同期脑出血病人的5.4%。本资料示:混合性中风之出血灶较单纯脑出血病灶偏小,98.3%小于40ml,其中半数以上小于10.5ml;梗塞灶绝大多数为腔隙灶,以底节区多见;出血部位、血肿大小与梗塞发生率无明显关系。临床双侧及多灶体征多见,出血灶体征多较明显,梗塞灶体征相对轻易被忽视。合理的中性或缓和活血化瘀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混合性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8例混合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在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高;24h内出现双侧或多灶体征;CT有新鲜出血灶与梗塞灶;以脱水降颅压,稳定血压等对症支持治疗,预后良好。结论本病应临床与头颅CT相结合进行诊断,脱水及支持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一年来,我科收治5例因情感、智能障碍急诊入院的病人,因既往有高血压及中风史,进行 CT 扫描,发现有脑萎缩及多灶性腔隙样梗塞,其中3例尚有大片梗塞灶,其临床症状及 CT 表现符合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的诊断。现将其临床资料与 CT 表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临床资料:共5例。1例女性,4例男性,年龄43~75岁,平均62.2岁.5例患者均以情绪不稳,易激怒,智能障碍等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而急诊入院。1例兴奋多语,易激惹,说话颠三倒四,系75岁男性病人。门诊以“老年躁狂”收入院。后发现有智能障碍与中风史,治疗过程中又再次卒中,致右侧中枢性轻偏瘫,(?)CT 扫描后,发现脑萎缩及多灶性腔隙梗塞合并左颞深部大片梗塞,更正诊断为MID。2例合并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假性球麻痹症状.2例有左侧中枢性轻偏瘫,左侧锥体束征阳性。  相似文献   

11.
混合性中风系一次中风同时存在出血与梗塞两种不同的病理过程。出血与梗塞并存,是临床医生感到棘手的难题,到目前为止,仍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即止血及使血肿迅速吸收,又不至于加重梗塞或再诱发新的梗塞。我院于1996年10月至1998年1月应用降纤酶治疗混合性中风3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四例,最大周岁。平均47.4岁,。高血压史平均5.7a糖尿病患者14例,病史平均4.8a,眼底检查均有动脉梗化。排除了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无中风史。30例心电图均有S-T段或T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多梗塞性痴呆(MID)患者的头颅CT图像作双额径(BF)、双尾径(BC)及Ⅲ脑室外侧至半球外侧裂径(ⅢV-S)与其相应颅腔径比率测定。结果表明MID组的BC比率增加,ⅢV-S比率减少,与健康对照组及脑梗塞非痴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本文认为多梗塞性痴呆不论梗塞灶的部位和容量大小,其痴呆的产生与Ⅲ脑室外侧壁、丘脑和脑岛之间的结构损害累及丘脑及其投射和Papez环路有关。同时,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结合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腔隙状态所致的痴呆、Alzheimer氏病的痴呆,以及多发性脑梗塞合并Alzheimer氏病。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14例Binswanger病(BD),BD的发病形式缓慢,病因多为高血压病,病灶及局限大脑白质,临床特点为渐进性痴呆,二便失禁,步态异常,CT或MR为脑室周围白质密度降低,基底节多发腔隙梗塞及脑萎缩,提出影像学改变先天症状出现。  相似文献   

14.
老年与非老年多灶脑梗塞性痴呆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6例老年与32例非老年多灶脑梗塞性痴呆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结果发现老年组情感脆弱及强哭强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意识障碍亦较非老年组多见;而脑衰弱症、情感高涨、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的发生率较非老年组为低。神经损害两组均以右侧偏瘫均较多见,震颤麻痹及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另外老年组脑部梗塞灶较多,且多有出血性,其痴呆程度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87年1月~1988年3月收治了20例混合性中风,均经脑CT证实为新鲜出血灶和梗塞灶并存,互不相连。临床多具双侧及多灶损害体征,出血灶体征多较明显,梗塞灶体征相对轻易被忽视。合理的中性或缓和活血化瘀治疗效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合并梗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告4例多年高血压的老年人,既往无中风史,突发偏瘫,CT显示大脑半球并存血肿和梗塞灶,呈现混合性中风的临床病理状态。认为出血和梗塞是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发生的,当有2个部位病变的体征时更应注意混合性中风的可能,治疗上须将血压控制在适宜水平上,积极的中性治疗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追踪调查了26例混合型痴呆(MIX)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多发梗塞性痴呆(MID)及Alzheimer病(AD)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其临床特点倾向于MID,神经体征的出现比AD更能提示有脑损害,近期疗效明显优于AD组。门诊随访8个月,病情波动者明显多于AD组,病程中恶化者明显少于AD组。二次CT对照表明,33.3%的MID和75.0%的AD发展成脑萎缩和梗塞并存的混合性脑损害,提示一部分MIX者由MID发展而来,并非完全是老年性痴呆的一个亚型。其疾病本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与脑梗塞部位及促发因素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24例血管性痴呆(其中基底节6例、丘脑7例、内囊6例、左皮层大面积及皮质下基底节4例,左侧额叶1例)。多发性梗塞灶19例,单发性梗塞灶5例,梗塞灶少者1个,多者8个,平均为4个梗塞灶。1年内复发者12例,2~3年复发10例,5年以上复发2例,其中2次以上发病占90%。所有血管性痴呆全部有脑萎缩,且呈中央性萎缩。并就脑梗塞部位,反复发作性及多灶性梗塞、脑萎缩等成因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CT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脑部CT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NINDS-AIREN标准诊断血管性痴呆患者57例,其中34例在确诊痴呆后1-3年内再次住院并有两次以上CT检查结果。30例无痴呆的脑血管病患者亦有两次CT检查结果。对3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30例无痴呆脑血管病患者脑部CT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卒中两次以及上比例高于无痴呆组(P<0.05),大小便失禁、意志行为改变、人格改变及妄想在血管性痴呆组的出现明显高于无痴呆组(P<0.05)。与无痴呆组相比,血管性阁呆组随着病情的发展,脑梗死容积进行性增加,脑萎缩的发展加快(P<0.05),脑白质的改变却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精神症状并少见,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记忆、智力、人格可以相互影响,随着病和的延长血管性痴呆患者脑部梗死容积农渐增加,脑萎缩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20.
混合性中风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22例混合性中风,占同期中风病人的13.1%。临床观察和病理资料证实,中风急性期完全可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出血性和缺血性。此二种病变可以互相促进,相互转化。本资料归纳为二种类型;出血一梗塞型;出血型。早期多次CT扫描对混合性中风有可靠诊断价值。治疗以中性为主,合理使用渗透性脱水剂,注意脱水后补充入量,适当控制血压水平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