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颈、右胸、上腹三切口治疗胸上段食管癌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总结此类手术患者 80例的手术经验和教训。从术前评估、淋巴结的清扫、喉返神经的保护、胃排空障碍的预防、颈部吻合口的缝合技术、空肠营养管的应用方面探讨了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结果 :术后 1 6例发生并发症 ,77例痊愈出院 ,3例死亡。结论 :通过周密的术前评估和仔细的手术操作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1993~1997年,我院采用经颈、胸、腹三切口径路行食管切除,治疗食管中、上段癌39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食管中、上段癌39例,其中男35例,女4例.年龄56~68岁.鳞癌33例,腺癌6例.二、手术方法1.切口的选择:患者取仰卧位,右胸部垫高约  相似文献   

3.
4.
1988年—2000年,我们经左颈、左胸后外切口切除颈段、胸上段食管癌2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1993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科经左颈、右胸、上腹三切口切除中上段食管癌4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报告对57例食道颈段及上胸段癌经食管床进行手术治疗.该术式在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胃体对心肺的压迫和理顺食物排空过程等方面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效果.全胃经食管上行在充分切除病灶和恢复纵膈的解剖关系方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1988年9月~1999年9月,我院共完成食管癌根治术298例,其中对62例侵及主动脉弓的胸上中段食管癌采用了右颈、右胸及腹正中三切口术式,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①临床资料 本组62例中男60例,女2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岁。胸上段食管癌27例,胸中段食管癌35例;施三切口手术切除60例,2例施食管置管术,切除率96.8%。术后发生5种18例并发症,发生率29%,吻合瘘2例,无死亡。术后病理:鳞状细胞癌60例,腺癌1例,食管憩室癌变1例,其中食管多原发癌7例,食管胃双原发癌4例。切端阳性率为零.TNM分期:Ⅰ.期11例,Ⅱb期17例,Ⅲ期34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透、食管CT检查判断病变与主动脉弓及气管的关系。②方法全麻,左侧卧位,经右胸第5肋床后外侧切口进胸,切断奇静脉游离食管下段,探查肿瘤可以切除后,在贲门下2 cm切断胃,两根7号线缝合胃底结扎作牵引,胃小弯作标记,游离食管肿瘤及受侵器官,清扫淋巴结。肿瘤上方切断食管,残端包一胶皮套,10号线结扎,双重团块结扎胸导管,牢靠连接食管、胃牵引线。置胸管,鼓肺,关胸,切口粘敷贴。病人改仰卧位,肩下垫高,头部稍后仰并偏向左侧,然后分颈、腹两组手术。颈组取右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经颈内静脉与甲状腺间达食管,用手将游离食管牵至颈部切口,上提胃牵引线按胃大弯侧在左的正常解剖方位将胃亦牵至颈部,同时将胃经用手指扩张过的食管裂孔和食管床向上送,完成食管胃颈部吻合。 2 讨 论 增加食管癌患者的食管切除长度是非常必要的,卫功铨1979~1983年行食管癌切除482例,发生断端癌67例(占13.9%),显然断端癌的发生与食管切除长度不够密切相关。本组62例中发现了食管多原发癌7例,食管胃双原发癌4例,均是在术中游离中、上段食管以及术后解剖标本时发现另一病灶的,如果食管切除长度不够,必然导致癌组织残留或残端癌阳性,上述资料也证明了食管癌的多点起源,因此对食管癌患者必须扩大切除范围才能减少癌的残留和降低断端癌的发生率,本组62例中,术后断端癌的发生率为零。 胸部食管中段以上偏右侧无主动脉弓及其降部遮挡,手术显露满意。右切口在直视下解剖,处理与食管粘连的组织器官方便,可以避免损伤胸主动脉、奇静脉及气管膜部,可行广泛的食管游离及切除,能提高手术切除率。本组晚期病变较多,游离病变或切除奇静脉时,易损伤胸导管,所以本组病例均进行了预防性结扎。 本组病例均采用经食管床,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我们认为本术式有以下优点:①经食管床上提胸胃,其径路最短,不必过多游离胃,可有效地保障其远端血供;②显露好,直视下能够做食管广泛切除,解剖受侵的组织器官方便;③较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解剖;④不切开膈肌,呼吸功能损伤小,对术后咳嗽、排痰有利;⑤颈部行食管胃吻合,切口表浅,暴露充分,操作方便,吻合满意,即使发生颈部瘘,绝大多数可在短期内治愈;⑥手术分两组可缩短手术时间;⑦能够彻底清扫纵隔、食管及气管旁淋巴结。 本术式的特有并发症是颈胃综合征及颈部吻合后特殊型的吻合口瘘。有效的预防方法是:①吻合部位不要过低;②吻合后的颈胃应悬吊在周围组织上,以减轻吻合口张力,使其勿掉入纵隔或胸腔;③颈部吻合口瘘依然是本术式的主要并发症,本组发生率3.2%,早期发现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8.
张劼 《九江医学》2006,21(3):63
我院自1988年2月~2005年10月对50例食管上中段癌经右胸食管部分切除,全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50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其中男40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4∶1。最小年龄38岁,最大年龄75岁,年龄≥60岁25例。上段食管癌12例,中段食管癌38例。Ⅰ期1例,Ⅱ期19例,Ⅲ期30例。病变范围最长12cm。本组共发生各类并发症15例,其中颈部吻合口瘘3例,幽门梗阻1例,局限性脓胸1例,声音嘶哑1例,房颤4例,肺炎肺不张3例,呼吸衰竭2例。本组死亡3例(占6%),其余均经治疗后痊愈。1·2手术方法右侧背部垫高40度,右前外侧剖胸切口…  相似文献   

9.
胸段食管癌颈、胸、腹三野扩大根治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扩大颈、胸、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提高胸段食管癌的手术根治性和外科分期的正确性。方法  4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接受了颈、胸、腹三野淋巴清扫术 ,清扫范围包括双侧下颈 (1 0 1组 ) ,锁骨上区 (1 0 4组 )和全纵隔 (1 0 5~ 1 1 1组 )及上腹部区域淋巴结。结果  36例 (90 % )患者获根治性切除 ,术后并发症 1 8例 (45 .0 % ) ,手术死亡 1例 (2 .5 % ) ,2 3例 (57.5 % )淋巴结受累。颈部、上纵隔、中下纵隔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30 .0 %、2 0 .0 %、30 .0 %、2 2 .5 % (P >0 .0 5)。由于淋巴结清扫范围扩大使 1 2例 (30 % )患者获得常规术式无法获得的根治性切除及正确的病理分期。结论 胸段食管癌早期即可发生广泛及跳跃性淋巴结转移 ,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性和外科分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张业  陈树群 《广东医学》2002,23(7):719-720
目的 探讨剖右胸三切口手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剖左颈、右胸、上腹正中三切口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58例,观察其效果,并与剖左胸作比较。结果 根治性切除54例,姑息性切除1例,探查1例,切除率98%(55/56),术后并发症8例,发生率14%(8/56),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49/56),71%(40/56),32%(18/56)。结论 剖右胸三切口手术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手术切除率高,解剖有优势,淋巴结清扫易于进行,术后恢复快,远期疗效好,生活质量高。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对30例不宜开胸手术的下咽癌、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采用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术进行手术切除。其肿瘤位于下咽者4例,食管颈段11例,上胸段8例,中、下段及贲门7例;病变最短1.5cm,最长4.5cm。术后出现颈部吻合口瘘 5例,喉返神经损伤4例。除术后 1例死亡外,均痊愈出院。实践表明:非开胸食管内翻拔脱切除术方法简便、效果较好,术后并发症少,尤适用于高位食管肿瘤及心肺功能不能耐受开胸手术的食管癌患者。作者并对手术技术及并发症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食管中上段癌经左胸切除后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1 987年 1 0月~ 2 0 0 0年 3月我科 1 33例食管中上段癌经左胸切除术 ,总结胸腔胃经主动脉弓前上提和经食管床、主动脉弓后上提左颈部胃 食管吻合术经验。结果 :1 33例中 ,发生吻合口瘘 8例 ( 6 0 % )、胸胃穿孔 2例 ( 1 5% )、切口感染 4例 ( 3 0 % )、脓胸 1例 ( 0 75% ) ,无手术死亡。结论 :降低吻合口张力 ,保证胸腔入口、主动脉弓后间隙宽畅是避免吻合口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贲门癌、食管下段癌根治术预防胃食管返流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将100例贲门癌、食管下段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食管胃吻合法,观察组在常规吻合器吻合后,将胃壁半包绕缝合在吻合口及食管下段外加纵隔胸膜悬吊包埋建立类似贲门样结构,将胃大弯侧向上提与纵隔胸膜固定形成胃底样结构,胃前壁吻合口下方约3cm处,横向缝合1/3圈,使胃于吻合口下全层内凸隆起。术后观察有无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结果观察组:无返流≥35例,有返流≤15例;对照组:无返流≤20例,有返流≥30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01)。结论在常规食管胃吻合基础上加胃半包绕食管下端、胃底成形加胃前壁全层内凸隆起术,能够显著减少贲门癌、食管下段癌根治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放射治疗加腔内热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癌钴60 常规放疗加腔内热疗效果。方法 :对 14 0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前瞻性分组研究 ,钴60常规分割单纯放射治疗A组 6 0例 ,钴60 常规分割放射治疗加腔内热疗为B组 80例。A组常规分割单纯治疗方法 2GY/次 ,1次 /d ,5次 /周 ,DT6 0~ 6 5GY ,30~ 35次 / 6~ 7周。B组 80例方法钴60 单纯常规分割疗法与A组相同 ,同时配合腔内热疗 1~ 2次 /周 ,4 5min/次 ,肿瘤表面温度 4 3℃共 10次 ,观察其疗效。结果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综合组 80 % (6 4 / 80 ) ,5 0 % (4 0 / 80 ) ,30 % (2 4 / 80 ) ;单放组 6 0 % (36 / 6 0 ) ,2 8.3% (17/ 6 0 ) ,13.3% (8/ 6 0 )。两组之间 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6 .72 ,P <0 .0 1;χ2 =6 .6 7,P <0 .0 1;χ2 =5 .4 ,P <0 .0 5 )。近期疗效情况比较 ,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分别为综合组 4 6 .3% (37/ 80 ) ,4 8.8% (39/ 80 ) ,单放组为 2 5 % (15 / 6 0 ) ,30 % (18/ 6 0 )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6 .6 3,P <0 .0 5 ;χ2 =4 .99,P <0 .0 5 )。结论 :晚期食管癌钴60 常规分割放射治疗的同时配合腔内热疗可明显提高食管癌的局部控制率 ,减少复发率 ,提高 1,3,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用经食管床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高位食管癌70例,近期疗效良好。本术式要点是经右胸游离切除全胸段食管,经腹游离全胃,并常规行幽门成形及管状胃缝缩术,将制备的粗管状胃经后纵隔食管床递送于左颈部,再与食管(咽)吻合。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探讨食管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KDR)、血管生成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0例人食管癌组织VEGF、Flt、KDR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Flt、KDR和MVD及其与食管癌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VEGF及Flt、KDR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VEGF、Flt、KDR及MVD与食管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最终决定患者的预后。而与组织学分型、生长方式无关。因此认为:VEGF、Flt、KDR与食管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其生长和浸润转移起促进作用,VEGF、Flt、KDR可以作为反映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红蛋白浓度与食管癌放射治疗的局控率和放射性食管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8月收治食管鳞癌患者124例,根据放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分为二组(Hb正常组及Hb降低组)。全部病例均予以根治性放射治疗,常规分割,对其局控率及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予以观察分析。结果血红蛋白浓度明显影响食管癌患者的局控率;血红蛋白浓度对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未见明显影响。结论血红蛋白浓度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肿瘤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腔内渗疗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5-131I尿嘧啶作为示踪剂,对26例食管癌患者进行了临床渗透治疗的研究。结果经渗疗器渗透的抗癌药物除部分被肿瘤组织吸收外,还进入体循环;肿瘤及癌旁淋巴结中的T/N、L/N比值高,循环中抗癌药物浓度低。结论食管腔内渗疗是部分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我院1976年7月到1985年6月9年间,资料完整的10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病例,并有切除标本的断端病理组织检查报告.其中断端癌阳性者15例,占15%,发生吻合口瘘5例,占5%;上断端癌阳性者有1例发生吻合口瘘,其余14例吻合口愈合良好.讨论了食管癌切除断端癌阳性与吻合口瘘的关系,我们初步认为,食管癌断端癌阳性与食管吻合口瘘的发生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食管癌淋巴管的形态分布规律、超微结构特征,为探讨食管癌淋巴转移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半薄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人食管癌组织中央区、周边区和正常区内淋巴管的形态学变化.结果:食管癌中央区未见淋巴管,周边区淋巴管数量较正常区明显增多,管腔扩大;毛细淋巴管管壁破坏,细胞器发生明显改变.正常区毛细淋巴管的形态和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毛细淋巴管壁的破坏和内皮细胞的开放连接可能是食管癌淋巴道转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