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心包积液多数是由肿瘤引起 ,心包穿刺抽液引流是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反复心包穿刺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而且易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 ,同时 ,随着穿刺抽液后积液量的减少 ,限制了再穿刺的进行。我院肿瘤内科自 2 0 0 1年 11月以来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 12例肿瘤引起大量心包积液的患者进行心包穿刺置管 ,留置心包腔 ,一次穿刺 ,反复抽液引流和注射化疗药物 ,在积极的综合治疗、护理下取得了满意效果。置管时间最长 2 7天 ,最短 5天 ,平均置管 16天 ;引流量最少 6 0 0 ml,最多 35 0 0 ml,平均2 0 5 0 ml,引流全过程无感染…  相似文献   

2.
肿瘤患者合并心包积液,液体增长快,不易控制,易引起心包填塞,属肿瘤急症范围,以往采用穿刺抽液,操作次数多,并发症及风险增加。我科自2002年开展导管留置引流并腔内化疗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显著。资料及方法选择病例28例,其中原发病为肺癌16例、乳腺癌7例、纵膈肿瘤3例、卵巢癌1例、结肠癌1例。所有患者以往均有病理资料确诊,入院后彩超证实为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方法:用B超定点,选择液平最宽处为穿刺点,患者坐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用导管针沿上述部位进针,回抽见注射器中有积液,导管末端接无菌引流…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留置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料证实约 5~ 10 %心包积液是由肿瘤所致 ,恶性肿瘤心包腔转移并心包腔积液常为血性 ,积液量多 ,虽经反复抽液仍重再渗聚 ,而且一旦到肿瘤晚期衰竭阶段 ,治疗更加棘手。我们采用深静脉留置管进行心包腔穿刺置管术 ,采用反复抽液并局部给药的治疗方法 ,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现将术前术后护理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0例患者均经心包积液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女 6例 ,男 4例 ;年龄 39~ 6 4岁。心包腔积液病因 :肺癌 3例 ,乳腺癌 2例 ,食道癌 1例 ,原发灶未明 4例。1.2 器械与用物 :深静脉留置管采用美国 ArrowIntemati…  相似文献   

4.
陈南江  郑亚西  李杭 《贵州医药》2005,29(8):708-709
恶性心包积液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常见并发症,多由恶性肿瘤并发心包转移造成;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包填塞症状和体征。我们自2002年3月至-2004年9月,采用上腔静脉留置导管经皮穿刺心包腔内留置持续引流并腔内灌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23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量以上结核性心包积液经心包腔内注入尿激酶结合经皮留置导管心包引流治疗减少心包粘连和缩窄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确诊为结核性心包积液60例,在超声心动图定位下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皮心包腔内置入多孔中心静脉导管,并经导管行心包积液闭式引流,直至积液不再流出,用尿激酶5万IU加入生理盐水20ml经导管注入心包腔内,夹管24h后将其全部排出,直至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包积液消失或仅剩少量,心包纤维素或粘连消失,即可拔出引流导管。结果经皮心包腔内尿激酶治疗有利于心包积液彻底引流,减少纤维素在心包内沉积,复查超声和胸片显示心包积液完全消失43例,少量积液17例,但其积液包裹和心包粘连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患者对心包腔内尿激酶治疗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无出血和继发感染发生。结论经皮导管心包内尿激酶纤溶治疗能安全、有效地预防结核性渗出性心包炎患者心包粘连和缩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边容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714-3714
目的:探讨经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效果。方法:深静脉穿刺法,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心包腔内可多次引流,并利用置管进行病因治疗。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置管引流积液,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方法安全、适用、方便、成功率高,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恶性心包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积液生长快,多次穿刺后积液仍不能有效控制,易造成急、慢性心包填塞。肿瘤患者心脏心包受侵率为5%~12%,转移性肿瘤为原发肿瘤40倍,约50%病变单纯侵犯心包,1/3侵犯心脏,余下心包心脏同时受侵。肺癌、乳腺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引起心包积液较常见。笔者应用置管术抽液同时局部注入药物治疗恶性心包积液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包腔闭式引流在大量心包积液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心包腔闲式引流,观察其近期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结果: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93.7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心包腔闭式引流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包腔置管在渗出性心包炎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心包腔导管置入反复抽取、冲洗及心包腔药物注射治疗渗出性心包炎23例.结果 23例渗出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控制率为100%,尤以结核性最为显著,肿瘤及肾功能衰竭所致心包积液得到有效控制,全组未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 心包腔置管的应用可减少传统方法 反复穿刺的损伤及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简便易行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0.
杨丽 《中国实用医药》2012,(34):195-196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大量心包积液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 18例心包积液患者均应用中心静脉导管,采用导管法经皮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取心包积液。结果 18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未发生脏器损伤、出血或感染。置管期间无出血、感染、导管脱出及堵塞现象,无1例发生心包内继发感染或猝死。结论心包腔内置管间断抽液治疗心包积液具有较好的疗效。其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护士应加强置管前后的观察和护理以及预防感染,是保障心包穿刺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评价采用心包腔置管引流并给予心包腔内药物灌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效果。方法:对18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在彩超引导下,采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置入心包腔,持续引流心包积液,待充分引流后行顺铂联合白介素-2灌注进行治疗。结果:4周后评价疗效:5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3.3%,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心包置管引流并腔内药物灌注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快速解除患者心包填塞症状,心包内药物灌注可直接杀灭肿瘤细胞,并长时间维持局部血药浓度,明显改善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全身毒性反应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引流并心包腔内药物注射在治疗恶性肿瘤伴有大量心包积液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在彩超定位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顺铂(肿瘤性)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24例中CR5例(19.23%),PR14例(61.53%),总有效率(CR+PR)为80.76%,多数患者经治疗后近期生活质量改善。结论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心包积液安全可行,操作简便,置管可靠,以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心包腔内持续缓慢引流,患者易于耐受,操作简单安全。可较长时间保留,本组最长留置时间为3个月,无管腔堵塞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本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设备要求不高,技术难度不大,可迅速消除心包填塞症状,能及时彻底引流心包积液,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及损伤,降低了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心包积液为心包或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或并发症。心包积液穿刺抽液对病因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心包积液穿刺属危险操作,易引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选择最佳穿刺方法非常重要,特别对中等量以下的心包积液更有价值。2005年以来,我们对29例心包积液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了40次心包穿刺抽液,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在心包腔、胸腔积液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0例心包腔,胸腔积液患者,采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代替传统的穿刺抽液及切开置管引流术。结果减少了抽液次数、内脏损伤、感染的机会,同时便于腔内冲洗及给药治疗,减轻了患者的恐惧痛苦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应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对心包腔,胸腔积液进行引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晚期,癌性渗出导致胸腔积液、腹水及心包腔积液等,临床上常采用在局部麻醉下用胸腔(腹腔、心包腔)穿刺针穿刺抽出积液的方法,以减轻压迫症状或通过穿刺给药减少渗漏等。此法消耗时间长,患者有较大痛苦,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我科自2002年5月~2004年5月,在局麻下采用胸、腹腔穿刺导管(美国ARROW)穿刺后保留于体腔内,接一次性引流袋或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排放胸腔(腹腔、心包腔)积液,必要时注入治疗药物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晚期240例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改良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治疗心包积液80例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对中、大量心包积液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以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措施。方法患者取半卧位,超声心动图定位穿刺点。53例患者经剑突下进针,27例患者经左侧胸壁进针。采用Sendinger’s法,将改良中心静脉导管送入心包腔内,连接无菌引流袋引流积液。结果80例患者心包穿刺均获成功,未出现并发症。引流导管留置时间3~17d,平均14d。引流积液量700~2600ml(平均1228ml)。穿刺引流后患者胸闷、气短明显改善,休克征象消失,心率减低,心功能亦获明显改善。结论改良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积液穿刺置管引流术安全,可避免损伤心肌,留置导管可使引流彻底,避免堵塞,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穿刺导管用于恶性心包积液引流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恶性肿瘤,特别是肺癌患者很多都伴有恶性心包积液。以前常规采用普通穿刺针后接橡胶管进行穿刺抽液,需多次进行穿刺放液,患者痛苦很大,特别是大量心包积液者。并且心包穿刺术是风险较大的操作,其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10%~20%,主要是不易掌握进针的深度而致严重的心肌、冠脉损伤。此前采用深静脉留置管对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2012年采用B超定位经皮肤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心包内局部注入顺铂行局部化疗,对52例心包积液患者进行诊治。结果所有患者心包置管后心包填塞症状解除;12例心包引流前无病理诊断者,经凝集块切片病理和细胞学确诊;29例临床情况好转后,心包内注入抗癌药行局部化疗,心包积液控制。结论①患者避免接受反复心包穿刺,安全可靠,并发症少;②心包积液沉淀后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和离心后细胞学检查,确诊率提高;③心包内注入顺铂行局部化疗可控制心包积液的复发,副作用较全身化疗减小。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2005年1月以来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皮微创心包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腔内注入化疗药物,治疗恶性心包积液1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心包积液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为了明确诊断和治疗心包积液常常需要行心包穿刺,但传统心包穿刺是一项风险大、并发症多的技术操作,且反复穿刺加重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004年以来,我们对33例心包积液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剑突旁或胸骨左缘5、6肋间穿刺,成功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