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目的 分析广州市HIV职业暴露情况,为加强HI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4—2020年广州市报告的HIV职业暴露个案,内容包括暴露者的基本情况、暴露方式、暴露等级与暴露源感染情况、暴露后紧急处理方式、暴露后预防用药时间及暴露者HIV抗体检测等信息。结果 2014—2020年,广州市累计报告HIV职业暴露个案455例,医务人员占86.8%(395/455),锐器损伤占54.3%(247/455),II级暴露占63.3%(288/455),规范化暴露后处理占93.8%(427/455),暴露后2 h内预防用药占35.4%(161/455);医务人员暴露后2 h内预防用药比例高于警务人员(P<0.01);男性、锐器损伤、皮肤/黏膜接触暴露、I级暴露、暴露源为轻度、强化用药方案、2 h内及2~24 h内预防用药的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P<0.05或P<0.01);传染病专科医院、II级暴露、超过24 h预防用药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均P<0.01);传染病专科医疗机构暴露个案更倾向于及早预防用药(OR=0.305),暴露源不明的暴露个案预防用药时间更晚(OR=2.713)。结论 应重点提高医护人员和一线警务人员防护意识及技能,增加暴露后预防用药的便利性;同时加强暴露源检测,减少对预防用药及时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分析医院发生职业暴露的相关因素,探讨有效防护对策,提高医院的职业防护管理能力和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天津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上报市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的所有职业暴露事件,共计79例次.逐例分析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危人群、高危科室、高危环节、暴露部位、暴露源、暴露后处理追踪等情况.结果 79例暴露事件中,2012年报告31例,2013年报告48例.岗位分布为护士35例,占44.3%;实习护士9例,占11.4%;医生27例,占34.2%;实习医生3例,占3.8%.69例损伤在手指,占87.3%;7例损伤在手臂,占8.9%;3例损伤在眼结膜,占3.8%.损伤程度为轻度的76例,重度3例.暴露源为血液的61例,阴道分泌物3例;暴露源病原体分布中乙型肝炎居多,占35.4%.结论 应充分认识医院职业暴露管理的重要性,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操作规程,加大防护用品和设施投入,加强督导,确保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加强人文关怀,全面提升职业暴露防护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探讨针对性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上报登记的66例职业暴露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到66例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人群集中于护士,占62.12%;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易发生职业暴露,占60.61%;锐器伤为导致暴露为主要形式,占到84.69%,致锐器伤操作环节多发生在输液、注射、采血后拔针时,占57.58%;所有职业暴露者均进行了紧急及相关干预处理,暂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结论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预防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012 年WHO发布了将替诺福韦/恩曲他滨(TDF/FTC)作为HIV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用于降低特定人群中HIV感染风险,各类临床试验及真实世界的数据均证实了TDF/FTC在预防HIV感染方面的有效性。2019年,丙酚替诺福韦/恩曲他滨(TAF/FTC)在美国获得批准,成为第二个可用于PrEP口服药物。然而,对于不能口服药物或服用依从性较差的人群,第二代PrEP药物即长效抗病毒药物为其提供较多选择。本文综述第一代PrEP口服药物和近年研发的第二代PrEP药物的研究进展,为我国推广PrEP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专科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情况,探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方法 2008-2010年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填写针刺伤与锐器损伤报告表或血液、体液暴露接触报告表,并建立暴露后跟踪记录.结果 2008-2010年全院共发生职业暴露73人;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梅毒、HIV;锐器损伤58人,占79.45%;血液、体液暴露接触15人,占20.55%.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是减少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传染病专科医院HIV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及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并探讨可能的防护方法.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12月15名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暴露原因、方式、危险程度及防护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暴露人员分布:艾滋病房10名、妇产科1名、检验科两名、手术室1名、门诊1名;暴露人员:护士9名占60.0%,是职业暴露的高位人群;医师3名占20.0%,检验员两名占13.3%,清洁工1名占6.7%;暴露方式:11名为锐器伤占73.3%;暴露评定:1名为二级暴露,8名为一级暴露;6名为低危险性暴露;暴露检测:14名暴露人员在3~6个月后HIV抗体检测均阴性,1名见习生因经受不了精神压力暴露后第2天辞职离院.结论 加强对传染病专科医院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及暴露后的规范处理、合理预防用药等,可有效防范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 相似文献
9.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况,探讨防范对策.方法 利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开展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8月-2011年2月共监测到86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暴露种类以锐器伤为主,占93.02%;血源性暴露源占55.81%;职业分布以护士为主,占60.47%;科室分布外科占29.07%,内科占26.74%;工作年限短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高,占55.81%;伤害发生的地点以病房、手术室居多,分别占48.84%、23.25%;导致伤害的暴露物种类以注射器针头、头皮针居多,分别占27.91%、23.25%;职业暴露的操作环节最多为锐器物用后处置,占25.58%,其次为拔针时,占24.42%.结论 护理人员和低年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人群,应加强对其培训教育,加强对重点部门的管理,建立健全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体系,以降低职业暴露危害.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性暴露应急系统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性暴露应急系统,分析应急响应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02~2004年报告的广东省各地HIV职业性暴露个案。结果2002~2004年共报告152例HIV职业性暴露个案,其中医务人员占74.34%,干警占13.82%。29.61%是皮肤黏膜接触性暴露,70.39%是创伤性暴露。暴露级别中,一级暴露占57.24%,二级暴露占35.53%,三级暴露占7.24%。94.74%的暴露者进行了暴露后应急局部处理。发生暴露后,只有38.16%的暴露者采用了合理的处理方案。104例(68.42%)进行了预防性服药,但其中仅有27.88%(29/104)的人采用合理的服药方案。48例(31.58%)未进行预防性服药,但其中仅有60.42%(29/48)的人是真正无需预防性服药者。92例暴露者经12个月的随访未发现有感染HIV者。结论广东省HIV职业性暴露应急系统能有效地响应全省HIV职业性暴露事件,但仍需加强对职业性暴露后应急处理技术的知识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为医院内职业暴露与安全防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保障体系、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落实体系和职业暴露追踪体系的构建,探索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监测方法及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 通过防护体系的建立、实施,不断健全职业暴露的各种防范、干预制度,规范报告,提高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防范与处理能力,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和漏报率.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安全教育,规范医疗操作行为,落实标准预防,逐步完善医院职业暴露的防护体系,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对确保医务人员职业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德宏州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职业暴露发生、暴露后预防以及预后随访现状,为开展和加强HIV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德宏州2010-2015年上报的所有HIV职业暴露者的个案登记记录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5年期间,德宏州共报告323例,均未发现HIV抗体阳转者。其中220人(68.11%)为女性,229人(70.90%)年龄小于35岁,209人(64.71%)为医务人员。暴露方式以针刺或锐器刺伤为主,占72.14%(233/323);暴露发生地点以医疗单位为主,占82.66%(267/323);发生职业暴露后,323人立即对皮肤或粘膜进行清洗或消毒处理,279人在职业暴露后采用了预防性用药,156人完成了28 d的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PEP)疗程,6年HIV职业暴露人数变化浮动较大。结论 坚持"普遍性防护原则"、暴露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暴露评估后尽早接受PEP有益于避免和降低职业暴露者感染HIV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95名医务人员的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发生率为88.42%;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占63.16%,医师次之占17.89%;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是病区和手术室,分别占61.05%和23.16%;操作后整理物品、拔针最易发生锐器伤,分别占29.47%、24.21%;致伤器具主要是注射器针头和输液器针头,所占比例为34.74%和28.42%;暴露源前3位是乙型肝炎病毒、不明原因、梅毒,分别占58.95%、21.05%、11.58%;经过及时正确的伤口处理和必要的预防用药及随访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 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对暴露者暴露部位及时处理和针对性的预防用药是降低暴露后感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职业暴露现状,探讨职业暴露后应急预防处理方法。[方法]对云南省2005年~2010年报告的由于职业因素引起的HIV暴露案例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2010年共发生职业暴露1138人,包括医护人员和公安司法人员;暴露类型主要包括针刺伤647例(56.9%)、血液接触皮肤粘膜305例(26.8%)和抓伤96例(8.4%)。974(85.6%)人实施暴露后预防(PEP),采用基本用药程序或强化用药程序进行干预治疗,所有病例随访未发现HIV抗体阳转者。[结论]HIV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危险度较低,但是应严格遵守安全防护措施,暴露后及时使用预防用药,可有效阻断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感染。 相似文献
15.
16.
摘要: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职业暴露现状,分析检验人员职业暴露产生的原因,对检验科制定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0月全科发生职业暴露的100例有登记记录的工作人员情况。结果 100例发生职业暴露的检验人员中,医学生暴露率最高(占46.00%),进修人员(占29.00%),工作时间<5年的工作人员(占17.00%),工勤人员(占5.00%),工作时间>5年工作人员(占3.00%)。暴露部位以手/指头为主占75.00%,造成暴露的原因主要是套回针头套36.00%,污染源以血液为主占52.00%。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占39.00%。结论 在综合医院,检验科属于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应加强检验人员及医学生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严格执行检验操作规程,发生暴露后要按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逐级上报,及时预防。确保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影响行为的3个要素出发识别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以下简称“保健中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建立并评价干预模式降低该人群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采用行为流行病学干预前后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所需数据。结果干预模式实施后,保健中心医务人员较干预前职业暴露防护知识、自我防护意识和标准防护技能应用的主动性提高,职业暴露防护资源数量增加,有关规章制度可操作性提高,防护资源可获得性有所保障,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紧张,职业暴露风险行为发生显著降低。结论干预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保健中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增加其标准防护资源的获取和标准防护利用。 相似文献
18.
叶卫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787-788
目的 探索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对策.方法 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基层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组织制度不健全、认知不足、医疗操作不规范、医疗环境不佳及报告处理不及时等是影响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原因.结论 应提高医院领导意识,采取健全组织制度、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改善环境、完善流程及规范预防用药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血源性病原体疾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 AS)作业环境中5-氟尿嘧啶(5-Fu)的污染情况,发现抗癌药物的污染环节.方法 采集不同区域表面、物品的样品,经洗脱后,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5-Fu浓度.结果 空气样品中未检出5-Fu.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台表面、左侧、右侧、内侧和前窗表面5-Fu浓度分别为(22.00±6.35)、(13.99±2.46)、(14.13±0.72)、(7.25±1.19)、(9.87±1.23) ng/cm2,明显高于非使用区域的相应位置[分别为(3.14±0.04)、(5.43±0.65)、(2.26±0.17)、(2.26±0.17)、(3.63±0.46) n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台下方地板、距安全柜正面1 m处地板、准备间地板、阳台地板、更衣室垃圾桶旁边地板上5-Fu浓度分别为(18.19±5.22)、(10.25±2.57)、(11.64±2.53)、(99.89±14.06)、(24.54±0.23)ng/cm2,明显高于非使用区域地板上的5-Fu浓度[(3.36±0.11)n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配置间桌面、准备间桌面5-Fu浓度[分别为(7.22±1.04)、(11.81±1.18)ng/cm]明显高于非使用区域[(5.56±0.14)n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物流进窗口、出窗口和配置间门内把手擦拭物5-Fu浓度明显高于非使用区域相应表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配置间门边地板、配置间门外把手与非使用区域相应表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袋、药筐表面5-Fu浓度与相应表面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置人员外层口罩、内层口罩与相应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置人员双手外层和左手内层手套、核对人员手套的5-Fu浓度明显高于相应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抗癌药物配置、核对和医疗垃圾处理是抗癌药物污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Policy developmen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have been aimed at facilitating the appropriate use of biological monitoring. Recent
initiatives have established clear criteria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biological monitoring results, and new guidance that
deals with the eth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involved in operating an effective biological monitoring programme has been promulgated.
The United Kingdom now has a system of non-statutory biological monitoring guidance values. There are two types, the health
guidance value and the benchmark guidance value. Over a number of years, biological monitoring programmes have shown that
they help in reducing exposure by regular monitoring and demonstrating adequate control.
Received: 2 March 1999 / Accepted: 25 March 199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