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麻手术对老年男性凝血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手术对老年男性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70岁以上全身麻醉手术男性26例,采取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第3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1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当天TT显著缩短(P〈O.01),DE)水平显著增高(P〈0.01),提示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后第3天FIB水平显著升高(P〈0.01)、DD仍高于正常(P〈0.05),但PT、APTT、INR与术前比较,显著或非常显著延长(P〈O.05,P〈O.01),提示患者有出血倾向。结论:全麻手术对70岁以上男性凝血功能有显著影响,术后当天以凝血倾向为主,术后第3天有出血倾向,提示老年患者术后应谨慎使用抗凝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掌握战士下腰痛流行病学,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驻西南某部战士1000名,进行个人、工作、心理及下腰痛调查。对下腰痛患者另行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调查。结果:该群体中下腰痛的点患病率为30.4%,年患病率为38.4%;下腰痛患者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回归分析显示体重、下腰痛史、外伤史、工龄、A工种和躯体化是下腰痛的相关危险因素,焦虑是保护因素;慢性下腰痛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VAS评分均最高。结论:战士下腰痛患病率高;亚急性和慢性下腰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功能障碍和疼痛显著,需重点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麻醉方法的不同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04~2011-04本院86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和观察组B,各43例,观察组A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B采取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行神经心理学的测试,观察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术后6 h、1 d、3 d、5 d的中心静脉压(MAP)、SPO2、HR、BP、PETCO2及MMSE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6 h的MMSE评分对比麻醉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5 d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方法的不同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影响,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较低,尤其适用于老年手术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96例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麻醉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给予观察组实施全身麻醉。结果对照组在麻醉后24 h的精神状况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麻醉后48 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例数为3例,占比6.25%,对照组麻醉后48 h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例数为2例,占比4.16%。观察组在麻醉术后24 h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要大,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老年骨科患者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术后1d内对于患者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均产生影响,全身麻醉的影响与硬膜外麻醉相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玉良  丁冬  张魁  刘晨  尹尧 《人民军医》2011,(9):784-785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将妇科腹腔镜手术21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6例和观察组105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全麻。比较两组麻醉不同时间节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中牵张体动反射及术中痛觉知晓率等。结果:对照组气腹后10 min、40 min、60 min和放气后10 min HR、PeTco2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P〈0.01);MAP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观察组气腹后10 min、40 min MAP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SO2、PeTco2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麻醉前(P〈0.05,P〈0.01)。气腹后10 min4、0 min、60 min和放气后10 min SO2、PeT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牵张体动反射和术中疼痛知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全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6.
吴晓智  何焱  刘韧  陈国忠 《人民军医》2010,(10):749-750
目的:观察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EB)对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围术期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胃部切除术且合并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HEB,分别在入室静卧30min后、清醒拔管后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5天,以短时程频域分析法检测HRV变化。结果:麻醉及术后两组HRV总功率(TP)、高频(HF)、低频(LF)和HF/LF均较术前基础值显著下降,术后第5天观察组上述指标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对照组除LF外,其余指标仍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1)。结论:上胸段硬膜外阻滞可减轻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患者围术期心脏自主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7.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骨科手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160例,年龄均〉75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于L2~3或L3~4间隙行常规硬膜外麻醉,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量3~4ml后,给予2%利多卡因5~15ml;观察组于L2~3或L3~4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给予0.75%布比卡因0.8~1.8ml,硬膜外隙置管,视手术时间,硬膜外酌情追加2%利多卡因。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不良反应,以及麻醉前、麻醉后3、5、10、15、30、60m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麻醉前(P〈0.05);两组麻醉各时间节点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Wallis)置入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10例LDH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并植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3个月(平均9±2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消失,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视觉模拟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下腰痛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提示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平衡麻醉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38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与硬膜外复合全麻组(B组)。分别于麻醉前、插管及拔管后5min、术后6、24h采集静脉血5ml,测定血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I(cTnI),同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术中麻醉效果均满意。CK、CK—MB、LDH、cTnI;A组在拔管后5min及术后24h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5),A组明显高于Bgt(P〈0.05),B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老年上腹部手术能有效减轻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肺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全麻组,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每组15例。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1)、麻醉后(T2)、术毕(T3)、术后1d(T4)、术后3d(T5)测外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术毕、术后1d时CD3、CD4、CD8及CD4/CD8均较麻醉前下降(P〈0.05),术后3dⅡ组指标恢复接近麻醉前水平,Ⅰ组各项指标仍低于麻醉前水平。两组指标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及麻醉药物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抑制,有利于胸科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不同习练水平的大学生进行不同遍次健身气功·五禽戏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能量消耗特征。方法:72名18~30岁健康大学生,按习练水平分为熟练组(n=36,男18,女18)和初学组(n=36,男18,女18)。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受试者安静状态、习练1遍、连续2遍、连续3遍五禽戏运动中及运动后的能量消耗。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比较不同习练水平下,不同性别大学生进行不同遍次五禽戏的运动强度、能量消耗和底物代谢特征。结果:(1)运动中代谢当量(METs):熟练组习练1、2或3遍五禽戏分别为3.18、3.13或3.28,初学组分别为3.12、2.97或3.20;熟练组和初学组不同遍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不同遍次之间熟练组显著高于初学组(P<0.0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熟练组和初学组、男性和女性不同习练遍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运动总能量消耗(TEE):不同遍次熟练组显著高于初学组(P<0.0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熟练组和初学组连续2遍TEE显著低于其他遍次(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美索巴莫注射液在治疗急性坐骨神经痛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福建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急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片(0.3 g/次,3/d)+甲钴胺分散片(0.5 mg/次,1/d),治疗7 d;在对照组给药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静脉推注美索巴莫注射液,1 g/次,2/日,持续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下腰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7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治愈率53.3%,高于对照组的94.4%和36.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P=0.024);与治疗前(T0)比较,治疗3d后(T1)、治疗7d后(T2),VAS评分降低,下腰痛评分升高,且观察组观察组T1期、T2期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下腰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索巴莫注射液同时具备肌松和抗炎作用,治疗急性坐骨神经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1病例报告 患者女,22岁。有“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史”,本次又因“剖宫产”入院。选择L2~3为穿刺点,常规行腰硬联合麻醉,导管置入腔内约4cm,麻醉满意,手术顺利,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以镇痛。术后第3~5天多次试图拔管,均未成功。第6天,在腰麻下用深静脉扩张器沿硬膜外导管置入,再次尝试拔管仍未成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治疗因椎管内麻醉穿刺或置管时神经根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椎管内麻醉穿刺或置管时发生神经根损伤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于发生神经根损伤后术毕时,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10mg;对照组于术毕时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4天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优秀率为96.7%,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0%(P〈0.01)。结论: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因椎管内麻醉穿刺或置管时神经根损伤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量化测量脊柱各个椎体椎间角度变化,评估腰痛患者运动能力下降程度。方法:使用脊柱动态测量仪测量112例正常人和60例腰痛患者不同姿势下的脊柱形态,得出量化脊柱各个椎体之间椎间角角度,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腰痛患者脊柱前屈运动能力比正常人下降80%,后伸要比正常人要下降60%,P〈0.05。前屈时腰痛患者的胸段脊柱(T1~7)后凸增加不明显,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下胸段与腰段前凸转为后凸,椎间角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的下腰段后伸能力变化最大的L4~5、L5~S1、L3~4椎间隙,在腰痛患者则表现为此3个节段的脊柱僵硬,后伸位与伸直位时椎间角比较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脊柱动态测量仪可以直接、方便的测量出胸、腰椎各个椎间角变化,并且存在很好的可靠性、重复性和可信性,是脊柱各个节段运动能力评定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海军某部官兵下腰痛患病情况。方法:选择海军某部官兵859例,通过发放自行设计的兵种职业病调查问卷表,并结合现场检查及诊断,调查官兵下腰痛总体患病情况及其疼痛原因、程度和频率等。结果:海军官兵罹患下腰痛602例,患病率70.1%。其中基地官兵326例,患病率为60.9%;潜艇官兵184例,患病率为93.4%;其他舰艇及驻岛官兵92例,患病率为28.4%。基地官兵下腰痛326例中,因久坐而腰局部酸痛者最多,其次为疲劳后疼痛;执行任务舰艇及驻岛部队官兵下腰痛276例中,因久坐而疼痛加重者占33.9%,因搬运重物而疼痛加重者占22.3%;每周疼痛1次者占40.0%,每天疼痛2或3次者占36.6%。结论:海军官兵下腰痛患病率较高,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腰背肌训练等知识教育,提高官兵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麻醉经验。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变化。结果:本组病人术中出血量200~500mL,均未输血,手术时间45~90min,105例麻醉效果满意,顺利完成手术。术后3d2例并发脑血栓,均为轻度,经内科治疗后生活均能自理,1例术后1周死于肺栓塞。结论:完善麻醉与镇痛,严密监测并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时处理,保证手术麻醉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硬膜外不同给药方式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96例择期行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不同的给药方式将患者均为两组( n=48)。持续给药组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量3 mL,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根据患者情况硬膜外连续输注2%利多卡因3~5 mL/h,至手术结束。分次给药组患者同样行硬膜外麻醉,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硬膜外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3~5 mL/h,每半小时注射1次。观察两组麻醉阻滞情况及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基本相同,均能阻滞到最高平面T10,但持续给药组阻滞完善时间和用药总量均少于分次给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给药后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分次给药组术中追加药物后血压较持续给药组下降明显(P<0.05),波动较大,不如持续给药组稳定。结论硬膜外麻醉持续给药比传统的间断分次给药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提高围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运动对不同分组成人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次极量恒功分级踏车运动试验,观察3514例不同基础血压成人运动后血压变化与运动时间以及性别、年龄、基础血压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血压在运动状态下的变化,运动性高血压提供有关资料。结果显示:(1)血压正常备年龄组的基础血压与性别、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SBP(收缩压)和DBP(舒张压)同时升高;男性SBP随运动量增加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女性,而DBP的变化无性别差异。(2)高血压组基础血压与性别无关,其SBP与年龄平行,DBP随年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不明显。运动后血压反应收缩压增加的幅度(△SBP)与性别有关,男性明显高于女性。△SBP和△DBP显著低于血压正常组。提示高血压患者运动调节血管舒缩功能下降的病理改变。(3)临界高血压组△SBP与高血压组相似,△DBP与血压正常组接近。(4)高血压临界高血压组1/3以上运动后血压>26.7KPa(200mmHg),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组(5.6%),分级运动试验评价运动血压反应是安全可靠的,不但提供了可作为较统一的运动量标准,而且有助于预测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对运动的安全性,运动能力估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对肾移植术患者细胞免疫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76例肾移植患者行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作为 A 组,行静吸复合麻醉的肾移植患者62例作为 B 组。比较两组麻醉前(T0)、麻醉成功后(T1)、术毕时(T2)、术后24 h(T3)、术后72 h(T4)的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 SpO2)、平均动脉压(MAP),T 细胞亚群的分布情况,以及血清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C 反应蛋白(CRP)、血糖(GLU)水平。结果A 组 HR 在 T1、T2均分别显著低于 B 组(P ﹤0.05)。T1、T2时 A 组 MAP 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 SpO2在麻醉后各时相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改变;B 组在 T1、T2均显著低于 T0(P ﹤0.05)。A 组 CD3、CD4、CD8、CD4/ CD8在 T1- T4均分别显著高于 B 组(P ﹤0.05)。A 组 COR、IL-6、CRP、GLU 在 T1、T2、T3、T4较均显著低于 B 组(P ﹤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能够有效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和对细胞免疫的抑制,适宜于肾移植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