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环跳疽验案     
包××,女,23岁,海安县旧场乡农民。1985年2月9日初诊。患者右臀部疮疡伴跛行14年,久治不愈。刻诊:体温38℃;神清,面色萎黄;右髋关节屈曲畸形,右臀部见4处直径约1厘米的凹陷性疮口,呈梭形分布,按之有黄白色脓液溢出,纸捻探及窦道均深约10厘米,疮口周围见有6处凹陷性疤痕。舌淡苔薄腻,脉细弦。X线摄片(片号5470)见“右侧股骨上段及右侧髋关节骨质稀疏与骨质增生相  相似文献   

2.
浅谈环跳取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新法环跳取穴的准确定位。方法病人俯卧,两腿自然分开,术者立于患者患侧,针刺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内3/5与外2/5的交点处,直刺2至3寸深时作均匀提插手法,观察针感是否传导至足。结果用新法取穴的200针中,体形偏瘦者28例,有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10.7%;体形偏胖者23例,全部传导至足,占100%;正常体形者149例,有143例针感传导至足,占96.0%。2种取穴方法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提示新法环跳取穴针感传导至足优于传统环跳取穴法。  相似文献   

3.
环跳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立功 《中国针灸》1998,18(10):601-602
环跳穴是临床常用穴,笔者根据多年的学习和临床体会,对该穴的别名、取穴体位等探讨如下。1 环跳别名环跳穴穴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隋唐以前的文献亦写成“铫”、“环铫”(《备急千金要方》、《医心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等),然而,后世诸书,甚至穴名释义类专著均未收录。考“,胡关切,删,凡圆郭有孔可贯系者谓之”(《正字通》)。“铫,徒切,啸,《说文》温器也。《广》烧器。《正字通》今釜之小而有流者,亦曰铫。”可见,指中有孔,铫为一种圆形器具。针灸家用其命名穴位,正是用物形隐喻该穴所处的部位,即环跳穴当在…  相似文献   

4.
环跳穴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跳为针灸临床常用腧穴,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梳理,提要钩玄,分析和归纳了环跳穴的概念、源流、取穴、功能主治以及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5.
甲疽又名嵌甲,中医文献中因其发病原因及部位的不同,也有沿爪疔等名称。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或慢性甲沟炎。多由甲沟周围微小的刺伤、挫伤、拨倒刺(逆剥)、修剪指甲过短或嵌甲等引起,虽为小疾。但常迁延难愈,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还可发展为慢性指(趾)骨骨髓炎。  相似文献   

6.
循经辨环跳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辉 《江苏中医药》2002,23(5):31-31
著名针灸学家邱茂良教授认为 ,临证取穴务须求精 ,犹如处方用药 ,力求一药多用 ,针药同理 ,务戒繁赘 ,主张多研究特定穴的精奥。笔者不揣愚陋 ,提出对交会穴环跳的浅见 ,以求正于同道。1 再识环跳环跳成为交会穴首见于王冰对《素问·气穴论》的注文 ,王氏提出环跳为“足少阳、  相似文献   

7.
腋疽     
腋疽又名米疽、疚疽,系一种发于腋下肌肉深部之阴性脓疡。其致病原因,由于喜怒不常、饮食不节、阴阳不和,以致五脏失调,气血两虚,寒邪乘虚袭入经络,气血受遏,凝聚于腋下而成。此病迁延失治,日久方溃,溃后疮口经久不敛,脓水清稀,色败而  相似文献   

8.
阴疽     
廖××,男,37岁,本县二轻厂干部。1978年6月4日初诊。诉两月前于腹部脐上方出现一肿块,不红不痛,缓慢而溃,患处脓水淋漓。曾在两个医院治疗,未见好转,且腹部肿块渐大。因不愿手术而由外地医院转回本院治疗。查腹部明显肿胀,腹围94厘  相似文献   

9.
臂疽     
“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疮上,一夜立尽。……杨起《简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医治不效,因  相似文献   

10.
脱疽     
冷××,男,27岁,社员。1982年12月14日诊。月前开始右下肢怕冷,伴麻木,酸痛。近来患肢寒凉异常,持续疼痛,夜间尤甚。症见,痛苦病容,面色(白光)白少华,右下肢轻度浮肿,足部肤色紫黯,触之凉甚,右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诊断为脱疽。系寒痹经脉,气血瘀阻,肌肤失养所致。治当温经通脉。拟当归四逆汤加丹参、乳没。服药二剂,无效。遂改拟阳和汤加味。方  相似文献   

11.
环跳穴穴名首见于《针灸甲乙经》 :“环跳在髀枢中 ,侧卧 ,伸下足 ,屈上足取之。”笔者在临床应用该穴治疗各种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偏瘫王×× ,男 ,5 6岁 ,初诊时间 :1 998年 9月 ,主诉 :左侧肢体活动不利 1月 ,患者 1月前晨起自觉左侧肢体活动不利 ,急赴北大医院诊治 ,行CT诊断右侧脑梗塞 ,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 ,现症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 ,查 :左上肢肌力IV级 ,握力IV级 ,下肢肌力IV级 ,足背屈肌力III级。左侧病理征阳性。舌暗苔薄脉滑 ,诊断 :西医 :脑梗塞。中医 :中风 (气虚血瘀 )取穴 :上肢取肩骨禺 …  相似文献   

12.
(一) 穴位取法: 1.部位:股骨上端的后方,并两足立正时的凹陷处。2.解剖:在股骨大粗隆,坐骨结节和髂后上棘联成的三角形的中间部,上层为臀大肌,下层为臀中肌,内方深部为坐骨神经坐骨大孔处,分布着臀上动脉,臀上神经,臀下神经,和臀中皮神经。3.取穴:伏卧或侧卧(伸下腿,屈上腿),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尾骶骨)连线的外中1/3交点处取穴。  相似文献   

13.
环跳穴的主治范围很广泛,据近代临床报道,可用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偏瘫、腰部、股部和膝部疼痛,风疹、湿疹、脚气等。临床处方一般均配伍其它穴辅助治疗,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4.
介绍天津著名芒针专家杨兆钢教授对环跳穴针刺方法的革新,主要对环跳穴的取穴、体位、刺法进行改良创新.新法取患者侧卧双下肢微屈位,于大转子最高点稍后方凹陷处取穴,与臀面垂直进针约1.5寸至3寸,行雀啄手法2-3次,医者见患者下肢后侧肌肉轻轻抽动.此法取穴简便,体位舒适,针刺治疗过程安全可靠,针刺感传迅速,感应良好.在治疗腰腿痛中加上其特殊的配穴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臂疽     
郭××,男,40岁,1982年4月22日诊。患者一周前发现右肘关节下3厘米处疼痛,微肿,但不红,屈伸不便,有压痛感,按之较硬,无寒热现象。曾服西药未效,后来余处求诊。查舌尖略红,苔薄白,脉沉细。诊断臂疽。此乃营卫虚寒,寒凝痰滞,痹阻肌肉经络气血。治宜温中补血,散寒通滞,软坚散结,稍佐清热。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 熟地15克、鹿角霜30克、炭姜10克、桂枝10克、麻黄10克、白芥子12克、生甘草6克、  相似文献   

16.
伤寒概說     
本文是本人在南昌西医学習中医班講述“伤寒論”的提綱,內容以113方为骨干,分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隨陰六經作槪要介紹,其目的在使初学中医的西医同志易于入门,从而为進一步学習打下基礎。但本攻所列各經方証,因为經过整理,較之原書稍有出入,是否恰当,希望先進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17.
药性淺說     
朱顏 《中国中药杂志》1958,4(10):338-340
祖国医学無論在生理、病理、診断和治疗各方面都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論。古代人民在和疾病作斗爭中体驗到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医疗效能,积累了許多用药治病的經驗,形成了一套認識和掌握药物性能的理論,而且逐漸有所發展,这就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經等药性学说。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四气学说的产生,都有客观事实为根据,都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反应而获得的概念,也就是各种药物产生治疗效果的性能的概括。例如能治疗热症的药物,就称为寒性药和凉性药,能治疗寒症的药物,就称为热性药和温性药。寒  相似文献   

18.
19.
<正>环跳穴为临床常用腧穴,有散寒、祛湿、镇痛、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可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不遂、泌尿、生殖等多种疾患。针刺环跳穴能否快速得气,如何快速得气取得良好疗效,成为临床大夫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针灸渊源环跳为足少阳胆经腧穴,足少阳、太阳二脉之会,又名髀厌、髀枢、环谷、枢中等。环跳穴名首见于《针灸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