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眼部的全面检查。若患者伴有弱视,则需进一步检查患者注视性质。并根据每位患者视远以及视近的具体斜视度数,针对性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在术后1周进行复检结果:正位29例,欠矫2例,过矫1例。所有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均恢复得很好,没有发现外转受限现象。结论:眼科医务人员应该在工作中重视手术设计,术前认真检查患者的双眼情况,尽量考虑多方面因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才能更好地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回退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任孝伟  易军晖 《吉林医学》2010,31(16):2458-2459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及其与融合功能的关系。方法:观察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78例,并对其术后眼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同性外斜视近期正位71例,正位率91.02%,欠矫6例(7.69%),过矫1例(1.28%)。远期有随访记录者56例,正位48例,正位率85.71%。术后复视1例,所有患者眼球运动功能良好,无外转受限。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与诸多因素有关,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充分考虑融合功能的作用,应根据患者的融合功能强弱灵活掌握手术量。  相似文献   

3.
连洁  黄艺彬 《中国病案》2011,12(9):65-66
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及手术治疗,基本型和外展过强型以外直肌后徙为主,集合型以缩短内直肌为主,并对其术后眼位及融合功能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76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正位者62例(81.58%),矫正不足11例(14.47%),过度矫正3例(3.95%)。术前无融合功能60例,术后有50例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的疗效与诸多因素有关,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充分考虑融合功能的作用,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力对术后眼位至关重要,术中应根据患者的融合功能强弱灵活掌握手术量,术后训练融合力也是巩固眼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0-2004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有随访记录的95例患者的术后眼位、视功能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为82.11%,远期正位率为79.31%.术后部分患者获得双眼视功能.结论及时手术治疗外斜视既可以改善外观,又可以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6.
7.
8.
李国培  赵刚平  雷玉  陈玉冰  朱敏  陈燎原 《广东医学》2004,25(10):1185-1186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的手术效果 ,评价标准及远期效果的界限问题。方法 对 30 5例共同性斜视手术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 ,随访时间 1~ 4年 ,并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术后随访近期 (1周 )正位率内斜视为 81 87% ,外斜视为 81 4 2 % ,远期 (≥ 6周 )正位率内斜视为 80 83% ,外斜视为 81 4 3%。结论 术后 6周的期限作为评价斜视术后的远期效果是恰当和可靠的。眼肌手术个体差异较大 ,应根据情况确定手术量 ,选定合适的手术方法 ,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张丽娜 《中外医疗》2010,29(22):52-52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对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经手术治疗6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周近期正位率为89.39%,6周远期正位率为81.82%。术后随访7周~10个月,66例同视机检查中,具有同时视23例(34.85%),其中立体视10例(15.15%),除1例〉12岁,其余均≤12岁。结论及时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既可改善外观,又可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的疗效,探讨手术难点及对策。方法:55例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患者中,斜视≤24°(低度组)33例,≥25°(高度组)22例,视局部结膜瘢痕情况设计结膜切口,根据外斜视种类与眼球运动情况设计手术方案,行相应外直肌后徙术及内直肌加强术。结果:术后6周低度组患者正位30例、欠矫2例、过矫1例,高度组分别为13、7和2例,两组欠矫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疗效较好。术后导致手术效果差的最常见原因是欠矫,手术量设计以适当过矫为好。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退后术作为内直肌比外直肌更有效 ,但由于传统的退后术的量有限 ,在矫正共同性外斜视时比较困难 ,效果欠佳。近 3年来 ,我们采用超量外直肌后退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导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为共同性外斜视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2 4岁。术前检查 :①斜视度 :15° - 35° ,平均 2 5°。②视力 ;全部病例双眼视力均在 1 0以上。③斜视类型 :均为分开过强型共同性外斜视 (即看远斜视度 >看近斜视度 )。④外直肌退后量 :11- 13mm ,平均 12mm。⑤手术方法 :均为双眼外直肌超…  相似文献   

13.
共同性斜视的治疗现状第二临床学院眼科罗莉霞综述陈公洁审校中图分类号R777.41斜视不仅有碍外观,而且严重影响双眼视觉的发育及形成,往往形成弱视,给患者择业及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国内外一直重视对此病的诊治。共同性斜视多发于儿童期。DukeEld...  相似文献   

14.
韦美荣 《华夏医学》2012,25(4):570-573
目的:通过共同性斜视一次手术后的正位率、欠矫、过矫及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情况,评价手术的效果。方法:分析252例共同性斜视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52例术后正位231例(91.7%),术后欠矫18例(7.1%),术后过矫3例(1.2%)。2岁内手术的21例患儿与2岁后手术的231例患者术后正位率分别是100%和90.9%,两组眼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分别为76.2%、77.9%。结论:2岁以下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钟建胜 《当代医学》2011,17(16):75-76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9年11月手术治疗55例患者的术后眼位变化、视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1 周、1 个月与3 个月眼位正位数分别为44 例(80.00 %)、41 例(75.55 %)、39 例(70.91 %);术后1 周恢复双眼单视功能31 例,占56.36 %.3 个月恢复双眼单视功能33例,占60.00%.结论 及时手术矫正眼位至正位是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手术目的,而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在儿童阶段视觉发育的可塑性好,在此时行矫正术能获得较好的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常因眼位偏斜被破坏。手术的目的除改善容貌外,更重要的是恢复双眼视,恢复或重建立体视。我们对近10年来观察3年以上的110例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患者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110例中男51例,女59例,手术年龄5~38岁,平均17岁。手术以最大斜视角设计,以后徒加截除1mm矫正5△为基础,局麻者术中调整缝线保持正位或略过矫。记录术前、术后1周、8周及3年的斜视角(三棱镜 遮盖法),双眼视采用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是否存在,立体视看远用随机点定量画片,看近用颜氏图,以通过60s为正常。用t检验及χ2检验作统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切口显微外斜矫正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对1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施行小切口显微外斜矫正术。结果随访时间最长2年,最短6个月,随访期9例眼位完全矫正,1例斜视度约5度。结论小切口显微外斜矫正术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直肌缩短法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行内直肌缩短法治疗)48例和对照(行外直肌后退法治疗)组48例,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行内直肌缩短法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内直肌缩短法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间歇性外斜视在儿童斜视中多见,手术治疗是主要方法.其目的不但矫正眼位,提高视力,而且巩固和恢复双眼视功能.由于儿童时期视力、视觉功能发育不成熟,因此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报告3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于不同时期手术治疗后的视觉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过程中,手术的时机和相对应的疗效.方法:针对80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即年龄不超过9岁的儿童组和年龄超过9岁的少年组,后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其疗效,两组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9月到2016年9月间收治.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眼位情况发现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则说明差异不明显.而经过不同融合功能下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可见,手术前无融合功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恢复比例52.00%明显较低,具有融合功能的恢复比例为74.54%,组间比较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结论: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及具体临床疗效发现,手术时机会对患者的手术疗效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可能疗效会受到其他多种因素作用,因此我们建议针对患者进行手术时机的选择时,应该考虑到患者的眼位、融合状态、年龄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