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治疗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探求针刺治疗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分别给予针刺下极泉、内关(1组),八邪(2组),合谷透后溪(3组),综合应用以上三组穴位(穴位4组),采用改良Fugl-Meyer(FMA)手功能评分评测治疗前后患者的手功能。结果:各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组穴位对改善手功能均有非常显著的效果,4组穴位改善手功能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方法查阅文献,分析相关机理,将近几年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相关针刺技术经验、特色、治疗机理,将行之有效的主要理论形成综述。结果各家取穴、刺法不同,各有特色,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中医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有独特优势,但尚有不足,可进一步提高以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脑梗死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用针刺治疗脑梗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5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以阳池、阳溪、阳谷为主穴治疗中风后腕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腕手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传统针刺取穴基础上加用阳池、阳溪、阳谷3穴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刺取穴进行治疗,两组均以6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腕手功能均有恢复,但治疗组Fugl-Meyer手、腕功能分值和ADL值提高较明显( P<0.05)。结论:针刺三阳穴能明显提高中风后腕手功能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用针刺、穴位注射配合作业训练,对照组25例只行作业训练。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进行精细运动功能测试,总有效率观察组94.0%,对照组7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为主治疗小儿脑瘫手功能障碍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Sun XR  Fan GQ  Dai XZ 《中国针灸》2011,31(10):879-882
目的:对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进行初步优选.方法:以63例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洼田饮水试验为观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针刺时机(A因素:A1:1~10天,A2:11~20天,A3:21~40天),选穴配伍(B因素:B1:项部穴,B2:项部穴十舌咽部穴,B3:项部穴十舌咽部穴十辨证取穴),针刺深度(C因素:C1:浅刺,C2:中刺,C3:深刺),疗程(D因素:D1:2疗程,D2:4疗程,D3:6疗程)4因素3水平的不同搭配组合方案,对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初步确定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优选方案.结果:正交设计法的直观分析显示,4因素3水平的最佳水平及搭配方案为A1(或A2)、B3、C3、D3,即在病程20天内,选用项部穴、舌咽部穴位,配合辨证取穴,采用深刺法,治疗6个疗程,对洼田饮水试验起最佳改善作用.4因素的作用主次比较(方差分析)显示:因素A、C为显著因素(P<0.05),因素B、D为不显著因素(P>0.05),说明针刺时机与针刺深度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作用显著.显著因素A、C不同水平间的优劣比较(多重比较)显示:A1、A2显著优于A3(P<0.001),A1与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显著优于C2、C1 (P<0.001,P<0.01),C2显著优于C1(P<0.05).结论:对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结论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对于所考察的4因素3水平而言,在病程1~20天内,采用项部穴为主,或结合舌咽部穴,或配合辨证取穴,行深刺法,治疗4~6个疗程,为脑梗死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针刺治疗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雷火灸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雷火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行手功能及改良巴氏指数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手运动能力积分、Barthel指数均有提高,观察组手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针刺配合雷火灸可以提高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脑瘫患儿手功能障碍1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如翻身、坐、爬、手抓物均晚于正常小儿。手功能异常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笔者总结脑瘫患儿110例手功能异常针刺治疗情况,结果发现,针刺对脑瘫患儿手功能异常的改善有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针刺组)患者给予针灸进行治疗,B组(康复训练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C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患者采用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进行治疗,连续治疗15d后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0%,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5%,C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三组比较,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且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韩冰  游越  刘建瑞  刘冰 《河北中医》2020,42(7):1070-107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下肢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9例予下肢康复训练,治疗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30 d。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侧下肢关节活动度(髋关节最大屈曲伸展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伸展角度、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角度)及步态参数步长、步宽、步频、步速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80%(36/41),对照组总有效率64.10%(25/3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治疗后髋关节最大屈曲伸展角度、膝关节最大屈曲伸展角度及踝关节背屈跖屈活动角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 <0.05),且治疗组增加更明显(P <0.05)。2组治疗后步长、步宽、步频及步速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 <0.05),且治疗组增加更明显(P <0.05)。2组治疗后下肢FMA、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05),且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E)的影响。方法:将6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与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针前与针后1周的TNF的血清测定,及针前,针后1周,1月的临床疗效评估。结果:两组病例针刺后1周血清TNF均有下降,针刺组下降明显(P<0.01)。疗效评估针后1周无明显的差异(P>0.05),30天后两者有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早期进行针刺能降低血清中TNF的含量,加速炎性的吸收或减少炎性的关系,促进脑组织和肢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对脑卒中偏瘫本质的认识及其在针灸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滨  丁德谦  杨芳 《中国针灸》2002,22(12):15-23
脑卒中偏瘫是中枢性瘫痪的一种,它的本质是运动模式质的改变,因此它的康复过程也就是运动模式质变的过程。本文将偏瘫康复过程分为3期,探讨了各期针灸治疗的目的及原则,并指出传统的肌力练习并不适合于痉挛期,而应以抑制痉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发展、促进分离运动的形成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不同取穴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汉梁 《中国针灸》2002,22(11):5-13
目的:对比不同取穴方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方法:以Brunnstrom脑卒中运动恢复六阶段表作为治疗偏瘫划分阶段标准,按不同阶段选取不同屈肌伸肌的穴位进行治疗,同时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并设常常刺治疗组对照。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比常规针刺治疗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根据视经反射弧的原理,结论康复学的有关评定措施,分不同阶段、不同屈肌伸肌取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偏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针灸医学与康复医学在适应症上有相同的疾病谱,治疗的切入时机也相同;两者在治疗方法和学科理论上有极强的互补性,针灸医学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康复医学的康复评定、运动疗法等颇具特色。 它们有机结合将加快针灸医学的现代化和康复医学的快速发展,为中西医结合酝酿新思路,开辟新纪元。本文认为中风偏瘫的治疗需要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分组比较了针刺和药物对放化疗所致造血功能损害患者的治疗效果,针刺组取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等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三阳交接电针;药物组用临床常规药物。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可使降低的白细胞数显著上升(P<0.001),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血色素、血小板数低者,经针刺治疗后其均值皆明显上升(P<0.05和P<0.01),疗效优于或接近于对照组;对临床症状的改善,针刺组办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立体网状针刺法治疗深部脑梗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立休网状针刺法对深部脑梗塞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立体网状针刺法治疗35例与传统针加头针运动区治疗35例对照观察,检查脑血液图及上田敏十二级肢体功能评定和Barthel指数等。结果:两组之间对比,各项指数有明显差异,结论:立休网状针刺法可明显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状态,提高患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头穴透刺配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机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题选择111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和发病时间顺序将其分为8组。采用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治疗前后连续性检测。结果:发现单纯溶栓组溶栓后血管虽然再通,脑血流也得到改善,但常常不能使神经功能等临床状况获得明显的恢复,这可能主要与溶栓再灌注中自由基损害有关。而针刺配合溶栓组的这种现象较少,与单纯溶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从而间接证明针刺可能减轻溶栓再灌注损伤,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应用醒脑开窀针刺(治疗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20例,同时设传统针同学组(对照组)60例以比较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儿运动功能、提高智商、改善脑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地形图等方面均有明显效果。其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药氧针刺法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150例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药氧针刺组、针氧组、针刺组3组进行治疗对照观察,结果:药氧针刺组总有效率98%,针氧组84%,针刺组66%。疗效对比,以药氧针刺组最高,针氧组次之,针刺组最低,3组相互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中风舌本病--假性球麻痹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刘香华  李扬缜 《中国针灸》2000,20(6):326-328
对影响针刺效应的针刺手法、方向及深度、针刺刺激剂量、有效刺激量的维持时间进行了临床研究;利用上消化道造影对病人吞钡全过程进行针刺治疗前后的X线摄片和录像的静动态观察;观察咽缩肌、会厌肌等神经功能紊乱修复的客观变化。基本恢复:吞咽功能为44.4%,咯痰功能为41.7%,饮水功能为36.1%;有效率:吞咽功能为97.2%,咯痰功能为75.0%,饮水功能为9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