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梅毒的流行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其流行趋势更加严峻[1].青霉素对梅毒的治疗疗效相对肯定,至今,人们根据50年来治疗梅毒的经验,筛选出几种相对有效的方案推荐应用于临床,但令人遗憾的是,按推荐的治疗方案治疗梅毒后有治疗失败的报道[2],在临床上也看到非梅毒螺旋体(TP)抗体血清试验持续阳性,促使我们对目前的治疗方案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报告一例孕妇于妊娠32周时诊断患有二期梅毒,当时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滴度1∶64,并接受苄星青霉素G 240万单位治疗,分娩时RPR滴度下降至1∶16,婴儿脐血RPR滴度阴性,生后10周时,其母发现在婴儿的掌心、足底、前臂和手部有皮疹,和自己孕期的皮疹相似,检查发现小儿流涕,肝大肋缘下6 cm,脾大肋缘下1 cm,在她的手掌、足底和前臂有红斑,  相似文献   

3.
三种方案治疗早期梅毒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毒是一种慢性性传播性疾病(STD),也是一种主要的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近十年来,本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年递增52.7%,从1989~1998年,报病数增长了近20倍,早期对该病彻底治疗与否,对其病情的转归好坏有密切关系,按照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治疗方案,苄星青霉素是无禁忌症的梅毒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近年国外有报道采用阿齐霉素治疗梅毒获得肯  相似文献   

4.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易感染、症状复杂、病程较长、难以治愈、危害性严重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梅毒的诊治和预防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梅毒治疗     
<正>0055早期梅毒患者苄星青霉素治疗的现状调查刘燕芳(二军大长海医院门诊部),陈珏,毕新岭…//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3).-5~8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上海市18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事皮肤性病治疗的医生、注射室工作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18所医院中,早期梅毒选用苄星青霉素治疗的仅占33.3%,未选择该药的原因多数是医院没有该药品或价格便宜、用量小,再加上医院抗生素总品种限制等原因无法使用该药;苄星青霉素注射者为医院综合注射  相似文献   

6.
201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性病学组组织专家就梅毒血清固定开展讨论,最终形成梅毒血清固定临床处理的专家共识,供临床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对梅毒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评价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在梅毒早期诊断及治疗后的意义。方法: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梅毒颗粒凝集试验(TPPA)3种方法.对67例梅毒及其中经治疗后随诊18~24个月的21例患者作血清检测。对5年来诊治的临床一期、二期梅毒血清抗体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0例一期梅毒WB检测出现不同抗体谱条带,其中均有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的条带,RPR试验及TPPA部分为阴性。经治疗后随诊18-24个月的21例梅毒患者.18个月内检测时WB9.52%阴转,24个月时28.57%阴转;TPPA阴转的情况同WB;RPR滴度随疗后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6个月内28.57%阴转,24个月85.71%阴转:结论:相对分子质量为47000、17000的条带对早期梅毒的诊断既敏感又特异:部分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在经过有效治疗后2年,梅毒抗体可以完全消失;RPR试验可用于梅毒治疗期间的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今的梅毒治疗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近2-3年,梅毒在我国发病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一些沿海地区梅毒患者正在成倍增长。据全国26个性病监测城市报告,梅毒患者1993年为473例,1994年1122例,1995年2617例,1996年增加到4575例(发病率为12.4/10万),形势十分严峻。梅毒是可以治愈的性病,我国50年代主要用油剂青霉素治疗获得成功。青霉素从1943年开始到目前一直是系统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青霉素的作用机理是该药物抑制螺旋体细胞壁的合成,结果细胞膜突出,细胞经渗透溶解而破坏。半个多世纪以来,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的敏感性和过去同样高,没有很快改变的证据。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产前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确诊感染梅毒的孕妇确诊了妊娠结局的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等,以正常分娩患者为对照组,以不良妊娠结局及先天性梅毒的梅毒孕妇为病例组,用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响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及其关联性。结果:共纳入患者26例,首次治疗孕周(OR=2.67;95%CI:1.99-3.59)、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16.89;95%CI:8.46-33.70)、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1.00;95%CI:6.46-18.72)、RPR滴度上1:8(OR=10.62;95%CI:6.69-16.85)、早期梅毒(OR=65.90;95%CI:38.29-113.44)、非青霉素治疗(OR=3.24;95%CI:1.50-6.97)是CS的危险因素;首次治疗孕周(OR=1.34;95%CI:1.22-1.48)、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3.68;95%CI:2.96-4.58)、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46;95%CI:1.38-1.56)、RPR滴度上1:8(OR=3.11;95%CI:2.50-3.85)、早期梅毒(OR=35.83;95%CI:23.60-54.40)、非青霉素治疗(OR=2.71;95%CI:1.74-4.24)是是APOs的危险因素。结论:孕期治疗延后或孕期未完成治疗或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小于4周、RPR滴度越高、早期梅毒感染、非青霉素治疗是CS和APOs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孕期首次治疗延迟、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的缩短、TRUST滴度增加妊娠梅毒CS和APOs发生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长,有效治疗梅毒是切断传染源和降低梅毒发病率的关键环节。青霉素仍然是治疗各型梅毒的首选药物,且尚未有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耐药的报道。由于部分患者对青霉素过敏,需选择其他替代方案进行治疗。目前,梅毒螺旋体对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日益突出,梅毒螺旋体的耐药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积累了许多梅毒防治方面的改进经验,在制定新的防治梅毒指南时,发现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意见,为此,作者对34位皮肤性病防治研究单位的专家们进行了以下问题的调查。关于梅毒的预防性治疗问题:根据接触梅毒病人后的时间14天以内或超过14天采用不同规模的预防性治疗是否合理?多数人认为由于苍白螺旋体在体内很快播散,以14天为界限没有根据,而应当是整个潜伏期,潜伏期的病理状况性质是相同的,现代的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患者治疗时机的选择对妊娠结局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妊娠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梅毒治疗的有80例,记为研究组,其中胎龄12周时治疗的有26例,记为甲组,(12~28)周的有27例,记为乙组,28周的有27例,记为丙组。未接受梅毒治疗的有80例,记为对照组。对比观察对照组、研究组(甲组、乙组、丙组)婴儿先天性梅毒以及其他妊娠结局出现情况。结果研究组婴儿先天性梅毒、先兆流产、早产、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出现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甲组、乙组婴儿先天性梅毒、先兆流产、早产、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出现率远低于丙组(P0.05),但甲组与乙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有导致婴儿先天性梅毒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早期孕期治疗可降低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妊娠期梅毒治疗对妊娠不良结局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的93例妊娠期梅毒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干预的时机不同,将其分成了三组:12周(A组),12~28周(B组),28周(C组),比较各组治疗后的妊娠不良结局、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RPR滴度以及1min、5min Apgar评分。结果:C组妊娠期梅毒病人的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显著的高于A组和B组;C组中儿RPR滴度≥1∶8母体和婴比例均显著的高于A组和B组;A组中1min、5min Apgar评分≥7分的婴儿比例明显高于B组和C组,并且B组显著的高于C组;A组中1min、5min Apgar评分4分的婴儿比例明显低于B组和C组,并且B组显著的低于C组;上述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妊娠期梅毒病人的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不良妊娠结局,降低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正神经梅毒的诊断难,治疗也难,随访更难。治疗神经梅毒的目的主要是:在杀灭或清除包括神经系统在内的全身各部位所有梅毒螺旋体的同时,尽可能恢复被损害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尽可能减少后遗症。要做到这点,正规的治疗方法极其重要。如何更好地治疗获得性神经梅毒?在治疗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处理?治疗后又如何随访和评估其疗效?本文总结国内外有关获得性神经梅毒的治疗经验并结合作者诊疗神经梅毒的体会作一综述,以期对  相似文献   

17.
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一线药物,头孢曲松凭借其理学、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疗效,成为最有可能的青霉素替代药物。本文对头孢曲松治疗梅毒的进展进行了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18.
梅毒(syphilis)是由密螺旋体属(Treponema)中的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传染病,是一种经典的性传播疾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梅毒发病人数急剧上升,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梅毒,对于降低梅毒的发病、流行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自青霉素应用于治疗梅毒以来,该药物一直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且至今仍未发现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但对于青霉素过敏者,药物的选择及剂量和疗程的确定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临床问题。本文就近年来梅毒的药物治疗方面的近况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9.
梅毒的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毒(syphilis)是由密螺旋体属(Treponema)中的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传染病,是一种经典的性传播疾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梅毒发病人数急剧上升,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梅毒,对于降低梅毒的发病、流行和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自青霉素应用于治疗梅毒以来,该药物一直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且至今仍未发现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但对于青霉素过敏者,药物的选择及剂量和疗程的确定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临床问题。本文就近年来梅毒的药物治疗方面的近况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20.
自发现梅毒至今,人们都在为消灭梅毒而努力,但梅毒仍在世界各地流行,肆虐人类.据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统计,近几年来梅毒在我国的几个省、区发病数逐年上升,有的省已超过淋病而占到性传播疾病的第1位,其态势是十分严峻的. 纵观当今梅毒的治疗状况,仍然存在不少治疗不规范、不及时、剂型选择不当、疗程不够、任意判断治疗失败、无原则或无必要复治等现象,因而有必要对梅毒的治疗原则、药物选择、疗效的判定、复发及复治等进行认真的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