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与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8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均行胸腔镜根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食管胃弓上吻合术,观察组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两组术后均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胃肠减压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胃功能指标(胃蠕动收缩压、胃腔内静息压、胃蠕动频率)水平、营养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生命质量[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胃肠减压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胃蠕动收缩压、胃腔内静息压、胃蠕动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血清ALB、TP、Hb水平和QLQ-C3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弓上食管胃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主动脉弓前弓上食管胃吻合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弓上隧道式吻合组患者的pH综合评分、24 h总反流次数、>5 min的反流次数、pH<4.0的总时间、pH<4.0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弓上器械吻合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弓上器械吻合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弓上隧道式吻合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弓上隧道式吻合术对于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对1026例食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成颈部食管重建术组(452例)和弓上或弓下吻合组(574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颈部吻合组无1例死亡;吻合口瘘发生率1.0%;肿瘤复发率0.4%;术前、术后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日胸引流量较弓上或弓下吻合组平均减少100-150ml。因此,经食管床胃颈部食管重建术治疗食管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少,能明显提高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食管癌患者使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胸内吻合术的效果。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共72例,根据计算机简单随机化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接受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结合胸内吻合术,观察组接受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胸内吻合术,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情况、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除了手术操作时间更长以外,其余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对比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食管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胸内吻合术能够显著改善其肺部功能,且并发症少,手术操作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食管癌患者治疗中以胸腹腔镜与食管癌切除并左侧颈部吻合术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20年1月—2022年4月在涟水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行腹腔镜下食管癌胸腔内吻合术,观察组提供腹腔镜与食管癌切除并左侧颈部吻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分别(241.85±135.38)mL、(8.16±2.04)d、(14.69±3.54)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47、4.919、7.487,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249.51±30.87)min,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9,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心理健康得分为(84.28±2.55)分、(82.65±3.04)分、(87.18±2.23)分、(81.5...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食管胃颈部分层吻合术与传统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林州市肿瘤医院胸外科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4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组,试验组(73例)实施经食管胃颈部分层吻合术治疗,传统组(67例)实施传统吻合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5.48%)低于传统组(1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两组术后6个月、1年、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 5);试验组术后3年生存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管胃颈部分层吻合术治疗食管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吻合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张军祥  刘章锁 《中原医刊》2007,34(16):45-46
目的对比食管-胃黏膜吻合术与传统的食管胃端端吻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减少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312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164例,行食管-胃黏膜吻合术;对照组148例,行常规食管胃端端吻合术。术后观察临床症状,并进行X线钡餐检查和食管24 h连续pH检测,了解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食管反流发生率分别为0、2.4%和5.5%,而对照组为2.0%、6.1%和25.0%(P〈0.05)。结论食管-胃黏膜吻合术与传统术式对照,能有效地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胃、空肠和结肠等器官均可以用于食管切除术后患者的食管重建。在不能用胃替代食管的情况下,结肠代食管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食管重建术。近年来,我们对既往接受过胃部分切除术现在发生食管癌需要进行食管部分切除术和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复发需要二次手术的患者,施行两切口食管癌切除结肠代食管胸内吻合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上段食管癌切除后食管床内胃食管吻合术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987年5月-1994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上段食管癌158例,均采用食管床内胃食管颈部单层吻合.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0.6%),心肺并发症2例(1.3%).术后3mo~3a随访观察病人无进食后脑闷及呼吸困难。结论本术式的优点是可减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时高龄及术前心肺功能差的病人更有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弓上切除、弓前及弓后吻合术式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对 116例食管癌弓上切除后分别弓前吻合及弓后吻合 ,比较两种术式对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 6个月、12个月VC %、FEV1%和MVV %弓前吻合明显低于弓后吻合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食管癌弓上切除后尽可能弓后吻合 ,保全患者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左侧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42)。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经右胸食管癌切除术联合胃食管胸内吻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左侧颈部吻合术治疗。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个数、拔管时间、总引流量、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24、48、72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分别于术前、术后4周,采用肺功能仪检测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并计算FEV1/FVC。分别于术前、术后4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合酶(NOS)、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癌胚抗原(CEA)水平。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13.
我们自 198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共对 2 6 5例食管癌患者实施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颈部吻合术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 183例 ,女 82例 ,年龄 38~ 80岁 ,平均 5 9 2岁 ;病变部位上段 14例 ,中段 15 9例 ,下段92例 ;病变长度 :3cm以下 37例 ,3~ 6cm186例 ,6cm以上 4 2例 ;病理类型 :鳞癌 2 5 8例 ,腺癌 3例 ,未分化癌 4例 ,残端均无癌细胞残留。共清除 1~ 2级淋巴结 6 10枚 ,转移 4 87枚 ,转移率为 80 %。1 2 手术径路 :本组除 16例采用右胸后外侧 ,上腹正中、颈部三切口外 ,余均为左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吻合口瘘患者例数,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结果:200例食管癌患者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20.00%(40/2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吻合口瘘与未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年龄、TNM分期、术前是否放疗、是否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是否制作管状胃、手术时间和术后第2天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放疗、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制作管状胃和术后第2天CRP水平>60 mg/L均为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放疗、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制作管状胃和术后第2天CRP水平>60 mg/L均为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进胸入中食管癌切除食管床弓上胃食管吻合术,试沽少食癌手术后并发症。方法:对52例食管癌患者行左进胸入路食管癌切除,行食管床弓上胃食管吻合术。结果:52例2例出现吻合口狭窄,经气囊扩张好转,未发现1例出现吻妆和肺部感染。口服76%泛影葡胎造影,见吻合口通畅,不弯曲。患者无胸闷不适感觉。结论:食管癌采用左进胸入路切除食管床内弓上胃食管吻合,效果满意,可有效地避免吻合口瘘及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1996-2004年间,我们对一部分中下段食管癌病人行食管癌根治、胸段食管全切、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手术52例,手术中钝性游离主动脉弓后至颈部的食管,保持弓上胸膜完整,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与传统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西安高新医院接诊的104例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管胃食管吻合术组和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各52例,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患者采用传统食管胃上弓吻合术治疗,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患者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食管内pH值、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与手术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但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治疗后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76.4±16.3)%比(62.4±21.1)%,(83.6±17.5)%比(63.8±16.2)%,(85.6±22.7)%比(65.3±21.4)%](P<0.05或P<0.01);术后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患者24 h酸反流次数、>5 min酸反流次数次、最长酸反流时间及pH<4的总时间均短于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17.5±6.3)次比(43.6±11.8)次、(2.4±1.8)次比(6.8±2.3)次、(25.1±5.4)min比(33.5±7.3)min、(82.7±36.4)min比(131.9±37.6)min](P<0.01);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11.54%(6/52)比32.69%(17/52)](P<0.01)。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较传统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可改善食管癌术后胸腔胃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提高肺部功能,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颈部食管胃吻合术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临床观察359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经左侧进胸,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食管胃吻合。结果 治愈356例(占99.2%),死亡3例(占0.8%)。并发症20例(占5.6%)。结论 该术式具有切除彻底,治愈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机械吻合及手工吻合两种手术方式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2004年9月~2008年6月,将颈段及胸中、上段食管癌并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手工吻合组(手工组)和圆形吻合器机械吻合组(机械组),比较两组吻合口瘘、狭窄等的并发症。结果手工组125例,机械组102例,吻合瘘发生率分别为14.4%(18/125)、2.9%(3/102),狭窄需扩张分别为8.8.%(11/125),3.9%(4/102)。颈部吻合时间分别为(52±12)min和(25±5)min,差别显著(P<0.01)。结论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采用圆形吻合器端侧吻合吻合口瘘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缩短,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及标准化,有利于降低吻合口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