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近公布的《ACC/AHA/ESC心房颤动处理指南2006》指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应当充分体现个体化,即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时应充分重视以下几方面:(1)房颤的类型和持续时间;(2)症状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3)并存的基础心血管疾病情况;(4)病人的年龄;(5)合并用药的情况;(6)近期和远期的治疗目标;(7)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并重。在实践中,坚持个体化的原则远比了解"一线选择"的概念更重要。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体疗效较差,以及其潜在的不良反应,所以尽可能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无禁忌证,应尽可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因为房颤患…  相似文献   

2.
最新研究证明,以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s)为主的节律控制策略明显改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预后,房颤治疗将告别室率控制策略而进入节律控制时代,房颤AADs的应用将会大幅度增加,因此,熟知房颤患者常用各种AADs的特征及如何选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房颤AADs...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药物治疗策略包括节律控制和心率控制。节律控制的药物治疗包括离子通道阻滞剂、基质治疗、连接蛋白、细胞内钙稳态和基因治疗等。Ⅰ、Ⅲ类离子通道阻滞剂是目前应用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常用药物,但长期有效性欠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对房颤发生基质有改善作用,可降低房颤的发生,但对房颤本身无治疗作用,其他方面的药物治疗尚处于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4.
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近代处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ACC/AHA/ESC指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为5类。针对5种类型房颤的各型处理策略,认真选择节律控制或心率控制治疗,配合以其他药物治疗措施,及时对房颤患者做出正确处理,对临床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抗凝治疗在房颤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应注意抗凝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一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应该谨慎权衡后选择应用。房颤患者的具体状况均不同,治疗还是要个体化。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然而,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并不能显著提高房颤患者的生存率,究其原因,大多数临床使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索他洛尔、伊布利特)可阻断至少一种既表达在人类心房又表达在心室的复极钾电流(如快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从而延长心房/心室动作电位时程,虽可有效治疗房颤,但同时增加了长QT间期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等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的节律控制是指通过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直流电转复、导管或外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并进行长期维持。如今节律控制已成为房颤治疗的主流策略,抗心律失常药物回归核心地位,导管消融迅速崛起,使用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消融将是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为0.4%,在心血管病患者中发生率为4%,而严重心血管病患者的房颤发生率高达40%。房颤患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Framingham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是窦性心律患者的2倍,而体栓塞率比窦性心律患者高4~18倍闭。房颤时因丧失了心房的辅助泵作用,心功能明显受损(心输出量下降15%~35%)。除此,体内植入式自动除颤器(ICD)记录的资料显示高达18%的室性颤动(室颤)是由房颤介导发生的。因此,房颤并非良性心律失常,需积极治疗。有效地治疗房颤是内科医师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临床难题,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内的联合治疗是现阶段减少复发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高,将成为新世纪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新流行疾病,尽管有关Af的基础、临床的研究近年来都有很大进步,但迄今为止在Af的有效治疗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如何在高危人群中采取措施预防它的发生可谓基本空白,纵然,近年来不断有高血压、心衰等大型临床试验或研究的发表,但很少把Af的发生列入为预设终点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0.
背景抗心律失常药物延缓心房动作电位和不应期,从而防止转复后的复发,窦性心律2~4周后,心房动作电位恢复正常,提示此后可能不再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据此,作者观察转复后短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否不逊于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证医学的典型范例——CAST^[1]药物对患者的作用是药物的有益作用与不利作用之总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负性变力性作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有明显的脏器毒副作用;不少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不良反应,使患者不能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探讨环肺静脉消融术(circumferential ablation of pulmonary vein,CAPV)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74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41例,持续性房颤33例,均接受CAPV,术前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术后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B组术后3个月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所有患者通过心电图和Hoher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APV手术.术后随访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期复发:A组14例(37.8%),B组5例(13.5%),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远期复发:A组11例(29.7%),B组9例(24.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远期复发:A组3例(8.1%),B组3例(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复发率:A组为37.8%,B组为3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后短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只能降低CAPV术的早期复发,对远期、更远期复发及总体复发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影响。方法210例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联合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3个月,其中服用普罗帕酮29例、胺碘酮113例、索他洛尔3例,未服用药物65例,因索他洛尔组病例数少仅对前三组进行分析。早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内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晚期复发定义为导管消融3个月后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结果三组平均年龄具有显著差异,余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术后3个月内共88例(41.9%)出现早期复发,普罗帕酮、胺碘酮、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组早期复发率分别为41.4%,32.7%,55.4%,具有显著差异(P=0.013)。Logistic分析显示胺碘酮与早期复发独立相关(比数比=0.37,95%可信区间0.19~0.72,P=0.003)。随访180±75(91~374)天,66例(31.4%)晚期复发,三组晚期复发率分别为34.5%,28.3%,32.3%,无显著差异(P=0.752)。Logistic分析显示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是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978)。服索他洛尔3例均出现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结论术后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胺碘酮可显著降低房颤导管消融的早期复发,但对晚期复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空白期后继续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否降低术后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等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在空白期结束后,将空白期后心律仍为窦性心律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或普罗帕酮至术后12个月)和对照组(停止应用胺碘酮及其他Ⅲ类和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的远期成功率、房颤负荷和生活质量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远期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2.5%∶58.3%,P=0.534),但房颤负荷及生活质量评分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病史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子(HR:1.013,95%CI:1.004~1.023,P=0.003)。结论:空白期后抗心律失常药物强化应用对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影响甚微,但可降低房颤负荷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房颤病史是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09-01至2010-05就诊于我院住院部房颤患者123例,其中66例行环肺静脉消融治疗的患者(消融组)和57例同期入院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药物组),对所有入选的患者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SF-36量表)调查方式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消融组与药物组比较治疗后6个月SF-36量表中除肌体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总体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以及躯体健康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消融组患者按疗效分为成功者(41例)和未成功者(25例)分别进行比较,成功者SF-36量表中8个维度评分术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躯体健康评分从(227.4±57.0)分提高到(293.4±54.3)分(P<0.001),精神健康评分从(243.8±51.7)分提高到(309.0±58.0)分(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肺静脉消融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房颤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消融成功患者中,环肺静脉消融治疗房颤可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热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0.4%,在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4%,而严重的心血管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高达40%。因此,有效地治疗房颤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下面重点讨论房颤药物治疗的几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10个临床问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除室性早搏外,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第二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0.4%,在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4%,而严重的心血管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高达40%.  相似文献   

18.
胺碘酮一直被推荐作为维持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的有效药物,其疗效被认为优于其他Ⅰ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给予小剂量胺碘酮已成为房颤治疗的“终极”方案。然而,美国匹兹堡大学Chandhock等新近发表的,对长期胺碘酮治疗进行的研究结果却对此疗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药物或经导管消融治疗的效果目前尚不理想。在部分典型房扑合并房颤或部分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中,服用Ⅰc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过程中,房颤可以转变为典型房扑,本组前瞻性地观察消融典型房扑并继续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房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