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苓散来源于《伤寒论》,由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桂枝组成。本方是为太阳经腑同病,膀胱蓄水而设。笔者临床用治尿潴留收效满意,现举验案3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瑞钿 《新中医》2001,33(8):61-62
五苓散由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组成。原主治蓄水证,现代多作汤剂,主治下焦之积水。笔者运用五苓散化裁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尿道炎吴某,女,62岁,1996年7月初诊。自诉因小便不畅,西医诊为尿道炎,治疗半月未效,症状反加重。诊见:尿频尿急,量少、色微白,尿后意犹未尽,尿道微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而缓。证属肾阳虚弱,寒湿困肾。治宜温肾祛湿,化气利水。用五苓散加味。处方:茯苓30g,猪苓、白术各15g,泽泻、桂枝、制附子、炒车前子、怀牛膝、菟丝子各12g,薏苡仁20g。每天1剂,水…  相似文献   

3.
五苓散是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一张著名方剂,该方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内停水湿、外感风寒所致的一类疾病。该方组方严谨,功专效宏,向为历代医  相似文献   

4.
赵开政 《光明中医》2014,(8):1736-1737
五苓散原为《伤寒论》中治疗太阳膀胱蓄水证之方,此证系伤寒太阳经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临床多见小便不利,头疼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苔白脉浮等症。方中重用泽泻,使其直达肾与膀胱,利水祛湿兼以清热;茯苓,猪苓淡渗利水,以增强泽泻利水去湿之力;白术建脾燥湿,促进运化,既可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更佐以桂枝通阳化气,内助膀胱气化以布津行水,外散太阳经未净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肥大症是西医病名,中医叫癃闭,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肥大的腺体压迫膀胱颈部和后尿道而造成尿道梗阻,临床主要表现为:早期尿频尿急,夜尿多,后期逐渐出现排尿困难甚至完全梗阻,可引起急性尿潴溜或肾衰竭。我科于2003年9月-2008年3月采用五苓散治疗该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五苓散在骨伤科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医籍,它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先河,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和较大的实用价值。仲景治病,先辨病、辨脉、辨证,然后才处方,这才是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伤寒论》不仅仅为治疗热性病而设,伤寒示人先辨病再辨证,然后论施治大法,若真正学到其精髓法则,则治病左右逢源矣。五苓散证即太阳蓄水  相似文献   

7.
呕吐是一个症状,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之中。本文所治皆是以呕吐为主症的一组病例。兹将笔者1978年至1988年间,应用五苓散加减治疗呕吐30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门诊病员,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男女之比为3:7。年龄12~54岁,其中12~20岁4例,21~30岁12例,31~40岁8例,40岁以上6例。病程最长12年,最短10天。其中慢性胃炎11例,感冒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例,内耳眩晕病4例,慢性胆囊炎3例,原因不明者3例。全部病例均以呕吐为主症,多伴有恶心,仅有部分病例有低热或胃脘部  相似文献   

8.
血府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组成,实由四逆散、桃红四物汤加味而成,功专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擅治"胸中血府瘀血之症".我们临证应用此方极广,疗效颇佳,今举验案2则,以示其用.  相似文献   

9.
五苓散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跃 《陕西中医》2010,31(5):603-604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由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组成,方中泽泻、猪苓、茯苓淡渗以利水湿,使水湿从小便而去;白术健脾利湿;桂枝解肌发汗以散饮,通阳化气助膀胱气化利水,且有使水饮表里分消之功。诸药合用功效在于通(温)阳化气,利水渗湿,恢复人体内水液正常输布。主要用于治疗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所形成的太阳蓄水证。在临床中对因气化失司、水液吸收、输布、排泄失常所致的疾病,用此方化裁治疗,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五苓散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腹泻患者13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0例,予五苓散加减治疗。对照组65例,予常规西医治疗。结果:治疗4周观察疗效,治疗组治愈率74.3%,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治愈率26.2%,总有效率为70.8%。结论:本方法治疗慢性腹泻有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柴胡、枳壳、甘草、牛膝、桔梗组成.方中用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疏肝,桔梗开宣肺气而上行,牛膝通引血脉而下行.全方合用有气血兼顾,活中寓养,升降兼施的配伍特点,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血瘀胸痛,笔者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疑难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永泉 《中医研究》2011,24(7):60-62
一贯煎为清代魏之?所创,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组成,主要用于治疗阴虚气郁之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等症。笔者在临床中常采用一贯煎加减治疗肝肾阴虚、血燥气郁之证,现取验案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杨会双 《河北中医》2001,23(5):362-362
笔者临床应用五苓散治疗不同病证 ,收到了良好疗效 ,兹举 3例如次。1 慢性腹泻李某 ,女 ,4 3岁 ,教师。 1998- 0 3- 16初诊。慢性腹泻 2年 ,每日泻稀便少则 2次 ,多则 5~ 6次 ,伴纳差 ,无里急后重及腹痛 ,曾多方求医均诊为特发性结肠炎。多次检测肝功能、大便常规及大便潜血试验均未见异常 ,辗转治疗 2年 ,症状依旧。患者形体消瘦 ,舌质淡胖 ,苔白 ,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 ,涩肠止泻。方用五苓散加味 :猪苓 9g ,泽泻 15g ,白术10g ,茯苓 10g ,桂枝 6g ,鸡内金 10g ,诃子 3g。水煎服 ,日 1剂。服 3剂后患者小便量增多 ,大便成形 ,每…  相似文献   

14.
娄勍  谢君 《中医研究》2012,25(5):47-49
麦门冬汤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重要方剂,该方具有清润肺胃、降逆下气之功,开后世治内燥之先河.临床使用中应抓住其针对“肺胃阴伤,火逆上气”之病机而设的特点,可灵活应用于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内科杂病,拓宽了该经方的临床运用范围,收效颇丰.  相似文献   

15.
五苓散加味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中,男2 9例,女39例;年龄1 9岁~67岁;病程最短者为1年,最长者达8年。其临床表现均以口腔粘膜溃疡、疼痛为主症。2 治疗方法 基本方药:猪苓1 0 g,泽泻1 2 g,白术1 2 g,茯苓1 5 g,桂枝9g,肉桂(后下) 6g,制附子(先煎) 9g,党参1 5 g,炙甘草6g。日1剂,水煎2次取汁混匀分早晚温服。嘱治疗期间避免精神紧张和劳累,生活要有规律,忌食辛辣、肥甘厚味及饮酒,多食清淡食物及蔬菜;避免冷、热刺激,食后宜用淡盐水漱口,并保持大便通畅。3 治疗结果 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追访1年未复发者为治愈;以临床症状减轻,溃疡面缩小或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一、病机分析本条的关键之词是小便不利。因此,弄清其成因就能正确理解五苓散证。众所周知,发汗为太阳病表证阶段之正法,汗之得当者一汗而愈,故太阳表证不解者只要津液不伤均可以汗解之,一汗不解者尚可再汗。但太阳病也有汗之不解,汗之而变不可再汗者。在同一条文中论述两种不同情况如解与不解、变与不变是常用的笔法,本条就是  相似文献   

17.
阳和汤出自《外科全生集》,是王洪绪为治痈疽、流注属痰凝血滞之证而设。笔者经临床验证,体会到本方配伍严谨,组方得当,若灵活化裁,对寒痰凝结,阳虚血滞之部分疾患,均有良好疗效。现举案例如下: 1 癃闭李某,男,60岁。1991年8月7日就诊。因进行性排尿困难1周,伴尿频,尿急。腰酸乏力,小腹胀痛不适,时有恶心、呕吐,精神萎靡,面色(白光)白,畏寒喜暖,舌质青,苔白腻,脉沉滑。证属寒痰凝结,气血淤阻,治宜温阳散寒,化痰祛淤。予阳和汤加味:熟地30g,鹿角胶10g(烊化),麻黄6g,白芥子10g,炮姜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炮山甲10g,肉桂6g,赤芍10g,甘草6g。水煎温服,2剂后上述症状减轻,排尿稍通,继服5剂,小便通畅而愈,随访未发。 2 乳癣  相似文献   

18.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该方由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及桂枝组成,具有表里双解的作用。本方用于治疗足太阳经的邪热侵入膀胱,证见发热、恶寒、烦渴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以及水肿、身体酸重。  相似文献   

19.
附子为医者所熟知,是临床常用之品。其味辛、甘,性大热,具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之效,既可用于急症以挽救危急病人,又可用于慢性虚寒者以使沉疴之疾霍然而愈。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寒湿”(《中医杂志》,1987年6期24页),此可谓临床医生用附子之精僻指导。兹就古人用附子之经验并结合笔者的临床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