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易化PCI对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114例首次AMI患者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其中46例接受易化PCI治疗, 6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PCI术后1个月时行99mTc-MIBI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平衡法心血池显像检查,分别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比较易化PCI和直接PCI治疗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的影响. 结果 PCI术后1个月时易化PCI组平均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心功能明显好于直接PCI组.结论易化PCI治疗AMI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肌存活性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  87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 3组 :A组 :无心绞痛史 30例。 B组 :梗死前 4 8h内有心绞痛史 39例。 C组 :仅在梗死前 >4 8h有心绞痛史 1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后 1周、4周行 99m  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SPECT)测定心肌存活性 ;术后 2周行 99m  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  (1) 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显著低于 A组 (P<0 .0 1)。 (2 ) B组放射性缺损面积 (MIA)小于 A组 (P<0 .0 5 ) ;AMI后 4周与 1周比较 ,B组 MIA显著缩小 (P<0 .0 1) ,病变区放射性计数显著增加 (P<0 .0 1) ;C组和 A组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3)心功能 :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高于 A组 (P<0 .0 1) ;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B组左心室相角程 (L PS)低于 A组 (P<0 .0 5 ) ;以上各参数 ,C组和 A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1)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前 4 8h内心绞痛发作可导致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的产生 ,并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保护心功能。 (2 )直接 PCI可显著提高有 I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心肌存活性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对心脏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52例老年(62~79岁)AMI患者入院时和急诊PCI术后7d应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按其PCI治疗前后变化的程度分为明显降低组(A组)和无明显降低组(B组),比较两组PCI术后15d及180d超声心动图心功能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 PCI术180d后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E/A比值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血浆NT-proBNP的动态变化程度能预测老年AMI患者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择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及心肌灌注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改善心肌灌注与其剂量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120例择期行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A组43例、B组40例、C组37例,分别于行PCI前1周开始口服阿托伐他汀20、40、60 mg/d,每晚1次;并于PCI前、PCI后2周检测其血清PIGF,PCI后2周行心肌核素显像检查,计算心肌灌注显像积分.结果 三组PCI前血清PIGF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PCI后2周,C组PIGF明显低于B组、A组(P均<0.05).PCI后2周,心肌灌注显像积分C组明显低于B组及A组(P均<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抗炎作用改善AMI患者的心肌灌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改善择期行PCI后患者心肌灌注的作用优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故建议此类患者PCI前行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PCI的老年糖尿病合并AMI患者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49例、替罗非班组(B组)48例;另选择同期急诊PCI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的非老年糖尿病合并AMI患者(C组)129例。对3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PCI术后TIMI 3级血流、心肌灌注3级明显升高(P<0.01),心肌灌注0~1级、2级、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P<0.01)。3组单支、双支和3支病变、入院到球囊扩张平均时间、住院期间再梗死、支架内血栓、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30d病死率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有效改善老年糖尿病合并AMI患者的TIMI血流和心肌灌注分级,降低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并不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策略中的意义。方法 55例未行急诊PCI的AMI患者,以术前静息及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分为有存活心肌组和无存活心肌组,观察两组PCI前后1周静息心肌灌注缺损计分变化及PCI前、PCI后12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改变。结果有存活心肌组和无存活心肌组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缺损积分PCI前分别为(11.66±0.43)、(12.41±0.64)分,PCI后分别为(7.02±0.56)、(10.09±0.45)分,两组PCI前后心肌血流灌注均有改善(P均<0.05),有存活心肌组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更显著(P<0.01)。超声心动图检测显示PCI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PCI后12个月有存活心肌组LVEF、LVEDD改善优于无存活心肌组(P<0.05或<0.01)。结论静息及硝酸甘油介入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可作为判断AMI患者延迟PCI疗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入院时随机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心肌灌注的影响及预后价值。方法:对直接PCI治疗的182例资料完整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即刻的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1.0mmol/L,C组血糖≥11.0mmol/L。评估PCI后TIMI血流分级及TMPG心肌灌注分级;发病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中多支血管病变:C、B组(65.8%、63.6%)多于A组∶(49.4%,P<0.05);②PCI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3级:3组无明显差异(89.9%、87.3%、89.5%,P>0.05);③PCI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C、B组(28.9%、27.3%)高于A组∶(14.6%,P<0.05);④PCI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C、B组[(49.6±7.0)%,(51.4±7.0)%低于A组∶(58.5±7.2)%,P<0.05]。结论: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心肌灌注差、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拉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经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54例,随机分为乌拉地尔组、硝酸甘油组和对照组。分别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前冠状动脉内注射乌拉地尔、硝酸甘油、生理盐水。观察PCI术前、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校正的TIMI帧计数(cTFC)、心肌充血分级(MBG)、ST段回落、心肌坏死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乌拉地尔组与硝酸甘油组和对照组相比,PCI后cTFC降低、MBG增加、ST段回落增加、LVEF增加、CK和TnT峰值降低(P均<0.01)。结论:乌拉地尔可改善AMI急诊PC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和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少梗死面积,不增加住院期间MACE。  相似文献   

9.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时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44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急诊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后随机分为AMI后第1周移植组(A组,10例)、AMI后第2、第3周移植组(B组,10例)、AMI后第4至6周移植组(C组,11例)和对照组(仅行PCI术,不进行骨髓穿刺或冠状动脉内输注,13例).各组于AMI后3 d、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采用99MTc-MIBI核素的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心肌灌注缺损指数明显下降.A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而C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未见明显差异.A组、B组、C组均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AMI急诊介入术后行BMSCs移植是安全的.AMI后前3周行BMSCs移植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直接PCI术与溶栓后不同血流状态患者行择期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AMI并行PCI术的患者,分为直接PCI组20例,溶栓后IRA血流TIMI 0、Ⅰ级组14例和溶栓后IRA血流TIMIⅡ、Ⅲ级组20例,通过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3组术后3d、术后30d和术后90d的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血管再通率达100%。直接PCI治疗后30d、90d的AMI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较之术后3d时改善明显;溶栓后血流TIMI 0、Ⅰ级的患者术后LVEF值、LVEDVI、LVESVI有所改善,但较之直接PCI组却明显降低;但溶栓后血流TIMIⅡ级和Ⅲ级的患者术后上述指标的改善与直接PCI组无明显区别。结论:AMI起病7~10d再开通血管的患者心功能明显不如急诊开通者,而不管是急诊PCI还是溶栓开通血管后再行择期PCI均可使患者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TIMI血流III级时的心肌灌注水平及其对心功能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对36例AMI患者PCI后行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①利用心肌声学造影评分(MCS)及室壁运动评分(WMS)分析PCI后心肌灌注情况与室壁运动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声学造影积分指数(CSI)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心肌灌注水平对心功能的影响;③根据心脏二维超声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及LVEF的变化,进一步评估心肌灌注水平对左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PCI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均达III级。共152节段与梗死相关血管的再灌注有关。①MCS为0分的18节段中,2个(11.1%)WMS为1~2分;MCS为0.5分的30节段中16个(53.3 %)WMS为1~2分;MCS为1分的104节段中,82个(78.8%)WMS为1~2分;统计学分析显示,PCI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室壁运动呈正相关(P<0.05)。②心肌灌注好的A组LVEF显著大于B组[(52.1±3.4)%,(47.2±2.9)%,P<0.05]。③术后6个月A组的LVEF及LVEDD均无明显变化,B组的LVEF较前有所下降[(47.2±2.9)%,(43.8±4.4)%,P<0.05],LVEDD较前有所增加[(50.2±2.9) mm,(56.3±3.1) mm,P<0.05]。结论: AMI患者PCI后心肌灌注水平与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有一定相关性,良好的心肌灌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与直接PCI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4例首次ST段抬高AMI(STelevationmyocarialinfarc-tion,STEMI)患者随机分为直接PCI组(直接PCI治疗)和联合PCI组(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基础上联合直接PCI治疗)。PCI术治疗前后行冠脉造影、心电图检查,观察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测定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计算冠脉造影灌注积分(APS)和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评估心外膜血管和心肌灌注情况,对两组患者介入术前IRA通畅率、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急性缺血事件发生率及出院前左心室功能进行比较。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价ST段回落程度与APS的相关性。结果PCI术前联合PCI组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直接PCI组(68.8%比37.6%,P<0.05),其中完全再通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9%比21.9%,P<0.05);联合PCI组心肌再灌注率显著高于直接PCI组(71.9%比37.4%,P<0.01),其中完全心肌再灌注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9%比21.9%,P<0.05)。PCI术后两组IRA的TIMI血流3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6%比87.5%,P>0.05),但比较TM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8%比75.0%,P<0.05),其中TMP3级有明显差异(65.6%比37.5%,P<0.05);联合PCI组APS10~12分(心肌完全再灌注)与直接P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后出院前联合PCI组的LVEF值明显大于直接PCI组。联合PCI组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直接PCI组。线性回归分析评价ST段回落程度与APS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0.961,P<0.001),住院期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严重出血及急性缺血事件发生。结论联合PCI术较直接PCI术可获得更好的IRA开通、心肌组织和微循环灌注及心功能的明显改善。APS结合TIMI血流分级和TMPG可较好地完整评价心外膜血管和心肌灌注情况,并与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溶栓后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94例,发病时间均在12 h以内。36例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5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PCI后测定心肌组织灌注分级,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结果:2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联合PCI组PCI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 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增多;溶栓联合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PCI后心肌组织灌注TMP 2级以上者均明显多于直接PCI组;2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溶栓联合PCI治疗AMI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微循环灌注好,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PCI后的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因AMI行PCI的患者388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87例及中青年组(<60岁)201例。通过观察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心肌blush分级(MBG)及术后ST段回落比例,评价2组患者的术后心肌组织灌注及预后。结果中青年组较老年组病变血管数明显降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明显缩短,术后MBG 3级、术后TMP 3级及ST段回落比例及LVEF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PCI术后虽病死率低于中青年,但组织水平灌注和心功能较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和心肌梗死微循环再灌注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 YJ  Ding WH  Gao W  Hong T  Huo Y  Qi LT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2):102-10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 (IRA)开通前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的关系。方法  (1)测定 8例健康人和 2 2例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前即刻 ,术后 12、2 4h ,血浆白细胞介素 (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TNF)α、IL 10的变化。 (2 )按照再灌注后 2h心电图ST段回落是否 >70 % ,将 2 2例AMI患者分为 :A组 (ST回落≥ 70 % )12例和B组 (ST回落 <70 % ) 10例 ,比较两组患者IL 1β、TNFα、IL 10的变化幅度。 结果  (1)治疗前A、B两组AMI患者血浆TNFα、IL 10略高于健康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IL 1β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再灌注后 12、2 4hA、B两组血浆IL 1β和TNFα均较术前显著增高 (P <0 0 1,P <0 0 5 ) ,B组血浆IL 10较术前显著增高 (P <0 0 5 ) ,A组则无此变化 (P >0 0 5 )。 (2 )A、B两组间比较 ,治疗前TNFα、IL 1β、IL 10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成功PCI、IRA血流达TIMI 3级者 ,B组患者血浆IL 1β、TNFα、IL 10 ,在再灌注 12h显著高于A组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再灌注 2 4h ,IL 1β、IL 10仍然高于A组 (P <0 0 5 )。 (3)A、B两组患者抗炎因子IL 10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低于致炎  相似文献   

16.
30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31例的临床初步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观察300万U尿激酶(UK,由广州天普洛欣生物制品厂生产)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11例AMI患者进行UK静脉溶栓治疗,Bolus法给药。随机分为A组(300万U)、B组(250万U)和C组(15~200万U)。对比观察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副作用、5周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EF)、再通时间、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心肌断层显像(SPECT)及心肌缺血面积(IMA)定量分析。结果按临床判定标准,A组和B组梗塞相关血管(IRA)再通率各为81.8%和74.1%,均显著高于C组(69.0%,P<0.01,0.05)。三组5周病死率分别为3.03%、4.15%和8.56%,A组显著降低(P<0.05)。A组和B组比C组轻度出血和中重度出血发生率略有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均未发生脑出血。A组和B组EF≥50%者所占比率显著增高C组。A组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A组和B组再通时间均显著缩短[(99.63±9.24)min对(152.61±10.92)min,P<0.001;(112.21±7.22)min对(152.61±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首次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的近期影响。方法  10 0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 A(有心绞痛史 ,5 5例 )、B(无心绞痛史 ,4 5例 ) 2组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12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前术后监测心肌酶变化 ;术后 2周行心血池显像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并观察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  (1) A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低于 B组 (P<0 .0 5 )。 (2 ) A组自溶现象发生率高于 B组 (P<0 .0 5 ) ;A组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低于 B组 (P<0 .0 5 )。 (3) 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 B组 (P<0 .0 5 )。 (4 ) A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再梗死率均低于B组 (P<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 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 ,并可减少直接 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发生 ,从而改善心室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经冠状动脉超声心肌声学造影(MCE)比较单支血管不同程度狭窄病变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灌注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2例进行PCI治疗的住院患者根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血管狭窄程度分组:A组,血管狭窄75%95%;B组,血管狭窄>95%;C组,急性血管闭塞。PCI前及术后15 min进行经冠状动脉MCE,检测心肌灌注状况。其中,MCE有关定量参数分别为:造影剂峰值密度反映心肌血容量;峰值时间反映心肌灌注速度;曲线下面积反映心肌血流量。结果所有患者PC I后均达到TIMIⅢ级血流;A组术后心肌血流量较术前增加(P<0.05);B组心肌血容量及血流量也较术前增加(P<0.05);而C组心肌血容量、血流量及灌注速度较术前增加更显著(P<0.01)。结论不同狭窄程度病变冠心病患者,PCI后心肌灌注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急性闭塞病变改善最明显,该类患者为PCI治疗的最大获益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中,评价国产左旋卡尼汀(L-carnitine,L-CN)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入选发病12h内ST段抬高AMI接受PCI的患者42例,随机分L-CN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TMP分级、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心电图ST段回落>5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CN治疗组CK-MB峰值明显减低,达峰时间提前;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的比例明显减少;术后1h ST段回落>50%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多;术后3个月时LVEDD仅轻度增大,LVEF显著升高。结论左旋卡尼汀对A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具有抑制再灌注损伤、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室重构等多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